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台湾乡村建设与陕西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
2017-03-24陈湘瑞台湾
■ 特约记者 陈湘瑞(台湾)
记者观察·台湾乡村建设与陕西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
■ 特约记者 陈湘瑞(台湾)
台湾地区乡村建设从“富丽新农村”升级到“社区文创园”已有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目标,如何借鉴台湾经验打造美丽乡村的推进升级版,追赶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建设水平,成为西部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台湾地区从“富丽新农村”到“社区文创园”的经验积累
台湾发展“富丽新农村”的历程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初始时期,专门为农村量身打造内容,在经历了学习、探索、发现和塑造等阶段的摸索后,取得了全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功。在此基础上,又开展更深层次的“社区营造”理念实践。从文化艺术、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来营造社区,进而又推动了“社区文创园”的诞生。此做法充分根植到全台美丽乡村建设里,并获得经营模式上的成功。甚至在台湾都市、里邻社区都运用这一经营理念,丰富社区模块化功能建设。
台湾建设“富丽新农村”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奠基石,由地方政府的辅助落实到基层乡镇政府跨部会多个部门进行贯彻辅导,最后到所属乡镇、里邻社区实践的系列过程中,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特色(一村一景)的文化村庄模式。究其原因,是台湾很好地保留和发展了儒释道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延续与创造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传承。
探究其建设理念与经验历程,发展以农业、照顾农民、经营各地农村特色文化与经济为主旨的塑造性改建,是其实现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生态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城乡一体化结合”和“社区共同体营造”的理念,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作法。以人为主导方向,纵向发展“社区空间营造”艺术、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三架马车齐头并行。强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透过多元的社造项目,带动居民的主动参与、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关心生活环境,致力于社区工作的发展。在社区义工的招募、社区文史调查、自然生态及地景环境、产业文化及社会福利的老人关怀和孩童的照料等方面,都是与社区的文化资源的结合与运用,充分展现社区的活力与特色;扩展地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打造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地方和谐共存、共享的乡土社区。
二、建设陕西特色“美丽乡村”的愿景与创新点
如何变换场景,将其借鉴到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中,考量在传统氛围浓郁的中华文化载体下,结合陕西省的当地文化、艺术特色来建设美丽乡村,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应对策略?应重视软体精神层面(永久性)始终大于物质生活(时间性)的格局,要点就是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以教育为先导,建立乡村学堂(农村社区民间教育平台),辅以行动图书馆,定点定时开到乡村来,使村民有机会丰富和改善知识结构,并养成阅读的习惯,进而提升村民全体文化素养;恢复宗族祠堂文化馆是凝聚族群联系、重建文化、血脉、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祠堂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承与传统美德,是强化家国凝聚力、向心力、道德文化教化的重要场所,它们理应成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
基于上述论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现代化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
(一)战略角度
梳理台湾“富丽新农村”和陕西“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性与共通性。借鉴台湾美丽乡村发展经验,深入结合农村供给侧改革,以每个村为单位进行改造发展,连结成片。具体做法是:发掘和提升陕西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旧村镇聚落的民俗文化,保存历史建筑古迹,转型开发成集农业、观光、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二)规划角度
以乡域村镇概念规划面为轴心,辐射细化到农村各个核心社区。发展各自优势形成自我独有特色(产业经济支柱),并由点到线进行串联结合;由点(乡村)反哺到面(乡镇政府),乡村脱贫致富且乡村产业经济上升平稳后,上缴税收给地方乡镇政府,用于更多的农村帮扶良性循环。
(三)协作角度
倡导村民自主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公私协力合作。建筑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外来经济合作伙伴,形成平等平行的和谐运作关系。
(四)文化角度
大力推动E时代网络智慧新农村发展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宣传美丽乡村以及生态农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确立农村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的核心地位,恢复宗族祠堂(新型文化馆)对凝聚宗亲、族群向心力的聚集功能。建设乡村教育学堂(农村社区终身教育平台)、行动图书馆、民间艺术中心,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五)经济角度
经济多元发展,发展适宜当地特色农业、宣传有机农作物观念转变农民务农思路,培育无毒农产品,提倡精细农业生产、获得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赢局面。
(六)生态角度
从维护乡村生态角度出发,尽量保持原生态村镇的山水、土地、甚至古屋民居原貌。以生态帮扶为重点,完善乡村级的排污管道、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乡镇市生态设施联网通路;建立多层次、大面积、综合性的科技农业生态园。
(七)人文关怀角度
从人文关怀角度实现“城乡相结合命运共同体”和“深度社区营造”是目前缓解城乡差距问题的关键作法。
(八)医疗卫生角度
提高整体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刻不容缓。应以县级政府为主、乡镇政府为辅,组织可移动式专项医疗车,定期到偏远行政村镇普及卫生知识,服务每位村民,让所有的农村居民都能轻松享受到医疗服务,提高身体素质,这是建设美丽乡村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九)从建构模式到运行实践角度
作为建设主体,探索由乡村居民自发性地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由民间团体指导、政府制定与管理的做法:政府部门(制定者与管理者)+非政府组织(民间学术、协会团体为指导者)+农村社区所有居民(发起者与执行者),一起协力构建建设美丽乡村一村一景的实践制度。
综上,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在观念与制度上破除常规。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现实体现。重视心灵生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先建设个人内在美丽心灵,后建设外部环境美丽乡村是本文所倡导的重点。
本文围绕“四新”建设来科学建模,理清传统文化对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影响,发掘新经济形势下,以文化、环境生态、艺术美学和人文关怀介入乡村,形成特色产业链以及发展文创园的关键性作用,倡议适度人为开发环境,真正回归到简朴生活,与自然共生、自给自足,营造乡村社区公共生活的理念精神,抑制当前过度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倾向,建立新的永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特约记者单位:陕西省西京学院陕西民间造型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