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能教学质量不能只依靠“工人教授”
2017-03-24陆建华
陆建华
【讨论】
提升技能教学质量不能只依靠“工人教授”
陆建华
工人被评聘为“教授”到学校兼课,看上去很美好:工人获得了“地位的提升”,学校获得了“现成的双师型教师”,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真的是这样吗?吉林省的职称改革规定背后隐含着这样的导向:工人评教授的最终目的有可能是“转”岗位,是“改”身份,是鼓励他从工人岗位“逃离”,而不是让他安心在本岗位上发挥“大国工匠”的真正作用!这恐怕违背了“工人教授”的评聘初衷,也不符“大国工匠”的精神内涵,是“职业有贵贱、地位有高低”思想的再次传递;同时,对大部分未来在企业就职的职校生来说,也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因此,笔者以为,评聘“工人教授”当慎行,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不能只依赖于“兼职教师”。
一方面,我们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工人职业有地位、收入有保障、人格有尊严。当“教授”只能是工人的短期行为、临时行为,不是他的主营业务。何况“既能进得了厂房、又能上得了课堂”的“工人教授”毕竟是少数,评聘“工人教授”应逐渐转化为常态,没有必要大肆宣扬。工人地位的提升是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需求。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工人和教授两者之间自由切换、自主选择,从而各展所长、各取所需、各美其美,这才是比较理想的生态。
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解决技能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也不能仅仅依赖“进口”几个工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张伟在《美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兴起、争议及启示》中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学校雇用兼职教师能够在短期内降低办学成本,却容易伤害本校教师合法权益与工作积极性,从而威胁到长远利益。
要解决师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输血”,更要发掘内潜,想方设法“造血”——锤炼自己的师资队伍,培养自己的专职“双师型”教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锻造货真价实“双师型”教师的办法,在全国首先实施“双师型”教师分级认定和年审注册制度:学校根据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将其划分为一到五级,比如一级的标准是: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技能大赛获奖者、全国技能能手、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前五)以上等荣誉称号。然后根据不同等级确定教师的工作津贴和薪资,以此来建立动力机制,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同时,他们还用严格的“年审注册制”来保证教师与企业不断线、教育与生产一线不脱节。
在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支技术过硬、教学能力高超的师资队伍必然会炼成,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指日可待。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想当教授当教授,想当工人当工人”的那一天,也终会到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G717
C
1005-6009(2017)52-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