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3-24陈春明
陈春明
泰兴市素有“减速机之乡”、“建筑之乡”等称号,制造业的基础曾经很好,互联网基础也比较深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深度发展,为“再创一个泰兴创新转型跨越发展黄金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我市制造强市的关键之举。我市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具备推进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在推进过程中,在目前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市制造业也存在前面所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市迫切需要厘清制造业发展思路,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1 要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夯实工业基础制造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这样才能使中国工业产品有质的飞跃。中国制造2025为各地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现在“智能制造”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非常热,但是关于“工业强基”却显得比较冷清。《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故现在更要强调加强工业基础建设。
我市减速机行业曾经非常红火,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减速机是一种动力传达机构,利用齿轮的速度转换器,将电机(马达)的回转数减速到所要的回转数,并得到较大转矩的机构。减速机在现代机械中应用相当广泛,从交通工具的船舶、汽车、机车,建筑用的重型机具,机械工业所用的加工机具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电,钟表等等几乎都可以见到它的踪迹,可以说,减速机行业也是很重要的基础行业。但近年来,我市减速机遭遇到了产量下滑,低层次价格恶性竞争,企业大面积开工不足等前所未有的危机。究其原因,除了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困境客观原因外,产品结构老旧、创新能力薄弱、产业整体保守等长期的负面积累是造成我市减速机产业目前困境的最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要走出这个困境,减速机行业也要转型升级,要更加重视基础零部件的质量建设,利用先进的基础工艺,生产高质量的中高端产品。
2 要实现制造业基础零部件、技术、工艺的突破,就必须要大力培育中国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国外众多的百年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内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说到“工匠精神”,日本一家只有45个人的小公司值得我们学习。这家日本公司叫哈德洛克(Hard Lock)工业株式会社,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的国家都要向这家小公司订购小小的螺母。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松动是很平常的事,可对于一些重要项目,螺母是否松动几乎人命关天。比如像高速行驶的列车,长期与铁轨摩擦,造成的震动非常大,一般的螺母经受不住,很容易松动脱落,那么满载乘客的列车没准会有解体的危险。哈德洛克工业创始人若林克彦经过深刻研究,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终于做出了永不松动的螺母。如今,哈德洛克螺母不仅在日本,甚至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迄今为止,已被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波兰、韩国的铁路所采用。小小的螺母很不起眼,而且物理结构很容易解剖,但即使把图纸给你,它的加工技术和各种参数配合也并不是一般工人能实现的,只有真正的专家级的工匠才能做到。
又比如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曾经遭遇过失败和挫折。1996年2月1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一次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这也是我国的长征三号乙的首飞,最终却发射失败了。龙乐豪院士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对于这次失败,龙乐豪院士和研制人员点着蜡烛开着应急灯,连夜开始寻求答案。最终,发射失利的原因水落实出。问题,出在一个焊点上。龙乐豪院士说:“一个制造的工艺质量大概有缺陷。两个不同的金属焊在一块,直径多少呢?只有我们头发的几十分之一,火箭一点火、一振动,很快这个导线,这个结点就脱开了”。失败就是差一点的成功,航天体系工程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必须要有工匠专注走心、追求极致的精神。
如何培养“工匠精神”?传承匠人精神我们既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也要从中国2000多年的匠人精神中寻找根和魂。
德国制造之所以以质量出名,离不开德国的“工匠精神”,其中职业教育是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技师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也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同样,日本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与该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日本在崛起过程中,注重职业教育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层次多样性和开放性,从而制造业强国。而反观中国的职业教育,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才无可奈何地去职校上学,而且在学校里真正把心沉下来钻研的学生却不多。现在国家规定有半数的学生要到职校去上学,但学校的老师却大力宣传学习不好的将来去职校混,大量的好學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在家长、老师的影响下大多不会想到职校去。这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过剩,毕业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若要到企业里还要回炉再造,导致中国工匠凤毛麟角,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中国有2000多年的匠人精神传承史,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要传承、发扬中国的匠人精神。当前,要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3 工业产品要以质取胜,大力打造制造业品牌
有了好的产品,还需要大力宣传,现在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运用互联网的社会化思维,好的产品知名度通过口碑相传成几何级的扩散,达到路人皆知的程度。
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呢?这靠的是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它们大多是拥有百年以上经历、高度注重产品质量和价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称之为“隐形冠军”,德国制造就这样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品牌效应也就形成了。
德国的产品不打价格战,一是由于有行业保护,二是由于价格并非决定一切,打价格战可能会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恶性循环。据闻,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顾客不用再找你了。日本人造的锅,用20年就到头了,顾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德国人不是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吗?有位产品经理是这样回答的:“哪里的话,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这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你看,德国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们营销战略的路数也与众不同,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是不是有点像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品牌就这样传开了。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能不能到2025年进入强国之列,最关键的就是工业基础问题。只有工业强基这个环节真正的解决了,中国制造才有希望。如果我们有优质的零部件、优质的材料工艺、优秀的工匠,然后我们用智能制造的手段,就会生产出畅销的优质产品,再通过互联网的社会化思维口碑相传营销,中国制造必将走向世界制造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