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研究述评

2017-03-24陈林俊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殖民日语政策

陈林俊

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研究述评

陈林俊

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的推行是日本对华殖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围绕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国内外主要研究可分为殖民教育视域下的宏观探讨、聚焦于在华语言同化活动的中观考察以及对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本身的微观剖析等三个层面,并于近代日本在华日语教育的定性以及具体过程的考察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当前语境下,应进一步推进研究视角的多维化,实现理论与方法的现代化,加强研究材料的原始化。

近代日本;语言政策;同化

一、导言

语言政策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和措施等[1],是语言规划行为的思想、法律、法规以及实践等的总和[2],而语言同化政策则可被“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用于“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3]。近代日本语言同化政策由伊泽修二启动于甲午战争后“累累横尸”中的台湾地区[4]46,随后延伸至朝鲜半岛,旅顺大连地区,伪满洲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沦陷区,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日军占领区,最终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而烟消云散。

语言同化政策是近代日本对外文化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是日本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台湾地区,伪满洲国,以及其他日本占领区)是该政策主要的施行地区,从语言政策角度系统考察近代日本在我国进行的语言同化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对日本帝国主义时期语言殖民的认识水平,反击部分日本右翼所宣扬的日本殖民教育统治促进了当地教育现代化的“侵略有功论”等无稽之谈,另一方面,如能较系统地厘清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的历史轨迹,以当代理论视角对其作出解释和评价,这对于丰富语言政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试图就国内外关于近代日本(本文特指1895年至1945年间的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的相关代表性研究进行梳理,厘清其内在脉络,分析其得失所在,并探寻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政策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者Haugen提出的语言规划概念,被引入近代日本殖民活动研究为时尚浅,因此,直接以“日本语言同化政策”冠名的研究极为少见。然而,与近代日本语言殖民活动相关的文献却为数极多,在日本,“日本语教育”“国语政策”“言语政策”“殖民地政策”等相关主题研究也为数不少。由此可见,国内外涉及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教育的相关研究数量着实不少,笔者经过排查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可以粗分为以下三大层面。

(一)殖民教育宏观视域下对日语同化教育的边缘性探究

考察日本在华殖民教育时,一般很难回避日本在华日语教育问题。但笔者发现,此类研究大多只是稍稍涉及,点到即止,未展开作深入的细致研究,对此,本文称之为“殖民教育宏观视阈下的边缘性探究”。此类研究数量较多,形式多样,构成了当前日本对华语言同化教育研究的主体,其中既有学术专著,也有数量不少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和研究论文,这些成果一般都由我国学者完成。

在学术专著方面,《日本侵华教育全史》[6]是第一套全面系统研究日本侵华教育历史的大型学术专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写,分为四卷,第一卷为“东北卷”,第二卷为“华北卷”,第三卷为“华东、华中、华南卷”,第四卷为“台湾卷”。然而,除了第四卷(台湾地区)中有单独一章研究日语教育(第三章“国语同化论”与日语的普及)之外,其他三卷都未对日语教育作具体研究。齐红深[7]在系统考察日本在华教育侵略史之际,从清末民初的对华教育渗透,到侵华期间在侵占区的奴化教育,多次提及日本在中国的语言同化教育,尤其还收录了亲历者的口述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洪成等[8]在考察沦陷区奴化教育时,也涉及到了日伪政府大力推行日语教育的行径。

在学位论文研究成果方面,任其怿[9]以日本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为考察对象,其中也部分涉及了日语教育的内容。朴今海[10]考察了日本对东北朝鲜族人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具体涉及教育内容时,提到了日本在新学制中将日语作为“国语”强行推广的行径。罗仁洙在其学位论文《日本殖民地时期伪满洲国和朝鲜学校教育制度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殖民当局“为了抹杀殖民地人民的国家意识重点进行精神教育并强制学习日语”[11]。

在期刊论文方面,曹必宏[12]在考察日据时期的香港殖民教育时,提到了日本“推广日语教学,奴化香港青少年”的行径。蔡仕魁等[13]发现日本侵略者在满洲医科大学推行奴化教育时,“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将皇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以及通过医学诊疗活动将奴化教育宣传延伸到满蒙人民”。王奋举等[14]在考察日据时期海南殖民教育时发现,“为了确立在岛内的统治地位,实现使海南岛成为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一环的战略使命,日军着力宣抚、奴化民众,强制在海南岛实行了以日语教育、礼仪教育、勤劳教育为主的殖民教育”。孙丹阳[15]在对比“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教育时,也触及了日语教育问题。徐志民[16]在基于战时档案分析日本侵华殖民教育决策模式时,发现“除伪政权配合日本在占领区的殖民教育活动外,日本政府相关机构还直接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普及日语教学,培训殖民师资,强化亲日教育,以辅助侵华战争政策和殖民统治”。

日语同化教育是研究日本在华殖民教育时无法绕过的问题,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在对日本殖民教育(或是文化侵略等)的研究中,对日语教育部分一般都只是匆匆带过。如齐红深[7]并未将日语教育单独提出;任其怿[9]也只是将“日本语教育”列为日本对内蒙古“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之后的最后一项,未对其做深入剖析;曹必宏[17]在考察汪伪政府奴化教育时,涉及语言教育的只是一句话,“汪伪教育部经一再考虑,为兼筹并顾起见,拟在小学课程中,不列外国语,而于课程表中附加一条说明:‘外国语以不授为原则,但于大都市区域,依实际需要,高年级得于正课外补授外国语(日语或英语)。至于初级中学以上,则列为必修科’”。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近代日本在华日语教育的殖民同化性质尽管已经清晰无疑,但其在殖民教育宏观视域中的地位似乎未引起充分重视。

(二)聚焦于在华语言同化活动的中观考察

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直接放在了具体语言教育活动上。夏军[18]以日伪统治下的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为中心,考察了伪维新政府和汪伪国民政府实施的日语教育,由此探讨其奴化教育的本质。李延坤[19]以日语教育为中心,考察了“关东州”的殖民文化,指出,“殖民地奴化教育以普及日语为初始,诱掖中国学生,灌输奴化思想,进行精神征服,使之丧失民族意识”。李延坤较细致地梳理了日本在“关东州”的日语教育历程,并重点介绍了日本当局采取的“语学检定”制度。都斌[20]考察了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的日语同化政策,认为日本企图用“同化教育”政策彻底征服台湾,割断台湾与大陆的血脉亲情,其在文中详细考察了日本“同化政策”的产生过程及其对台湾社会的深远影响。徐雄彬等[21]围绕日语教育,考察了日本殖民者对东北地区朝鲜族人的奴化教育,提出日本对东北地区朝鲜族实施奴化教育的重点是推行日语教育,“在中国东北,朝鲜族学校是唯一将日语变为所谓‘国语’的学校,其课时量在整个课时量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安达信裕[22]以国语教育为中心,考察了日据初期台湾地区的同化教育,认为日本在台湾进行的“国语”教育,并不是单纯想在台湾人中普及日语,其还试图将日语推广至整个亚细亚大陆。此外,浮田真弓[23]以日本近代语言政策的中心人物保科孝一为例,探讨了日本近代国语教育研究中的国家主义。

还有些学者对同化教育下的语言生态进行了细致考察。洪仁善[24]在语言政策视域下对“满洲假名”进行了考察。“满洲假名”系1934年7月由伪满洲国大同学院教授曾恪提出的用日语假名表记汉语的文字方案,是一个完全屈服于日本殖民统治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时而生的特殊文化“奉献”。1940年满州假名由日本文部省所属机构付诸实施,意在取代注音符号,排挤汉字体系,后随着日本战败而消亡。洪仁善认为,“满洲假名”的缘起与终结的历史过程,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日本在伪满洲国实施的语言殖民政策的恶劣本质。宫雪等[25]对“协和语”这一殖民统治下的异化产物进行了研究,认为,“出现在近代中日关系中的协和语,是一种伴随着殖民入侵而出现的语言现象,在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跨度中,一方面极具生命力,是日本人与中国人民间语言交流的一种文化现实;另一方面,又是语言规律之外的一个怪胎,呈现出日本语与中国语混淆使用的基本面目,从未有过登堂入室的体面经历”。在日本学者中,安田敏朗[26]从伪满洲国各种语言的地位入手,考察了伪满洲地区语言殖民政策之下的语言生态,最后他指出,日本在伪满洲国“将‘王道乐土’、‘五族协和’作为理念,在语言教育层面,将多种语言作为‘国语’进行教育,这些措施,看似不同于以往的日本语言政策”,“互学语言虽说是面向‘协和’之道,但在社会阶层方面,却形成了越往上或是越由地方到中央就越明显地以日语为中心的语言世界”。

此类研究将语言同化教育作为可以管窥整个殖民政策的一个视角,笔者将该类研究归为正视语言同化问题的中观研究。

(三)对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本身的系统微观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被学习、研究的对象,也不只是为人所倚重的工具,它还是建立“民族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基础[27]。因此,语言政策也成了建立和完善这种“政治共同体”语言模式的制度[28]。于是,对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本体的系统研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学者关正昭[29]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古以来的日语教育史,自然也涉及到了在台湾地区、伪满洲国以及其他占领区的语言教育活动;石刚[4]结合近代日本的语言思想与帝国意识,研究了日本的殖民地语言政策,提出了“宗主语+隶属语”的分析模式;河路由佳[30]在纵向考察日语国际教育与战争关系时,也涉及到了日本国际文化振兴协会与国际学友会在战争中的语言同化教育活动。此类研究直接以日本语言政策为研究对象,将研究的触角深入语言政策本体内部,笔者将其归为具体的微观研究。此类研究目前还较为鲜见。

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代表了对于近代日本语言同化政策研究中的三种截取视域,或是基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宏观俯视,或是将其作为切口进行中观管窥,亦或是深入其中,对其制度本体进行微观扫描。根据检索发现,宏观层面的研究出现较早,数量最多,而微观角度的考察出现最晚,数量最少。这一数据分布也反映出了学界对此研究的走向——传统的宏观研究已颇具规模,中观层面的研究也在稳步增加,而微观层面的具体考察则是方兴未艾,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简评

据上可知,关于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目前国内外学界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研究,

不仅明确了近代日本在华日语教育活动的性质,还围绕其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诸多细致考察,收集、整理、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对近代日本在华日语教育活动的定性

首先,对于日本在华日语教育活动,目前国内外学界基本上已形成定论,将其定性为近代日本殖民教育与文化侵略的一环。早在1995年,徐敏民[31]就曾清晰地点出“日语教育是奴化教育的尖兵”,并根据日语在台湾被称为“国语”,满洲叫做“准国语”,大陆当作“外国语”,分析了台湾、满洲、大陆三个地区三种不同的日语教育类型。王向远[5]在界定“文化侵略”时,也将语言教育囊括在内。胡晓研[32]提出,“日本侵略者凭着残酷的武力而推行的日语奴化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强迫的语言同化现象,是民族侵略政策、压迫政策的产物,这种强迫语言同化的直接后果是日语吞噬掉汉语”。而在日本学界,安田敏朗[33]承认,近代日本帝国的语言政策经历了从“国民国家式语言编制”向“帝国式语言编制”的过渡。关正昭[29]5在对日语教育史进行时代划分时,也将19世纪末到1945年划分为“侵略性日语普及教育的时代”。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学界,关于近代日本在华日语教育的性质已成定论,毋庸置疑。然而,对于这样同一个问题,国内与日本学界却似乎有着显著的温度差。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颇多,而日本学界对此却相对涉猎不多。相对而言,日本学界对这段时期日语教育的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多关注具体教育过程、方式等技术层面的因素,似乎更倾向于将该段时期日语教育仅定位为日本早初的日语国际传播。这也反映了两国研究者在研究立场方面的取舍倾向。正如关正昭[29]68所述,“(前略)作为大东亚共荣圈通用语的日语普及论当时曾被诸多学者、文人鼓吹,其‘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鸿沟尚未明了就已迎来了战败,之后便被历史尘封。即使在战后日语教育重新起步之后,相关人士还是不愿提及这段真正的历史”。

(二)对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教育过程的研究资料积累

在定性问题解决好的基础上,学界对日本近代对华语言政策进行了颇为细致、多样的考察,在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一,整理、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原始资料,尤其是齐红深[7]整理了大量亲历者的口述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外,还有殖民教育亲历者现身说法,如陈丕忠[34]。第二,在地理空间方面,国内学界研究的范围非常之广,诸多研究几乎覆盖了所有相关区域,比如台湾、“关东州”、伪满洲国、满铁附属地、内蒙古、青岛、华北沦陷区、武汉、海南、香港等。第三,在时间范围方面,从日本语言同化政策的出台试行,到在各地逐渐推行,以及后期的“皇民化”运动等,都已有相关研究。第四,在研究视角方面,诸多研究触及到了语言同化教育的多个侧面,包括针对语言同化教育下形成的语言变体、教科书内容、教师教育、决策机制、语言观的考察等。这些研究为近代日本对华语言同化政策的整体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不足与对今后的展望

如上所述,关于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目前国内外学界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应作进一步拓展。

(一)研究视角过于单一,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域,推进研究视角的多维化

现有研究多为基于政治、历史等传统视角的考察。诚然,这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此类研究多集中于殖民政策研究,将语言教育仅视作殖民教育中的边缘性部分或是管窥工具,语言与语言政策本身的价值还未被充分开发。我们不能因为其政治意义而忽视其语言学意义,在语言传播与语言接触过程中的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比如,日语的强制植入对当时的语言产生了何种影响?作为同化教育基本工具的教材是如何产生与使用的,有何特色?两种语言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反应与异变?再如,对于侵华时随军作家这只“笔部队”已有学者进行过剖析,那么,当时作为第一线的日语教师是如何“入戏”的?当肩负的使命与教书育人的本能冲突时他们又面临了怎样的心理扭曲等?在日本近代对华语言同化教育过程中,尚有太多的具体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略显陈旧,应纳入新理论与方法工具,实现理论和方法的现代化

近年来相关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语言政策相关研究。一般认为,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始于Haugen[35],近年来,在Cooper[36]、Spolsky[37]、李宇明[38]、赵蓉晖[39]、戴曼纯[40]等的推动下,理论框架日趋深入与细化,托马斯·李圣托[41]更是相关理论与方法的集大成者。在实践研究方面,周庆生[42-43]的综合性研究、蔡永良[44-45]、王辉[46]、张治国[47]、沈骑[48]的国别、区域性研究,都具有开拓意义。而在日本殖民教育中的语言政策方面,国内尚未有基于该理论的系统研究。现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历史视野的资料性研究与定性分析,这些研究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如能融入语言政策研究理论、质性研究方法、SPSS分析工具等现代元素,必将还会有新的发现。比如,Spolsky将语言政策分为语言信仰、语言实践与语言管理,提醒我们关注显性语言政策之外的隐性政策,再结合Cooper提出的分析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将近代日本对华语言同化政策粗分为“何为同化”“为何同化”“如何同化”“与何同化”“同化何如”等几个有序层面,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分析工具的采用,将大大提高本领域研究的科学性,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对话,拓宽本领域研究的空间。除语言政策相关理论与方法之外,语言社会学、语言生态学、语言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近年来都有了长足进步,我们可将其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研究中来。

(三)应挖掘第一手资料,实现研究材料的原始化

在前人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再加上数据处理、储存与共享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大量原始资料得以修复、整理与公开,形成了当代研究的可靠资料来源。例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电子资料库藏,收集了近代日本发行的大量图书、官报、法律文本、教材等第一手资料,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进行研究的珍贵材料。国内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公开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界似乎对此类新面世资料关注不足,据笔者在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不少近代日本语言政策方面的重要基础文献,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几乎是零引用(当然,在CNKI收录文献之外的引用则另当别论)。因此,作为国内研究者,更应利用当今有利条件,不满足于二手、三手资料,直接充分利用原始素材,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梳理了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相关研究,总结归纳了当前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结合当前语境,对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愿意致力于该问题的探究。

[1]蔡永良.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5):194-202.

[2]蔡永良.语言规划与政策的语言文化生态观[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 (2):13-24.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4.

[4]石剛.日本の植民地言語政策研究[M].東京:明石書店,2005.

[5]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J].北京社会科学,2005(1):75-81.

[6]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齐红深.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8]吴洪成,张华.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9]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1945年)[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10]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7.

[11]罗仁洙.日本殖民地时期伪满洲国和朝鲜学校教育制度比较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12]曹必宏.日据时期的香港殖民教育[J].抗日战争研究,2006(1):64-87.

[13]蔡仕魁,恽怀英.日本侵略者在满洲医科大学的奴化教育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224-227.

[14]王奋举,金山.日据时期海南殖民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2-26.

[15]孙丹阳.略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教育 [J].东北史地,2014(5):57-61.

[16]徐志民.日本侵华殖民教育之决策——基于战时日本档案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67-73.

[17]曹必宏.汪伪奴化教育政策述论[J].民国档案,2006(2):110-117.

[18]夏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J].民国档案,2005(2):118-123.

[19]李延坤.“关东州”的殖民文化研究——以日语教育为中心[J].东北亚论坛,2012(2):123-129.

[20]都斌.日据时期台湾“同化教育”研究——以“国(日)语同化”政策为中心[J].抗战史料研究,2012(2):123-129.

[21]徐雄彬,王升远.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奴化教育——以日语教育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4):74-81.

[22]安達信裕.統治初期の台湾での同化教育について:国語教育を中心に[J].アジア社会文化研究,2003(4):81-104.

[23]浮田真弓.保科孝一の国語教育研究における国家主義と「国語」の民主化[J].岡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録,2015(总158):63-70.

[24]洪仁善.“满洲假名”的缘起与终结[J].日本学论坛,2008(2):19-23.

[25]宫雪,尚侠.殖民文化视角下的“协和语”认识[J].外国问题研究,2013(2):3-9.

[26]安田敏朗.「王道楽土」と諸言語の地位:「満州国」の言語政策·試論[J].アジア研究,1996,42(2):29-62.

[27]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分布[M].增订版.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6.

[28]崔丽红.韩国的语言政策与国家意识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41-46 .

[29]関正昭.日本語教育史研究序説[M].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1997.

[30]河路由佳.日本語教育と戦争[M].東京:新曜社,2011.

[31]徐敏民.日语教育是奴化教育的尖兵[J].探索与争鸣,1995(12):23-24.

[32]胡晓研.日本侵华时期的语言奴化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9-07(2).

[33]安田敏朗.「国語」·「日本語」·「東亜共通語」——帝国日本の言語編制·試論——[J].人文學報,1997(80):79-107.

[34]陈丕忠.“关东州”殖民奴化教育亲历记[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36-40.

[35]HAUGEN E. Dialect,language,na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66,68(4):922-935.

[36]COOPER R L.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CUP,1989.

[37]SPOLSKY B. Language policy [M]. Cambridge:CUP,2004.

[38]李宇明.语言功能规划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2-9.

[39]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7.

[40]戴曼纯.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学科性质[J].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4(1):5-15.

[41]托马斯·李圣托.语言政策导论:理论与方法[M].何莲珍,朱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2]周庆生.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3]周庆生.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44]蔡永良.语言教育同化: 美国印第安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蔡永良,王克非.从美国英语官方化运动看语言的统一和同化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6):865-875.

[46]王辉.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7]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8]沈骑.当代东亚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A Review of Studies of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Assimilation Policy in China

Chen Linjun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 assimilation policy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ignificant research value. On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 assimilation policy in China, studies available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onial education, the mesoscopic study focusing on the language assimil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the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assimilation policy itself. Abundant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definition and process of the Japanese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In the current context, research needs to be done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original materials.

modern Japanese; language policy; assimilation

陈林俊,文学博士,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日本在华语言同化政策研究”(16BYY055);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术研究项目“近代日本对华日语教科书收集、整理与研究”(ZYG001608)。

G529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2.011

2016-06-26;责任编辑:陈鸿)

猜你喜欢

殖民日语政策
政策
政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助企政策
政策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