APP下载

试论结合城市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必然性

2017-03-24深圳市文化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麒麟山歌文化遗产

◆黄 萍(深圳市文化馆)

试论结合城市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必然性

◆黄 萍(深圳市文化馆)

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清晰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沉淀,蕴含着独特的城市特征和鲜明的民俗风情。结合城市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将有利于推动深圳市文化保护资源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必然性

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是维护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丰富多彩,自2005年非遗工作组开始对全市10个区55个街道进行全面摸底挖掘,逐个筛查,2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逐一浮出水面,显示出深圳本土文化的灿烂、悠久、辉煌及其珍贵的保护价值。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资源项目各具特色。如何保护好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应结合城市特点,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一、结合城市本土特点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前提条件

1、本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短短35年,但本土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本土特点显著。在深入开展普查工作中,2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已先后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区的保护名录。其中72个被列入区级名录,39个被列入市级名录,18个被列入省级名录。沙头角渔灯舞、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松岗七星醒狮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浪大船坑舞麒麟和下沙祭祖习俗等6个项目已先后进入国家级名录。在挖掘工作中,我们发现深圳原住民主要分为广府民系和客家民系两种,另外还有一部分属于沿海的福佬民系。这样的多种民系同时并存,蕴涵着多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广府民系区域中,挖掘出《醒狮舞》《粤剧》《下沙黄氏宗亲重阳祭祖习俗》等一批传统民间舞蹈、戏剧和民俗项目;在客家民系区域中,挖掘出《麒麟舞》《凉帽制作技艺》《客家山歌》等一批客家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项目;在沿海民系地域中,挖掘出了《鱼灯舞》《开丁节》《渔歌》等一批与海洋文化相交融的传统渔民劳动生产项目。因为各种民系混合聚居,相互融合,又挖掘出了《“辞沙”祭妈祖大典》《大盆菜宴》《水上娶亲》等民俗项目。同时,也由于明清时期朝廷在海边设立军事所城的特殊原因,还挖掘出了《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和用“大鹏军语”演唱的《大鹏山歌》等。这些珍贵的资源项目,有待于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2、外来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遗产相互兼容,相得益彰。改革开放以来,外来建设者不但为深圳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还携来了一大批内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作为传统医药项目,源于河南省,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它的第五代传人郭春园携来深圳特区发展,建立了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发扬传统,治病救人。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作为广东唯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医疗项目,不仅为深圳争光,而且研究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宝安区挖掘的“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项目,追溯其发源地在潮州饶平县,由传承人传到我市宝安区。因采用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方法,使这一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满堂红”瓷器曾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等外国元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另外,《贾氏点穴疗法》《骆氏腹诊推拿术》等一批资源项目也是由传承人带入深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传承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深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珍贵的保护价值。

二、结合城市节庆特点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社会基础

1、利用传统节庆组织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元旦、春节、元宵、中秋佳节等重大传统节庆,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节庆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春节期间,福田区在莲花山举行的民间艺术展演,罗湖区在金光华文化广场组织的“大年初一醒狮大拜年”,罗湖文化公园表演的粤剧,南山蛇口的天后宫拜祭、南澳舞草龙,元宵节举办的宝安沙井群狮会、下沙大盘菜、舞麒麟、打腰鼓、扭秧歌、大巡游、猜灯谜、看花灯、唱山歌等民俗活动,延续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氛。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以展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元宵喜乐会”活动,广大市民欣赏了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手工业技艺六个类别的传统民间民俗特色项目的展演和展示,其中传统舞蹈《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平湖刘氏纸龙舞》,传统戏剧粤剧《柳毅传书》选段,传统音乐《客家山歌》,传统技艺《香云纱服饰展示》等表演项目,精彩纷呈;传统医药《贾氏点穴疗法》、《骆氏腹诊推拿术》,传统美术如《布贴画》《剪影艺术》《剪纸》《捏面人》《内画》《竹编》等展示项目充满民俗风情和生活情趣,吸引市民纷纷参与。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博大精深,又增添了节日喜气热闹气氛。

2、利用“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性发展。每年的6月13日文化遗产日当天,同时举办区、市一级保护项目的展演和展示活动,香云纱服饰表演、平湖纸龙舞、上川醒狮舞、坂田永胜堂麒麟舞、粤剧、客家山歌等展演项目和《香云纱染整技艺》《内画制作技艺》《草编工艺》、《客家凉帽编织技艺》等传统技艺展示,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览、知识讲座,组织深圳考古成果进社区、免费文物鉴定以及全市七区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共享文化成果的浓厚氛围,对于宣传、推广、保护、传承“非物质遗产”项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结合城市地域特点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1、利用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传承和发展传统“非遗”保护项目。深圳毗邻香港和澳门,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地共存共有。如《粤剧粤曲》《客家山歌》《狮舞》《龙舞》《麒麟舞》《天后祭拜》等等,本是扎根本土,经过千百年的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已经不分彼此,共享深港两地文化成果。如在罗湖区每年举办“深圳(罗湖)粤剧节”,港、澳以及世界多国华人,都派出多个艺术团体参加。下沙村的祭祖更是每年吸引来自英、美等13个国家的黄氏宗亲参加。本土和现代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增进了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的骨肉情谊,增进了深港两地对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承。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对“沙头角鱼灯舞”这个国家级保护项目进行艺术再创作,创编成少儿版《鱼灯戏鼓》和舞台精品《海角鱼灯》,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创作了广场版鱼灯舞《鱼跃人欢》,深受群众欢迎,并广为流传,吸引了香港新界山咀公立学校240名学生来到沙头角沙栏吓村学习鱼灯舞;之后,沙头角鱼灯舞又应邀参加香港北区庆祝奥运大巡游活动,成千上万香港市民观看了精彩的鱼灯舞表演,增强了深港两地文化交流与互动。由深圳市少儿艺术团创演的《鱼灯乖乖》亮相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一举夺得金奖。此作品就是根据沙头角鱼灯舞重新创作的少儿舞蹈精品。鱼灯舞这种本土文化项目经过艺术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不断传承发展。

2、利用客家民系聚居的地域特点,举办客家文化特色的庆典活动。在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绝大部分居民为客家民系,他们在聚居地定期举行“深圳客家文化节”等传统的客家文化活动,如客家山歌、客家舞蹈、客家音乐、麒麟舞展演等活动,市民参与活动热情高涨,并组织参加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深圳市六个“非遗”项目麒麟舞队夺得了三金三银的好成绩。而宝安区将已获得了省、市、区三级“非遗”名录的《石岩客家山歌》和当地的资源项目《应人石传说》相结合,重新编排成现代客家山歌小戏《应人石传说》,并搬上舞台。他们经常下基层演出,促进客家民俗文化和资源项目紧密结合,有利于资源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3、利用地域性传承人传习活动,推动资源项目的传承发展。为了鼓励和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深圳市分别公布了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6大类共31位。其中11人已被命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是《龙城舞麒麟》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富,86岁高龄,从艺60年,为师40年,至今还常常率队赴外地演出。其次是《盐田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吴标,82岁高龄,唱山歌60多年了,掌握了山歌的各种演唱技巧,现虽年事已高,但仍能随口唱出各种盐田山歌。这些传承人虽然年迈,但利用地域优势,一直在当地坚持开展传习活动,培养了大批传承人,使保护项目世代相传。深圳市正式出台的《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除了每年对正常开展传承活动的传承人及学徒都应给予一定数额的传承补贴外,每年还会让传承人享受一次免费的身体检查,并且委派工作人员每年上门慰问传承人,鼓励和保护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进一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现政府对传承人的人文关爱。

综上所述,结合深圳城市本土特点、节庆特点和地域特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资源项目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麒麟山歌文化遗产
山歌还要妹起头
麒麟“破冰”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歌
对麒麟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它就是麒麟
苗山歌
苗山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