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浅谈

2017-03-24朱树英

卷宗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网络素养

摘 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便利和挑战。新的新闻主题、新的新闻内容、新的文本和新的传播关系成为了新闻工作者当前要面对的挑战。这就要求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这种素养不仅包含对新媒体的操作能力等职业素养,还包含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素养;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成了人们的第二生活空间,工作、生活、社交都与网络密不可分,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媒体也同样改变着记者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大多数采用的概念是“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即受众)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远程教育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传播形式。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有即时性、融合性、互动性等特点。只要有网络,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可以帮助记者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公布于众,并融合视频、声音、动画、图片多角度、立体式呈献给受众,给新闻产出和传播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新媒体深刻改变着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新闻传播的生产机制,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网络给新闻从业者素养带来的挑战

以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技术的迅速发。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受众接受信息需求、行为和习惯发生较大变化,倒逼记者改变采访、写作和发稿方式,也倒逼传统媒体打破在规定的时间段或版面播出或刊登的限制。曾经的传播环境和新闻生态被改变,并正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建立中。

1.1 新闻生产主体改变

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这个角色不断在缺失。原来“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多对多”的模式。每一个普通人也都成为了“记者”,从而淡化了“职业记者”这一概念。

这一改变主要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和功能的日益完善。目前,QQ、微信、微博、直播网站、BBS等等门槛相对较低、传播能力较强的社交平台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自媒体”平台。这些“自媒体”成为了新的新闻主体,加入到新闻生产与供给的竞争行列。它们和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共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选择。

“自媒体”往往更容易比职业记者掌握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内容相对去中心化、互动性强、对受众的粘合度高,离新闻现场更近,不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以手机、电脑等作为发布终端更符合民众现在的阅读习惯……诸多优势挑战着职业记者的作为新闻生产者的主体地位。

1.2 新新闻内容

1.2.1社交软件和“自媒体”内容去伪存真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指出,对于现在全球新闻行业来说,社交媒体等第三方平臺正在日益成为重要的新闻获取渠道。近几年,社交软件和“自媒体”的风生水起,给职业记者带来的一大挑战就是更多的信息需要鉴别,求真知,正视听,去伪存真。

由于“自媒体”经营门槛相对较低,甚至很多信息背后带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有的甚至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在网络上产出了一大批模式化的信息,这些信息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被网友疯狂转载。尤其“微信科学”成为了大众最容易接触和接受的科学,那到底这些科学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自媒体”发布的新闻真实性到底有多少?作为权威媒体的职业记者必须一探究竟,这也是职业记者维护主流媒体权威的一个重要使命。

1.2.2 新闻背后的新闻

过去,职业记者垄断了所有的信息来源。而现在,全国各级职能部门也在使用互联网政务公开,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公开的信息来源的平台。记者在这方面不再有优势。简单的、流于表面的消息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新闻背后的、新的新闻逐渐成为了挖掘的重点。这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1.3 新新闻文本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了受众接受新闻产品的习惯,新闻传播进入了“新闻快餐”和“读图时代”。这也对新闻文本形态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牛津路透研究院发布的数字新闻研究报告指出,社交网站、移动APP逐步成为信息的主要入口,相对于桌面电脑时代,移动互联网要求新闻文本更短、更丰富、更有趣、更易于浏览、更便于体验。这给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培育出来的以文字为基础传播新闻的职业记者带来新的挑战。

1.4 新传播关系

新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了受众端和新闻的生产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正在被改变,“用户体验”逐渐被重视。“网友评论”、“网友留言”成为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记者”和“网友”成为了共同的新闻人,新闻报道的参与者。

2 如何提高记者的网络素养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形势、新常态,新闻从业者必须提高网络素养,适应新闻业发展趋势。2016年9月20日,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提高网络素养,争做中国好网民”分论坛发出《推动提升网络素养 助力“争做中国好网民”行动》倡议书倡议: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承担社会责任;引导优秀内容生产,健康网络生态;重视青少年培育,引领网络未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统筹联动等。倡议内容与互联网环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不谋而合。具体要做到以下:

2.1 去伪存真的能力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的优势显得更为重要。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还指出,大多数国家的新闻阅读者对新闻机构的信任明显高于记者或者编辑个人。也就是说,目前,相比之下,大多受众更愿意相信传统媒体机构上发布的新闻或信息,职业的新闻从业者更要珍惜传统媒体几十年来积攒下来的公信力和受众,从而在媒体竞争中继续屹立不倒。

当前,各种社交平台或“自媒体”的观点为了一味吸引眼球,刺激受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片面。这就要求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有去伪存真的能力,对网络上的热点、焦点时间和信息进行大胆鉴别和深度剖析,使谎言暴露在群众面前,打击“假、恶、丑”,弘扬“真、善、美”,守住媒体记者赖以生存的职业底线。

2.2 新闻解读与挖掘能力

前文提到,各种消息来源的公开和多渠道化,要求记者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因此,新闻的解读与挖掘能力对于职业记者来说很重要。

解读是要比了解新闻更了解新闻,而挖掘是要了解新闻的前前后后。例如,某一政策的出台,记者不仅要了解到新政的内容,还要知道它将会给国家和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再如,网络上曾有野生动物园景区老虎吃人的消息传开,记者需要做的是搞清楚来龙去脉,将其完整还原到观众眼前,还可以提出解决办法供有关部门参考,并监督有关部门落实。

2.3 较强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记者网络素养中的重中之重。如今,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互联网上,新闻的背景资料、事件过程等获取不费吹灰之力,引用、转载更成为了记者们常用的手段。新闻失实、制造噱头的新闻乱象不断。试问,一旦传统媒体机构市区公信力,群众应该如何相信社会,相信国家机关?实际上,“一手”资料或数据的收集才更应该是现在记者为之付出努力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元冲击的思想,全面培养记者责任心至关重要。

媒體机构还应该承担起层层审核、主机把关的作用,举起责任媒体的大旗,继承和发扬负责任的传统。

2.4 服务大局的能力

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在争取“话语权”,表达抱怨或者发泄不满。微博反腐、暴力执法等负面消息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各职能部门逐渐陷入“塔西佗陷阱”, 通俗地讲,即:“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就要求媒体人作为舆论的引导者,具有服务大局的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为主,当好正面声音的“放大器”,负面声音的“消减器”,还要当好百姓心情“拥堵”的疏通剂。

2.5 新媒体的操作能力

网页、图片新闻、H5页面、直播新闻等等各媒体特点融合的生动的新闻,已经成为广大受众获得海量信息的首选。新闻生动、活泼的传播形式也成为了受众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全媒体记者也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例如,国内部分记者申请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做深度新闻,和对新闻的思考与评论。诸多广电集团成立新闻中心,记者一稿五供,分别提供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和新闻APP。也有一些地市广电中心都在打造手机台,图文并茂传播新闻,这时也就不存在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之分了。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之间互通有无的便利,也给记者新闻采写提供帮助,提高效率。因此,学习能力也是记者网络素养的重要之一。

2.6 人文关怀

网络上不少信息为了迎合一些受众的趣味,再加之一些“自媒体”人员缺乏专业的新闻素养,不断出现将只重视新闻传播,而忽略了“人文关怀”。如,为了猎奇,实拍艾滋病患者,实拍少年劳教人员,传播时不打马赛克或者为了抢第一时间发布,对有些图片来不及技术处理等。而记者的素养,首先要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此外,201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Tow研究中心在发布了一份题为《后工业时代的新闻业》的报告,提出了他们所认为的新技术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所应具备的六项是“硬技能”分别是专家型记者、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会讲故事、项目管理、了解用户分析工具,更好地理解受众和熟悉编码知识。这将是对新闻记者网络素养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搜狗百科“新媒体词条”http://baike.sogou.com/v623372.htm?fromTitle=%E6%96%B0%E5%AA%92%E4%BD%93

2、郭雅楠:《新闻消费社交化移动化看什么,怎么看,相信谁——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6年第7期。

3、孔俊巍《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9期。

4、《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

朱树英(1990-),女,新疆,硕士研究生,编辑、记者,中级职称,新闻实践。

猜你喜欢

新闻工作者网络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