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纽约时报》灾难报道中引述话语分析
——以“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为例

2017-03-24黄沭云

关键词:消息来源纽约时报灾难

黄沭云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纽约时报》灾难报道中引述话语分析
——以“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为例

黄沭云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新闻媒体为了建立客观、无偏见的公众形象,在报道中通常使用大量引述话语。以《纽约时报》“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的报道为分析对象,探究其在引述方式、引述动词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的特点。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几种引述形式,间接引述出现频率高;引述动词以中性言语行为动词居多;消息来源多样化,涵盖政府、民众、知识精英和相关企业。

引述话语; 意识形态; 客观性

一、引言

新闻是一种信息发布形式,真实客观是其核心特征。新闻的客观性指新闻报道要尊重事实,还原事发当时的情境,同时不带有报道者的主观立场。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追求包括:中立的报道立场、真实的报道事实、客观的报道形式[1]。

然而,新闻报道从来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它受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利益驱动,看似公正客观,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2]。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任何人都无法洞悉和亲身经历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语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语言群体所共享的“习惯”或者“协议”成为沟通基础。但是这种规约和常识不是经过协商形成的,而是在文化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团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默认认识世界的方式[3]。以新闻报道为例,新闻传播者通过一系列规约化的筛选程序把某个新闻事件挑选出来,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传递给受众者,期待民众赞同报道中蕴含的态度和倾向,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新闻报导传递的价值观。

二、相关研究

灾难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之一,由于其毁坏性强、影响幅度广,公众和媒体对于灾难的关注程度超过其它新闻事件。灾难发生时,媒体会刊发大量相关报道,覆盖有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背景调查和成因剖析等话题。据Houston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新闻媒体刊发的报道62.8%是在灾难发生后的前30天内,前期报道集中在灾难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其它不良后果,后期报道偏向人际和政治层面,如灾难的救援、环境保护和整治预防[4]。

国内外学者对于灾难新闻展开了宏观层面的描绘。如张健指出灾难新闻的报道存在三个层面:灾难性事件本身、事件中的受害者和事件所引发的政府与社会行为[5]。Gower分析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的危机事件报道,把报道框架细化为五类:归咎责任型、满足民众兴趣型、冲突型、社会道德型和经济损失型。其中归咎责任型是报道危机中最常用的框架;经济损失是第二常用类型,运用在经济领域偏多;其次是冲突型,主要用于报道罢工运动,反映管理层和工会、工人之间的冲突[6]。

在微观视角下,灾难报道中的词汇成了研究对象。Baker和McEnery从语言层面对比了英国媒体和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UNHCR)网站上关于难民的报道。相比较而言,UNHCR的报道连贯一致,把难民问题视作一个全球性问题,探讨难民如何返乡、难民的健康等问题。英国媒体把关注点集中在难民滞留英国所带来的各种隐患,语义消极的词汇出现频率偏高[7]。

黄昆仑[8]、胡蝶[9]等学者致力于对比研究,揭示中外报道灾难事件的异同。中国媒体坚持把正面报道作为主流,对灾难中的血腥场面加以回避,采用“宣传回应框架”为本位报道思想,对灾难细节等负面和不稳定的信息涉及较少,重点凸显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8],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忍、内敛、含蓄的品格特征[9]42-43。美国新闻媒体选择“归因冲突框架”的多元报道方式,不仅不隐瞒负面、悲剧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给予受众更为冷静客观的时事分析和趋势预测。两国的相同之处都注重通过新闻报道对各自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维护以及肯定[9]39-43。

针对灾难新闻引述话语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引述形式、引述词和消息来源等层面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灾难新闻中引述语的使用特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语料

《纽约时报》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以严肃的写作风格著称。《纽约时报》对2015年6月1日发生的“东方之星”号沉船事件进行了为期15天的报道,从事故发生的当天6月1日晚间11点22分刊发了第一则新闻报道,至6月15日最后一则报道。本研究在其官方网站收集了44篇新闻报道,其中10篇是《纽约时报》的驻外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另34篇是路透社和美联社向《纽约时报》提供的稿件。

(二)研究方法

传统研究引述语的方法隶属于形式语言学,纯粹从句法学的角度研究直接引语转化成为间接引语的语法手段。以社会学为理论依据的功能语言学强调从社会语境符号系统的层面研究转述语境和引述者话语之间的动态作用[10]。这种动态关系朝着两个方向运动:一方面转述者标明引述语的边界,以显示话语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引述者在话语中微妙地融入自己的声音,让这种被融合过主观价值判断的话语依然在客观外衣掩饰下传递给受众[11]。

1.引述形式

引述话语通常可以分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截短式直接引语[12]。直接引语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话语的风格,将引述者和被引述话语完全分离,保证了媒体的客观性,读者从文字层面无法获悉引述者的评价,必须借助语境来判断引述话语的附加立场。自由直接引语是直接引语的一种变体形式,它省去引导词和引号,以第一人称讲述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抹去了叙述者的声音。间接引语指引述者引述原话语的命题内容,依据被转述的语境调整语言风格,将引语和上下文融为一体。引述者通过间接引语将自我对命题的评价融入话语中,将其物质化,使之成为读者不易觉察的常态而存在,进而使读者易于接受被引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自由间接引语是叙述者省去引导词和从句连词,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语言,呈现客观的叙述形式,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与语境中人物本身相同的心声。自由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借由本人或他人对人物展开细节描绘,在新闻语篇中出现的频率低。

除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基本模式外,引述话语还存在其它变体。比如截短式引语是只对语境中个别短语加上引号,表示该部分特别重要或者引述者实际并不赞同被引述的内容,持否定和嘲弄的态度。引述者在行文中还会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混合使用,先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语。这种形式将叙述和转述相结合,通过间接引语预设语境,使读者先接受间接引语的命题内容,为直接引语铺路,用一种看似客观公正的立场印证间接引语转述的内容,使读者被作者所营造的氛围渲染,模糊转述话语和转述者之间的界限。

2.引述动词语义色彩

Chen把引述动词划分为三类:正面的言语过程(point out、announce、explain、declare、indicate、urge)、中立的言语过程(say、tell、describe、ask、comment)、负面的言语过程(deny、claim、admit、insist、complain)[13]。

3.消息来源

在新闻语篇中消息来源至关重要,引用的渠道直接影响了听者对于引述话语的判断。通常新闻报道中有四类消息的提供者:政府、普通民众、以学者为代表的精英人士和相关企业。消息来源的呈现方式可以划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如机构名称、指名道姓的个人等;含而不露的消息来源,引述话语的发出者由较为模糊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例如administrator、manager、authority、expert、someone、the man 等;不提供的消息来源,如it is reported that等。在新闻语篇中,消息提供者的社会地位和在文中的呈现方式隐含了媒体对信息的态度,同时决定了读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

(三)研究问题

通过分析44篇新闻报道,本研究从转述形式、转述词和消息来源三个层面全方位探究《纽约时报》在中国灾难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特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引述方式?在灾难类新闻报道中转述者使用中性客观的引述动词吗?在灾难类新闻报道中被引述的消息来源有哪些?

四、研究发现

《纽约时报》6月1—15日共在官方网站刊发44篇报道,其中以6月2日刊载报道最多,为9篇,随后三天各有6篇报道,以后报道数量逐渐减少直至1篇,报道中共出现引述语545处。本文将从引述形式、引述词和消息来源三个方面汇报研究结果。

(一)引述形式

《纽约时报》对沉船事件的系列报道中共出现三种引述形式: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截短式直接引语,并对每种引述形式出现频数作统计,结果显示,引述语以间接引语为主出现411处,占总数量的75%。间接引语引述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描述,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党中央的应急措施。

例1:The water where the boat sank is about 50 feet deep.(1)Rescuers could hear the sounds of people trapped inside, according to a Twitter post by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the main state network.(2)The ship, whose name translates as Oriental Star, was crossing Hubei Province in the middle of the country when it sank at 9:28 p.m. on Monday, Xinhua reported, citing the Yangtze River Navigation Administration. Rescue work was hampered by strong winds and heavy rain.

上例中的两处引语均为间接引语:(1)救援人员听见从船舱里传出幸存者叩击船体的声音。(2)沉没船只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间接引语关注了救援现场,用语言叙述了事件的动态变化。间接引语在评价体系中属于介入程度中等偏强的,引述者和被引述者的话语不易区分,两者重合度较高。《纽约时报》对于突发的大型灾难,由于地域和人力资源的局限无法取得第一手资料,对于灾害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等基本情况,以间接引语的形式援引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

报道中直接引语共出现123处,占总数量的23%。直接引语有鲜明的对话效果,可以与读者形成互动,最大程度地还原引述话语发生时的情境,引导读者接受直接引语的信息,认为其对报道事件的评价是真实客观的,从心理上认同甚至产生共鸣,忽略客观形式掩盖下的引述者的主观立场。《纽约时报》运用直接引语关注了家属对沉船事件的态度和各方对本次事故的分析。

例2:“Yesterday I still had some hope. The boat is big and the water hadn’t gone all the way in. Now, it’s been more than 40 hours. I ask you,what do I have left?”said Wang Feng, who organized the bus trip which was expected to take about eight hours.

例2是《纽约时报》6月3日的报道,用遇难者家属的直接引语反映出遇难者基本不具备生还的可能性,家属对此感到绝望。这段直接引语配合后文中对家属神情的刻画,达到了戏剧化的效果,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家属的直接引语增强了说服力,放慢了叙述速度,将镜头转化为内聚焦,达到了新闻特写的效果。

例3:The ship overturned “within one or two minutes”, Xinhua news agency quoted the captain as saying.

例4:In a sign of official nervousness about how the disaster may play out, a government document carried by a local Hubei newspaper on its official microblog said that provincial authorities were rushing police to the scene to“ensure social stability”.

报道中出现少量的截短式直接引语,占总数的2%。例3中,生还者之一船长张顺文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船只在一两分钟之内倾覆,为了强调客船沉没速度之快,灾难发生始料未及,within one or two minutes这个部分被加上引号。截短式直接引语除了表示突出强调,还可以表达引述者对所引述部分持否定态度。例4中,湖北当地政府对这次沉船事故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表示担忧,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向事发地点派驻了警力。《纽约时报》通过对ensure social stability加上引号,表现出对湖北省政府这个说法不赞同和讽刺,并在下文中陈述警察阻扰沉船事故的家属进入事发地点目击救援工作,凸显了“社会稳定”和民众“自我权利”之间的矛盾。

(二)引述动词

引述动词是理解引述语境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区分转述语和转述语境之间、转述者和转述语之间的关系。《纽约时报》的系列报道中say成为了最高频的转述动词,其次是reported,两个词的语义色彩偏中性,体现了新闻媒体追求的客观性。

44篇报道中没有出现语义积极的引述动词。《纽约时报》继承了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对中国政府的积极救援未给予正面的赞扬。在报道遇难者家属的言行时,除了依然使用中性的引述词外,还选取了部分语意消极的言语行为动词和情感激烈的形容词,例如下例中的crying and shouting、questioned、furious。

例5:Early on Wednesday, about two dozen affected family members,some crying and others shouting“help us”.

例6:Many family members have questioned why the captain pushed forward in heavy winds and rain when other vessels in the area dropped anchor to wait out the storm.

例7:Some relatives of the passengers were furious that they learned about the accident through news report and not directly from the travel agency.

《纽约时报》建造了一个悲愤的遇难者家属的群体形象,这些普通民众一方面承受着丧失亲人的悲痛和绝望,另外一方面发泄着对救援信息不公开的抱怨和愤慨,他们感性且情绪化的语言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对于本国读者来说,他国新闻不是关注的焦点,对新闻报道中的政治话语和精英言论也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对于普通大众遭受到灾难的心理状况和情感流露并不陌生,感性而片面的大众观点更符合受众的心理认知。

(三)消息来源

报道的消息来源多样化,政府各部门的发言人、相关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声音都在报道中得到彰显,其中高频出现的是前三类,并且都标明了具体准确的消息来源,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政治职能部门发布灾难基本信息,展现政府面对灾难的态度;专家学者等知识精英话语指导救灾防灾,对灾难原因深度剖析;普通大众话语凸显灾难细节,抒发个人情感。

从我们的统计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大量引用了我国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部分地方性媒体,展现了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次灾难的高度关注,涵盖的话题从人员的伤亡统计、救灾部署、事故责任调查、长江航运的安全问题到中国目前的养老制度。

《纽约时报》引述普通民众的话语,按照其来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信息来源为灾难的幸存者、事发地周围的居民、当天来往的其它船只和参与前线救灾的士兵,引述的内容主要为呈现灾难的险恶和突发性,通过当事人的描绘唤起读者对无辜民众的同情;另一类集中在遇难者家属,引述的内容为抱怨政府在处理突发灾难中信息未及时公开和救援工作不透明。

例8:Many were angry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not provided them with any information about the accident or a list of possible victims.“They don’t want to tell us anything, and they treat us like we’re going to do something bad,”said a woman with the surname Chen; she said three of her sisters and two brothers-in-law we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on the Oriental Star with 14 other members of a tour group. “We just want to know where they are. Our family lost five people. We have a right to tell our story,”said a woman with the surname Wang, after government officers asked her to stop giving interviews. “This is our freedom. We’ve lost our relatives.”

例8有三处直接引语,分别为:“他们什么都不告诉我们,就好像我们要做什么坏事一样”,“我们只想知道他们在哪里,我们家有5个人失踪,我们有权利告诉别人我们的经历”和“这是我们的自由,我们的亲属已经失踪”。这三处直接引语的句式简单有力,符合口语的特征,给读者亲临现场的感觉,表现出民众对政府言论管控的不满和控诉,其中freedom和right两个词彻底展现了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主流媒体将读者引入“人权”和“自由”等渗透着主观价值判断的讨论中。中国政府及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都被冠以“They”;而在谈及遇难者及其家属时,使用“We”作为主语,塑造了“他者”和“我者”之间的对立感,将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相割裂,增强了两者之间的敌对感。

许多转述话语并非信息提供者真正说过的话,言语从原有的语境移植到另外一个语境,即使是准确的引用,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引述语是一种被重新建构的语言,是叙述者根据需要产生的改造品。《纽约时报》根据意识形态的需要,将民众情绪性话语植入报道中,传递给读者中国政府在处理灾难中控制家属的人身自由、信息不公开等问题,体现美国救世主的心态。美国媒体奉行“主动地像传教士那样去发挥他们救世主的作用,而不是被动,仅仅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去影响别人”的原则[14]。美国媒体强调对新闻事件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强调不同说话主体之间的矛盾。

《纽约时报》引用以专业学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的话语,对沉船事故深度剖析,如来自韩国大学的教授Chi-Mo Park提供救援建议,Dracos Vassalos和James Hu两位学者探讨了事故发生的原因,“东方之星”存在违反安全航行条例的行为。同时,《纽约时报》通过学者之口重申了中国存在舆论管控。如下例中一位来自诺丁汉大学的教授指出中国政府应对紧急事件的一贯准则,即控制话语权,对事实进行选择性报道,公开透明的公众服务是无法被保证的。

例9:Steve Tsang,professo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a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said that since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allow virtually anyone to broadly transmit images, the party must keep strict control over disaster sites to “maintain its monopoly on the truth and the narrative”.

此处通过精英阶层的话语指出中国是集权制的国家,为报道中普通民众的抱怨和愤怒提供依据,读者对家属的言语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纽约时报》试图建构一种二元对立的投射,“他者”和“我者”。对于具有同一性的“我者”,倾向于通过正面的积极评价来鼓励和增强凝聚力;对于在价值观、信念和举止行为方面有差异的“他者”,则表现出厌恶和鄙视,以救世主的态度试图干涉“他者”[15]。

五、结语

《纽约时报》对“东方之星”客轮沉没事件的44篇报道中共有545处引述话语。转述形式集中体现为间接引语,占总频数的75%,直接引语的使用频数占总量的23%,有少量截短式直接引语。转述动词以语义中立的言语行为动词say和reported居多,未见语义正面肯定性引述动词,引述民众观点时使用部分负面的言语动词,传递消极情感,如questioned、furious。《纽约时报》弱化政府救灾所采取的主动措施,忽略新华社每天刊发的大量事故现场救援进展,过度呈现个体化声音,将注意力集中在民众的负面情绪上,这种刻意营造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对立与西方媒体一贯否定中国意识形态的做法一致。《纽约时报》信息来源多样化、立体化,对于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转述源自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国境内官方媒体。通过个体的细节描绘传递了灾难对普通民众造成的伤害,同时民众哀伤而情绪化的语言与政府冷静克制的态度形成了对照。部分相关旅游行业的话语体现此次灾难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纽约时报》引用了专家学者的话语,剖析了此次事故的原因、中国养老制度和长江水域存在的安全航行等问题。《纽约时报》“在对他国灾难报道时,注重新闻专业主义特色,平衡使用不同话语,以传播不同群体的观点和态度,但也巧妙借助不同话语体现自身的报道立场”[16]。

[1] 段业辉,李杰,杨娟.新闻语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8-83.

[2]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7-96.

[3] 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57-165.

[4] HOUSTON B,BETTY P,CATHY R.Disaster news framing and frame changing in coverage of major U.S. natural disasters,2000-2010[J].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12(4):606-623.

[5] 张健.英语报刊灾祸新闻写作特点例析[J].外国语,2007(3):47-52.

[6] GOWER K.How do the news media frame crises?A content analysis of crisis news coverage[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9(1):107-112.

[7] BAKER P,MCENERY T.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UN and newspaper text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2005(2):197-226.

[8] 黄昆仑.从“9·11”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J].现代传播,2002(1):56-58.

[9] 胡蝶,辛斌.中美报纸硬新闻时态非连续性间接引语比较研究[J].外语研究,2013(6):39-43.

[10] FAIRCLOUGH N.Analys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2003:12-37.

[11] 辛斌.新闻语篇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11-16.

[12] LEECH G,MICHAEL S.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s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Longman,1981:124-130.

[13] CHEN L L.Analysing attitude:positive verbal process sub-functions and media bias[J].RASK,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7(25):25-55.

[14] TANNEN D.Introducing constructed dialogue in Greek and American conversational and literary narrative[C]//COULMAS F.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6:311.

[15] 辛斌.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对比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4(4):43-50.

[16] 蒋晓丽,王亿本.《纽约时报》对他国灾难报道的话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1(9): 65-70.

ADiscourseAnalysisTowardtheReportedSpeechinNewYorkTimesWith the News Reports on Capsized Ship “Oriental Star”

HUANG Shu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Reported speech is employed to reveal media’s objectivity and unbiased judgment in news writing. The features of reported speech are det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ways of reported speech, the usage of reporting verbs,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The news reports about the capsized ship “Oriental Star” published onNewYorkTimes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disclose that the most frequent reported speech is indirect speech. The reported clauses are constantly introduced by neutral reporting verbs.NewYorkTimescites the ideas of four information givers: government, general public, elites, relevant cooperation.

reported speech; ideology; subjectivity

2016-10-18;

2016-12-20

黄沭云(1981—),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新闻话语。

G212

A

1674-0297(2017)05-0125-06

(责任编辑李晓梅)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纽约时报灾难
雷击灾难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