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地方剪纸工艺的艺术个性浅析

2017-03-24查曰珩

内蒙古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刻纸金坛扬州

查曰珩

(江苏省文化馆 南京 210000)

剪纸工艺是民众生活中可及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使得剪纸工艺在民间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新的发展和流变,同时也为其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地位和基础。江苏省内的剪纸工艺早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过程中就受到关注,扬州剪纸位列民间美术类的重要项目之一,与众人耳熟能详的桃花坞木板年画、苏绣、惠山泥人等并驾齐驱。①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剪纸工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南京剪纸、徐州剪纸和金坛刻纸纷纷跻身传统美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②这些不同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孕育的剪纸工艺,在艺术形态、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为理解江苏地方剪纸工艺的艺术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本文在肯定江苏民俗艺术共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徐州、扬州、常州等地剪纸工艺发展历史、主题流变、传承关系和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试图呈现这些共性背后各自的特征,以及造成这些艺术差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一、剪纸工艺的发展历史

追溯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常常需要穿透切实的记载而想象其在有史可追之前孕育于民间丰富土壤的漫长发展过程。对于剪纸的发展,较为丰富的记录大约出现于史料保存更为完善的明清时代。如南京剪纸的记录,现在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初年,与年节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作为技艺的剪纸艺术的发展到了民国年间才产生更加切实的谱系和商业网络。剪纸艺人武老太胡翠隆的成名,形形色色的花样店、剪纸摊的出现大约就是作为技艺的剪纸工艺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相较于南京剪纸更为浓厚的民俗起源,徐州剪纸的历史常常被追溯得更远,在当地发现的画像石中就已经出现了疑为受到剪纸工艺影响的图案。这种对早期剪纸历史的追索体现出地方剪纸工艺更加自信的艺术态度,而其中流露出的历史记录的断层也为这种剪纸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

常州金坛以刻刀为主要工具的剪纸艺术一般被认为起源于明清时期,但是作为刻纸工艺而诞生的艺术品类更为确切的产生时间则晚得多,这种“刻意为之”的艺术创作虽然有其民间艺术的悠久根源,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颇成规模的刻纸创作团队、机构和主题才全面发展起来。③

作为江苏地区最为知名的扬州剪纸工艺早在唐代就有与报春和祭奠风俗相关的记载,此后又不断与地方造纸工艺和刺绣工艺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扬州花样”为基础的南方剪纸的代表性特色。对其传承有序的记录更多地体现出当地剪纸工艺积聚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更加成熟而温婉的文人气质,清代的包钧、民国时期的张永寿等都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剪纸工艺虽然早期的发展有年代远近的差异,但是如果近观其发展的当代史,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会显得更加显著。例如金坛刻纸作坊的现代发展、南京民间剪纸工艺厂和扬州工艺厂等的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传承人制度和展会交流活动等,都对地方剪纸工艺的现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些剧烈的政治经济影响甚至甚于这些艺术孕育于民间的漫长而缓慢的早期历史发展过程。

二、剪纸艺术的主题和风格流变

剪纸工艺向来被认为是孕育于民间的艺术样式,故其主题与风格的形成与地方文化特色密切相关。上文述及的以精美著称的扬州剪纸其早期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方年轻女性的生活需要,成为妇女绣花的装饰花样。这些现实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扬州剪纸此后主题的发展,如其中花卉纹饰的反复出现,就显现出与扬州剪纸工艺灵秀雅致的风格相一致的“女性特色”。而扬州明清以来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这种艺术在文人圈中的传播和品鉴活动提供了舞台,这样的地方文化背景进一步促进了扬州剪纸艺术语言的成熟,在艺术风格的表述上显得更加典雅细致,而这种长期浸润的“文人气息”反过来又加剧了扬州剪纸艺术风格的文人化倾向。

与扬州剪纸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州剪纸。相较于扬州剪纸的纤巧细致,徐州剪纸工艺已经显示出北方剪纸质朴、粗犷的特点。这与徐州城市文化特点与剪纸工艺的发展过程有所关联,其中的一些作品更善于表现生活和劳作的场景,而另一些则融合了实用的目的。对人物主题的传承可以说是徐州剪纸的一大特色,这些人物可能来自戏剧或历史传说,也可能是田园中劳作的场景,这些主题在体现出唯美化倾向的扬州剪纸等品类中反而是较难表现的。

金坛刻纸在其发展之初就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繁复的构图著称。这种艺术特点需要艺术家对作品进行更加精细缜密的设计,也因此在表现对内容和主题的选择上具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2003年金坛刻纸的作品选集中就包括神州风貌、水乡情韵、历代人物、吉祥图纹、神话传说、花鸟鳞兽等诸多主题,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案在主题与工艺技法上都体现出艺术创造的极大的自由。实际上,金坛刻纸的诞生和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经济和艺术上的针对性,它的现代化特点使得其可以更为广泛地汲取来自各地剪纸艺术、甚至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可以将现代与繁复的艺术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南京剪纸相较于以上三类剪纸在主题和风格上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庸的特色。集中于金陵传统民俗区域夫子庙的剪纸艺术在主题上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实用性。而在艺术特点上,学界普遍认为南京剪纸是结合了南北剪纸艺术的特点,粗中有细,在具有活泼的民俗趣味的同时展现了恰当的装饰艺术的风格。其中,名为“斗香花”的七色拼接剪纸工艺以其和谐的配色和奇巧的工艺过程而知名。南京融通南北的文化地理特点和夫子庙地区明清以来丰富的民俗传统深刻体现出南京剪纸艺术成长所处的大小文化格局。

三、剪纸工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艺术家对生活的体悟和需求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影响下,知名艺术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甚至有提升的趋势。对艺术家的支持和保护不仅在短时间内使濒危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也让创作的过程展露出更加多元的艺术性。

最早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扬州剪纸在此方面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清末以后,以张氏家族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家族承担了扬州地方剪纸艺术传承的重任,其明晰的家传谱系使得灵秀雅致的剪纸艺术风格以较为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积极地传承了数代,其中第五代传人张永寿及其第六代的侄女张秀芳、徒弟翁文等将这一技艺的发展推向了高潮。④但是急剧的现代化发展挤压着传统技艺生存的空间,为了扩大扬州剪纸工艺的群众基础,政府在课程设置、研究所和艺术馆建设、师徒传授、展会艺术节等多方面进行了资助和干预,这种模式也被此后各地的剪纸艺术保护学习借鉴,较有成效地记录和推广了江苏地方剪纸工艺。

南京剪纸的传承与扬州剪纸有相似之处。其传承主要分为张氏和武氏两大谱系。两支谱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竞争也相互借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张吉根大师的儿子张方林,张氏一族的代表作更多地体现了南方剪纸细腻柔和的艺术风格,在南京地方剪纸粗细兼容的艺术特色中不断精进和发展。在剪纸艺术的保护方面,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与张氏一族都表现活跃,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使得具有工艺美术大师头衔的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不同于扬州剪纸和南京剪纸较为单纯的传承脉络,金坛刻纸因创制之初就拥有严密的组织,在作品的收集和保护上更加便捷。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了殷卓宁、孙荣才为传承人,传承人制度虽然还有其需要完善的细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政策的角度帮助民间技艺确立其发展的结构和艺术地位。在艺术教育、社会宣传和资料整理等方面,金坛市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这一本身极具规模效应的工艺能够顺应当下政府文化建设的潮流,展露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徐州剪纸的传承脉络和对其历史的记载相似,对其早期的记录出现了模糊的断层,到了当今才逐渐明晰起来。并且因为没有类似扬州剪纸般清晰的传承谱系,其风格在不同的艺术家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差异。对民间传承人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微妙地影响了剪纸艺术的代表风格,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桂英的剪纸作品,就显示出北方剪纸豪迈的风格,对生活场景的描摹也是其擅长的主题。这种影响的过程也体现出政策对民间艺术发展愈来愈深入的影响。

四、总结

基于剪纸艺术发展历史、主题风格流变和传承保护特点的差异,以上的分析对江苏本地的剪纸工艺作了比较,指出了造成差异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总体而言,扬州剪纸工艺发展的最为成熟,传承谱系和历史记录明晰,艺术风格稳定,是南方剪纸的代表之一。南京剪纸已经体现出融合南北的艺术特点,其实用性目的也使得剪纸的风格体现出更加浓厚的民俗特性,在传承上因为有其自我的脉络,可以被较为清晰地比较和记录。金坛刻纸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组织特点,其宏大规模和严密设计都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追求密不可分,为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表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徐州剪纸则更兼有北方剪纸的风格,其传承的脉络虽不明晰,但是作为地方流行的艺术形式,也可以在艺术表达方面总结出自己的特色。

对这些工艺的保护工作使得这种源远流长的美术形式重新深入民众的日常审美生活,但也暗示了作为民间工艺的剪纸艺术所面临的可能出现的濒危状态。作为文化工作者,对这些艺术形式特点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个别工艺的艺术特性和发展背景,也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承与保护的工作。

注释:

①王慧芬等编:《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王世华等编:《江苏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③徐惠中等编:《金坛刻纸》,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民间手工技艺:扬州剪纸)》,内部资料,第6页。

[1]王慧芬等编:《江苏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王世华等编:《江苏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徐惠中等编:《金坛刻纸》,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

[4]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5]陆苏华主编:《扬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扬州:广陵书社,2008年.

猜你喜欢

刻纸金坛扬州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溱湖刻纸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