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艺术的价值角度论“欲望”引导与“希望”构建
2017-03-24闻婧
闻 婧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设计艺术的价值角度论“欲望”引导与“希望”构建
闻 婧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当代的设计艺术应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观,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使之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审美独特、联通经济、开拓人文、高扬伦理和充满时代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体现独特“希望”性的设计艺术,而不是对艺术中的“欲望”不加任何引导的迷失性设计艺术。
艺术价值; 中国梦; 欲望; 希望; 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特别提到了“文艺不能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设计艺术是一种为了实现人类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包含一切人造物品形式的、具有以群体或整个人类为受众对象的艺术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设计思想和艺术的外在形式来满足人类自身对物的需求,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活品质,体现更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特定背景下的价值观。设计艺术除了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外,还反映着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道德伦理价值。设计艺术的合理性和价值观对于具有文化属性的人,除了满足实用价值外,更应该对设计的思想性价值有所引导。
一、艺术价值中的欲望与希望
“欲望”是艺术价值产生的源泉,但要正确引导。艺术中的感觉体验是以个体人的感性为动力的,是个体需求对环境的客观反映,并以意愿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机。艺术中的感觉动机就是“欲望“。“欲望”可以分为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自然欲望是衣、食、住、行等产生的本能性欲望,社会欲望是在劳动、认知、审美等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满足自然欲望后的延伸,是认知客观世界的开始。马斯洛认为社会人的欲望可以具体到生理、归属、发展、安全、审美等需要中,如果这些需要能或者不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相应的感觉[2]。自然欲望的变化会影响艺术主体中的人在审美情感上的变化。因此,艺术感觉中的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共同成为改变主体情感的因素。亚里士多德认为欲望产生于内心的激情式冲动,而激情是由错觉所生,激情必须加以控制,要用一种“静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达到淡泊和宁静。叔本华同样认为审美时以宁静的心态审视眼前的对象才不会产生无休止的自得愉悦和欲望性冲动,从而达到静观式的人生解脱。杜威把欲望看作是一种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认为欲望虽然产生于贪婪,但应把它当作价值产生的源泉。人对欲望持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和价值结果,对待欲望中的贪婪不应该节欲,也不应该纵欲,而应该采取孔子提出的“从心所欲”模式进行修正。“从心所欲”观点为人类永恒的贪婪现象找到了一条疏导式的解决方式,欲望加“善”的思考模式可以满足人们公正长远的思维需求和欲望需求, 在此基础上的欲望才是价值产生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从社会主义的劳动角度提出“把劳动作为一种体力和智力的游戏来进行享受”的观点。这种享受超越了利害关系,等同于艺术中的精神需求,并非什么奢侈品,是一种生活必需。同样,设计艺术可以满足我们潜伏的精神需求,可被看作是精神的需求和欲望的乐土。只有正确引导审美层面上的欲望,才能使设计艺术在所需的价值观下发挥积极有效的精神作用。
希望是通往精神和思想解放的道路。艺术可以在意识的范畴中发生认识论方面的转向,审美意识在对未来的想象中得以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陶冶,为历史进步和社会解放创造愿景。可见,艺术审美下的想象体现着道德基点下的希望属性。尼采认为艺术美是伟大生命的兴奋剂,它至高无上,可战胜对立面,能带来光明。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可以荡涤灵魂,可以被想象和信仰,具有巨大的重建功能。在布洛赫的观点中,艺术具有想象、期待、精神、灵魂、道德、良知、美善等希望性,其精神上的超越对道德有启迪性,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巨大的教育力量,甚至可以影响政治。可见,希望与道德相关联,道德中的美善是启迪人类希望的因子,关联着伦理道德和政治因素,能够建立起以想象为武器的未来之路。艺术审美中的希望能够激发人的幻想,有着净化和超越的本质,可使精神和思想得到解放。布洛赫提倡“希望的想象”,把想象带来的希望看作是一种能带来精神力量的教化,是获得未来的信息途径,是通过艺术体验产生的对当下存在和未来希望的期待,是通过艺术想象来实现伦理解放和心灵洗礼的革命。徐墩广也认为审美的伦理是对人本质的陶冶。王稼之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在审美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能表达自己的本质,使主体进入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和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这与布洛赫认为的“希望之梦即是人类自由之梦,是奔向人类解放新世界的梦”观点相同。霍克海默也有同样的认识,认为艺术精神中的道德性可以帮人摆脱世俗的角色,成为灵魂的思想者[3]。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美是一种使人恢复自由,克服异化状态的途径。由此,作为艺术范畴中具有时代性和活跃性代表的设计艺术,在通往精神和思想解放的希望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从设计艺术的价值角度看欲望与希望的导向
除了审美价值外,设计艺术作为一种造物活动,在改变物质性的同时创造着文化价值性。当文化价值涉及到某种信息时,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展现社会观念、传递社会价值和政治观念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进行着差异化延续。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在情感的表达上服务于区域内的社会和政治意识,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上,正探索构建一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艺符号体系,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转型中的良性发展和民族认同感。随着我国政治影响力的扩大,在全球以经济为主线的价值观下突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塑造民族形象,营造政治平台和国际交流空间已刻不容缓。从设计艺术的价值层面看,设计艺术的文化价值所带来的导向作用不容小觑。
作为设计艺术创作源泉的欲望元素不能独立于经济之外。设计艺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表现为一种社会性功能,当它经过流通之后就变为了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复杂劳动体,进而形成一种物态化形式。正如马克思认为的,商品中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设计艺术的商品化过程会引起艺术的生产体制、生产关系、产品面貌和艺术观念的转变,会带来设计艺术创造性潜能的进步。正是有了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才为艺术家提供了推动思想发展的欲望因素,思想与商业的融合才为希望的发展营造导向契机,所以我们不能把设计艺术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
除经济价值外,设计艺术还体现着社会价值。在价值关系中,物与物的交换实际上是人与人的劳动交换,体现着人类活动下的社会交换关系,设计师通过艺术的交换把艺术品的使用价值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体现着社会价值。特定的设计艺术产品可呈现出特定的社会内涵、社会情感和社会传承,特定社会中的情感与内涵表达包含着多种综合因素,设计艺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当下应表达具有社会民族内涵的希望性精神力量,引导欲望因素向有利于发展过程中所需社会情感的方向转化。
设计艺术与民主政治历来紧密关联,艺术价值中的希望因素能为民主政治中的物质、制度和观念提供精神导向。一方面,艺术具有改造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下的政治因素对设计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设计艺术参与着时代因素下政治与艺术形态的构成,影响着社会与生活的变化。设计艺术在民主社会之前服务于权贵阶层,在民主社会之后服务于大众。从莫里发起工艺美术运动开始,逐渐显示出了设计的社会属性,继而发展为强调民族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设计,开启了设计的民主化道路。由此,现代设计思想中的人文关怀推动着设计艺术的发展,并激发着设计艺术为大众服务的理念。“为民设计”中的人文思想注重自由、平等、尊严、博爱和人的价值。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设计艺术提倡运用时代风格的设计产品满足大众的社会需求,还希望利用设计艺术的特点来避免阶级矛盾,反映了设计艺术中包含的民主性和革命性。设计艺术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体现着政治体制下的情绪、信念和价值。因政治文化关乎社会稳定和民众的情感认知态度,故设计艺术作为民主政治的关联体,必然会对社会承担起进步性的推动作用。此外,设计艺术中政治文化的传播有着主权宣示、沟通交流、决策规划、灌输价值、激发热情、影响社会稳定等作用[4]。当前,我国在“和谐社会”理念下,政治的导向性渗透着“希望”价值的各个方面。我国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政治文化体制的当前,设计艺术的发展应为政治文化服务,并要在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全球化语境下传播具有本国政治价值的艺术理念,运用有利于本国所希望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知为营造高质量的区域生存和社会环境服务。
设计艺术含有道德伦理价值。人类不加调控的欲望在经济发展中带来了诸多问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也为设计艺术的伦理价值提供了希望的自律平台。人类生存和造物必须依赖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俨然成为一个社会伦理问题。从目前设计艺术所处的悖论境况来看,资本市场与可持续发展层面的矛盾在利他还是利己方面考验着设计艺术价值的希望意志。正像康德认为的那样,当道德前提下的行动者在思考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时,他们应该抛弃自身利益、欲望和个人状况等相关事实,仅专注于那些适用行动者本身的所有理性事实,由此产生的结论便是对所有理性行动者都有效的行动,而不是仅对自己有效,这样的结论才是行事的指南。在欲望与希望交织下的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设计艺术自律行为渗透于对人性的尊严和对伦理道德的正面实践中,这种以大众利益为基础的伦理性才能使设计获得快乐,才能收获不同于动物界的道德伦理价值,才具有希望的构建性。
三、设计艺术中的希望价值在“中国梦”时代的构建
“中国梦”是社会主义中国在现阶段的伟大倡导。怎样在时代背景中理解设计艺术视点下的中国梦及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是当前艺术的前沿问题。中国梦背景下的设计艺术首先应表现出一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感。文化自信是传统中国文化遭遇现代化浪潮冲击之后的理性回归。当然,回归不等同于照搬,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下的重新阐释,带有一种类似于新视角下的再创造性。当下的中国正发生巨变,在一个经济位居前列的工业化国家中,已经不是需不需要设计艺术进行创造性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设计艺术创造和对创造的可持续发展反思的问题。中国梦打开了新层次下的中国历史,迎来了自由、平等和民主化的现代时期,与追求个人实现和依靠秩序破坏获得成功的美国梦不同,中国梦是伴随着遵守规则和服从集体秩序而形成的,是具有团结性和无限生产力特质的希望之梦。 中国梦的提出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提供了契机,为市场和道德在集体层面下的思考找到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共振[5]。中国梦的概念是一个以求实态度审视复杂社会关系和国际环境的、各民族在前行中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避免民族分歧的、具有坚定发展道路和清晰发展目标的希望之梦。
如今的中国正由市场时代迈入价值时代。市场中国更关注个人视角下之利,易于引发欲望的产生;而价值中国更注重集体角度下之义,易于激发希望的形成。价值中国下的希望符合当今所需。在经历了经济高度整合阶段之后,发达的技术性强化了当今中国的群体关联性,现阶段更容易推动社会群体价值的认同感[6]。市场因素浸染下的个人主体意识需要在目前复杂的社会状态下明辨义利矛盾,进行“物心转换”,突显价值下的希望意识,使内在主体在时代洪流中实现义与利的和谐,在集体合力的市场前提下为价值中国寻找适应时代的设计艺术价值和精神希望导向。
在希望与欲望并存的时代,蕴藏着革新与矛盾的交织力量,对利弊的断识催生着时代精神的转机。中国梦的倡导加快了精神文化中设计艺术发展的步伐。设计艺术作为精神舒展的通道,为人类增添了无限的希望和精神满足,展现着理想关怀般的精神气质。但文化始终依托于市场和政治环境而生存,只有适应市场与政治环境的设计艺术才能寻找精神发展的可能。物质与精神的差异性往往引起欲望与希望的冲突,加之数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不同于以往,设计艺术俨然成为复杂状态下传统与现代综合交织发展的延伸体。积极引导“欲望”的正面性力量,发挥设计艺术的鼓舞性和热情性,增强主流意识中的希望价值,使之迸发出中国梦下的正能量才是当务之急。设计艺术应以利益性下的欲望为催生力,在艺术价值正面力量的魅力导向下,培育民族的希望和道德辨识力,以艺术的独特价值作用来提升中国梦下的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中国梦营造祥和而美好的社会环境。
设计艺术应满足人的希望而非欲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享乐与欲望被看作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文化价值,设计艺术受其享乐主义的影响,造成了欲望的无限膨胀。这与资本主义一味追求利润的价值观有着直接关联,其文化价值体现出了一种强权性,文化符号的传播也具有扩张性,加之资本主义极力阻止与其政治理念相悖行的文化符号的传播,造成了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冲突。社会主义文化下对艺术价值的需求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欲望”的无限扩张,也不应该是强权文明挤压弱势文明,应以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多元文化为基础,营造一种积极对话,超越宗教、地域、民族和国家意识的文化体系,为促进全球文化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构建具有凝聚民族和国家精神特质的,发扬向上、互相尊重与和谐融洽的,符合人类文明体系的希望性设计艺术文化环境。
设计艺术受当代思潮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正经受着各种考验。虽然每个公民对中国梦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在经济昌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环境优良、安居乐业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期盼。在这种期盼下,设计艺术应自觉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艺术是梦想的伴侣,精神是艺术的灵魂,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道路,艺术是人文价值的桥梁,梦想是激励心灵而产生希望的动力。设计艺术在表达具有个人倾向情感的同时,应以时代洪流为标杆,以希望为精神方向,以正面激励为号召,使个人的梦想以国家梦为依托,创作出富有个人情感锐气,能经受住时代考验、激发文化能量、富有中国希望价值的设计艺术作品。
设计艺术角度的中国梦无疑会对艺术价值中希望的产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设计艺术为契机,使设计艺术在中国梦下迸发出强大能量的条件已经具备,要催化设计艺术产生正面价值的希望能量,可从几方面加以关注。首先要做到融而不染。当今世界处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开放状态,此时要完全拒绝其他文化的侵扰非常困难,只有依靠内在的强大抗体才能在繁杂的开放环境中洁身自好。这种内力来源于强大而具有特质的深层次中国文化,“创和”文化即是其中的代表。翟墨先生在提到设计艺术的文化要义时强调了从“创物”“创生”“创符”到“创和”的概念,认为设计艺术在创造真、善、美的同时反映着自然调和的特质,是社会性的和谐在设计作品的具体呈现。这种和谐性涵容着希望价值。其次要注重长效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设计艺术的隐性承载功能越发凸显,丰富的物质环境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设计艺术在物质发展中收获了创新,显示出诸如构建生活图式、塑造文化范式、创新经济消费方式等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诸如宏大设计、媚俗设计、后殖民设计、区隔设计、反文化设计、反异质设计等欲望型设计均以经济为依托,极力诱捕消费价值观下的精神欲望,造成无尽的资源浪费,设计艺术中的生态价值很容易被欲望掩盖而陷入艺术的悖论之中。低碳化设计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这种理念的设计可以使人和自然和谐,带来更加人本、安全、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助推人类实现自身救赎。再者要挖掘设计元素。中国文化中的设计元素众多,如何在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中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以一种贯通而时尚的价值符号融入国际设计语境,在传承中超越、在资源中集约、在探索中创新、在创造中为民,是设计艺术在当下中国的又一社会责任。最后要把握方向。社会主义体系下的设计艺术更应旗帜鲜明地为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国家服务。
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设计艺术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具有扩张性的西方文化价值时,首先要把握好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价值的内涵,引导欲望中的推动力元素转变为希望因子,使设计艺术以滋养和温润人心的形式出现,以确保受众在思想情感上的积极性和启迪性,进而构建希望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号召力,形成便于疏导心理、满足身心健康、调动组织和行动的正面力量,为社会主义中国在当前时代的文艺创作服务。同时应把控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避免口号化、虚浮化、低俗化、文化混淆化、无根基化、人云亦云化,使设计艺术有理念、有精神、有道德、有修养、有技巧[7],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与社会核心价值,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与体制的鲜明特色,诠释当代中国梦下的民族精神,使设计艺术在欲望与希望交织下,依托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而升腾。
[1]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 /1015/c22219-25842812.html.
[2] 王元骧.“需要”和“欲望”:正确理解“审美无利害性”必须分清的两个概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7.
[3] 薛晓阳.希望与审美:作为艺术解放的道德教育:从希望哲学看道德教育的审美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19-26.
[4] 林莆程,刘洋,杨先艺.设计艺术的民主性与政治思想[J].艺术百家,2011(a2):72-75.
[5] 孙佳山.“中国梦”与当代文艺前沿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3):59-67.
[6] 鲁鹏一.从市场中国到价值中国:基于义利之辨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4(4):88.
[7] 张道一.设计艺术的历史使命[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0(1):47-51.
On“Desire”Guidanceand“Hope”ConstructionfromtheValuePerspectiveofDesignArt
WEN Jing
(School of Arts, Anhu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Based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art design, China should reflect the unique valu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to help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 as to form a design art with global vision, unique aesthetics, economic mi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ethical pursuit, full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ith Chinese socialist background and the unique “hope”, rather than the loss-leading art that does not guide the “desire” in it.
artistic value; Chinese dream; desire; hope; construction
2017-02-26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提升计划省级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徽州古民居装饰符号研究”(TSSK2015B07);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徽墨装饰研究”(SK2017A0118)
闻婧(1983—), 女, 安徽宣城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绘画。
J0-02
A
1674-0297(2017)05-0109-05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