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轮胎在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中的创新应用与思考
2017-03-24江苏省常州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江苏省常州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废旧轮胎在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中的创新应用与思考
江苏省常州钟楼区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王银华
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于有趣的玩具会非常感兴趣。除了一些玩具之外,通过一些废旧物品的再处理,同样也可以引起幼儿对这些玩具的喜爱。并且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环保意识,还能最大限度利用废旧物品在幼儿园教学游戏中所开展。本文对废旧轮胎在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中的应用和创新进行阐述,希望能够通本文的研究,以发掘出更多适用于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游戏。
幼儿园课程教学 废旧物品 应用 思考
幼儿园作为幼儿在学校学习的初步阶段,要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和动脑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对幼儿智力的发展以及今后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废弃物品在幼儿教学游戏中进行使用,对促进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等有一定价值。在教学游戏中使用废旧材料是基于废弃不用的材料进行的再利用,能够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进行使用。但是要保障所用废旧物品性能稳定,且无味、无毒、卫生的物品,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幼儿教师进行整理和改造,在教学游戏中所使用,以此发挥出最佳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所开展的课程教学游戏中利用废旧轮胎制作游戏玩具,鼓励幼儿以及家长将家中所废弃不用的各类轮胎投入到幼儿园教学游戏中去,如废弃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车轮胎、幼儿推车轮胎以及汽车轮胎等,通过对这些轮胎进行处理和加工,以此在教学游戏中所使用,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创意,以此设计出实用、别致的游戏玩具,既彰显了幼儿创新和动手能力,又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一举两得。
1.废旧轮胎在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中的创新应用
1.1 根据废旧轮胎进行创造
因所收集的轮胎不同,所以在幼儿园所开展的游戏中应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废旧轮胎在使用上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如根据场地进行创作的话则可设计为轮胎桩、平衡小车或者秋千、攀登架子等等。而如果场地选择性较小,那么则可以制作成轮胎沙发、轮胎窗户、或者轮胎桌子等等,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轮胎工艺品,以此在班级的各个角区中进行展示。
1.2 利用废旧轮胎在教学游戏中多样化应用
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废旧轮胎,可以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在教学游戏中通过推动轮胎、跳轮胎、钻轮胎等的游戏,可以使幼儿身体多方面得到锻炼,且能够促进幼儿运动技能上得以提高,对其身体反应能力都有好处。与此同时,因幼儿在运动过程中除了身体得到锻炼之外,智力方面也能得到提升,如在轮胎桩走动过程中,如何保持身体稳定和最佳线路到达终点,都需要幼儿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且对幼儿平衡能力提高也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废旧轮胎制作的秋千可帮助幼儿前庭器官得到发育,对其身体发育也有一定好处。
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运用进来,既可以提高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达到幼儿快乐学习的目的。如在大班班级中学习《龟兔赛跑》童话故事,乌龟为了追上兔子,则会通过不同关卡的努力,以此超越兔子达到了终点。而在游戏中就会先由起点的轮胎桩选择最佳线路进行前进;而在闯关成功之后则会进入“穿越障碍物”关卡,幼儿会通过滚动轮胎穿越设置的障碍物,在不碰到障碍物的前提下达到通关,如果碰到障碍物的话则会从这一关卡从来;第三关卡则会进行“钻山洞”,将大轮胎进行排列,以此让幼儿通过其中进行钻出,在穿越“山洞”后会翻越“高山”,通过幼儿手脚并列攀爬过轮胎,最终达到终点。通过《龟兔赛跑》童话故事的讲解,结合轮胎游戏的多样化玩法,既提高了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也促进了幼儿身体和智力的提高。
2.实施轮胎教学游戏后的思考
2.1 将游戏内容进行整合,以进行多元化游戏教学
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时要将多种轮胎游戏进行综合利用,以此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综合能力。如在进行滚动轮胎游戏时就可根据教师在地板上所标志的轮胎滚动线路进行滚动,以此提高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如幼儿在过轮胎桩时,教师可根据轮胎所处理的颜色不同指挥幼儿通过指定的颜色进行通过。在培养幼儿颜色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可对幼儿进行身体动作的锻炼。
2.2 采取合理的方法,提高轮胎的安全系数
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应用轮胎游戏辅助教学取得较好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游戏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安全问题一定要注意。除此之外,对于应用的轮胎应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要保幼儿的安全与卫生,以提高轮胎的安全系数。
【1】陈纳.论经验的完整性及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0)
【2】李洋.新时期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新课程学习(下),2014(03)
【3】吴春红.从指印想象画谈大班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启”与“发”【J】.上海教育科研,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