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3-24庄晨忠

关键词:价值观互联网+核心

庄晨忠

(福州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州 350116)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庄晨忠

(福州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州 350116)

基于“互联网+”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途径,即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创新教育意识;以包容个性为基础,丰富教育内容;以主动变革为重点,完善教育方法;以全面渗透为保障,优化教育环境。

互联网思维;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当前,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生存空间,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意义深远。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思想和行为可塑性强。毫不讳言,受互联网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如果缺乏科学、主流的价值观引领,就会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1]。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机,主要表现为:一是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半径;二是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空间,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三是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资源,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与校外的紧密融合。调查表明,92.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充分说明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2]。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进互联网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边缘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边缘化,主要体现在网络融合松散、忽视学生特性、主体参与偏狭。首先,网络融合松散。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碎片化、开放化、多变性、分散性、共享性特征不断彰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提出严峻挑战,在此过程中,有些高校难以把网络与教育主体学生紧密融合起来,主体融合松散、乏力并日趋边缘化。其次,忽视学生特性。当代大学生具有敏感与开放、独立与依赖、成熟与稚嫩、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特征,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5后”大学生特性更加鲜明,他们不盲从于权威和师长,喜欢标新立异和关注自我,但有些高校往往采用大班制、说教型、灌输式教学模式,碎片化、网络化、自主式、探究式教育学习欠缺,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最后,主体参与偏狭。有些高校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网络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没有把“大道理”“普通话”“官方语”讲成“小故事”“地方话”“网络语”,甚至师生之间仅仅是课堂演讲者、灌输者与公众、听众的关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主体被动缺位”的窘状。

(二)教育内容高大上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高大上,主要体现在网络教育偏少、内容选取片面、远离学生实际。首先,网络教育偏少。互联网具有资源、技术、趣味、形象等优势,网络教育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资源有限、平台不够、模式陈旧等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育人目标;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对“微”学习、网络学习的挖掘和运用力度不大,限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内容选取片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前,感兴趣的同学会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通过网络查询、观看、熟知相关内容,但有些高校存在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文件要求的现象,殊不知学生更渴求校本特色教育、区域文化教育,希望师生之间互相表达意见、畅所欲言、交流互动,由此对教师选取教育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远离学生实际。有些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高高在上的信条,没有紧密结合校园、课堂和生活教育,也没有以此引导大学生探讨分析国际国内时事热点问题,甚至脱离了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大学生难以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育方式单向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单向度,主要体现在教学互动不足、生活实践缺乏、网络平台局限。首先,教学互动不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学方面,很大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范畴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或以听报告、学文件、念报纸、读材料为主的传统方式,学习过程处于封闭式、单向传授、片面灌输的教育状态,网上学习、网络探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较少使用或没有使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其次,生活实践缺乏。有些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断裂了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浮于表面、停在理论上,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够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无法让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网络平台局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面,高校更多依托橱窗、宣传栏、显示屏等媒介,进行标语式、广告式的宣传推介,往往淡化了受众主体的切身体会和实际需求,忽视了新兴媒体的运用,网络平台建设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单向度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育机制不健全

这主要体现在保障机制不力、长效机制欠缺、合作机制滞后。首先,保障机制不力。高校普遍缺乏“互联网+”思维,“浅显与潜在”“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共识尚待提升,道德自律、文明上网等规定、约定或承诺机制不健全,领导机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软硬件保障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其次,长效机制欠缺。大部分高校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阶段性任务来做,没有出台长期性、持续性、规划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相关教育没有融入、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的育人功能还需增强。最后,合作机制滞后。当前,高校与家庭、政府、社会的合作不够紧密,使得网络立法、主流文化建设、网络管理创新、网络安全预警等方面较为滞后。尤其是家庭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家训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外合力有待凝聚。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途径

(一)前提:尊重差异,创新教育意识

首先,明晰教育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真正成为深受大学生认可并广泛接受的优秀思想文化,真正内化为引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从“95后”的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标新立异等特点出发,结合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特性,将人格培养与知识传授、网络发展相结合,开设包括以培养学生继承中华文化中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的“德”通识,以培养学生通今博古、知内晓外的“博”通识,以培养学生养成温、良、恭、俭、让的文明举止行为为主要内容的“雅”通识的三类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知书达礼、身心兼修的素养。其次,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应坚持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相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信息海量、资源共享等优势,如建立学习平台、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经验等,并启动实施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式、讨论式、探究式和碎片式学习。最后,完善教育体系。高校要形成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政工干部“一盘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格局,在此基础上使“互联网+”思维与意识贯穿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从内容、方法、环境、合力、机制等角度着手,以此优化“人格培养工程”“国学教育工程”“典型示范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志愿服务工程”“社会实践工程”等人才培养体系,并为高校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思想共识基础。

(二)基础:包容个性,丰富教育内容

首先,深化网络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可实现随时随地交流学习的独特优势,建立微讨论、微舆论、微新闻、微国学、微党课、微团学、微课堂等平台,不断拓展“微”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广度深度,向大学生传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先进价值理念,深化当代社会崇尚与倡导的思想理念、精神风尚、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成效。其次,推进校本教育。高校应当立足区域和自身实际,发挥独特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尤其是充分突显区域文化特色和网络资源优势,加强爱国主义、爱校荣校、服务区域、贡献社会等特色鲜明而富有成效的校本教育,以此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例如通过开展现场讲座与网上录播、亲身体悟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国学名师讲坛”和“一院一精品”国学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德治礼序素养。最后,实施个体教育。高校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通过传统手段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从内容与形式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针对性引导和个性化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将教育引导与尊重关心结合起来,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有密切联系。

(三)重点:主动变革,完善教育方法

调查表明,52.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太强”,23.2%的大学生认为其“不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42.6%的大学生没有浏览过“红色思想教育网站”,33.5%的大学生认为其“枯燥乏味”[3]。因此,高校应当针对教育方式单向度等问题,创新深化“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创新教学方式。高校应当多采取网络探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相互学习、探讨问题、寻求答案,力争在温情化、人性化的交流中破解难题、沟通情感、彰显个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其次,丰富学习载体。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除了通过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大课堂”的紧密融合,还应当设立人格培养实践学分,并充分借助网站、邮箱、微信、微博、QQ群等新兴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全方位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最后,强化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平台、“易班”平台、辅导员微博微信、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建设,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挖掘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先进典型,通过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切实发挥身边榜样的引领激励作用,达到以先进典型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的目标。

(四)保障:全面渗透,优化教育环境

首先,建设数字校园。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后勤保卫、管理服务、校园建设、文化营造的方方面面,并长效性、系统化开展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育人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优化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等潜移默化的功效,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和道德品行的提升。其次,健全宣教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与完善长效机制,方能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持久成效和长远发展。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色情等现象,开展遵守网络道德操守等倡议活动,加大网络违法宣传教育力度,并不断完善道德自律、文明上网等规定、约定或承诺机制,完善网络信息收集、审查、监控、激励、约束制度,引导大学生做一名自觉守法、道德高尚的文明网民。最后,凝聚教育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个维度,有52.66%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因此,应当凝聚社会、家庭、学校、师生合力,共同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4]。具体而言,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家庭层面要形成良好的家规家风,学校层面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共同围绕“互联网+”定方向、做文章,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从而凝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外合力,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

[1] 刘超.运用互联网思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75-77.

[2] 教育部.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EB/OL].(2014-05-26)[2016-08-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5/16941 2.html.

[3] 包月英,李新,赵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联网途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8-71.

[4] 陈永福,陈少平,郑铮彬.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4.

OntheEducationoftheCoreSocialistValuesforCollegeStudentsBasedontheInternet+

ZHUANG Chenzho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Opportunities of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which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fronted with were resear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ideas and way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hinking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ducation, namely, to respect differences and innovate education awareness, to tolerate personality and enrich education variety, to emphasize active reforms and enrich education pattern, and to penetrate thoroughly and optimiz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ternet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 core socialist values

2016-10-2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实证研究”(JAS151593)

庄晨忠(1969—),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0297(2017)05-0141-04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价值观互联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