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017-03-24王媛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附带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效应,例如,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财富在行业间分配不均衡等,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着力找寻促进我国收入分配更趋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分配公平;改革
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的代表人物阿瑟.奥肯和凯恩斯,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虽然二者之间有矛盾,但是二者可以在相互妥协中达到最优效果。阿瑟.奥肯认为:“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马克思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得以体现,马克思所倡导的公平分配原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带有剥削的“形式上的公平”,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资产阶级权利”的按劳分配,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实上的公平”,即把个人智力与体力上的差异以及个人的家庭情况都考虑在内的真正的公平。
1 加快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通过推进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激活和扩大居民的消费动力和潜力,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尤为关键。新时期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1.1 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1953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先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综观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
我國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还要进行艰难的探索,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我国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1.2 收入分配公平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
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经济长期、平稳发展主要体现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导致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三驾马车”拉动。扩大消费需求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目前与同等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相比,居民消费率相差约20个百分点。如2011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为33.8%,2010年印度居民消费率为63.2%。按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越是富裕的人群消费倾向越低,如果收入差距增大的趋势得不到改善,将会弱化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产生负面的影响。缩小收入差距,“提低、扩中、控高”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将有效释放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带动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
1.3 收入分配公平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收入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潜伏不安定的隐患。“一个公正的社会,就是让大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财富如果长期被少数人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的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2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前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2.1 国家财富增速快于人均收入的增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富无可争议,但是其脚步似乎快于民富的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1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6.4%,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分别为1.9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到2013年十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9.4%高0.6个百分点,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速7.8%高2.2个百分点。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报酬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中国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96年53.4%,1997年52.8%,2000年51.4%,2006年40.61%,2007年39.74%。从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在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成为营业利润计算,然而,这并未改变在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下降,而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且这一比率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
2.2 民间财富分配出现两极分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经有关专家测算表明,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1984年为0.16-0.244,处于相对平均的区间;从1985年-1999年上升到0.304-0.397,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从2000年-2005年达到0.4-0.46,开始进入收入差距较大区间;从2003年-2014年的十年间根是处于0.4以上居高不下。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而0.4是社会分配不公平的警戒线,也是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贫富悬殊必然要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甚至政权的稳定。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基本在0.24到0.36之间。近年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不仅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已经开始接近一些贫富两级分化相当严重的拉美国家的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的进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正确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由2003年的8472.2元,增加到2013年的26955元,增加了约3.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3年的2622.2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8896元,增加了约3.39倍。可见,全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所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如果把城镇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倍,有时会达到3.33倍,可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升速度快。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不同,居民收入出现一定的差异是情有可原,然而,国际上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维持在1.5-2.0倍,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却一直高于国际数值,这也体现了我国在这方面形式比较严峻。
2.3 财富分配行业间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不同经济类型单位、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显示,2012年我国集体单位平均工资为33784元,是所有经济类型单位中平均工资最低的单位,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工资水平最高位56254元,股份有限公司是集體单位的1.67倍,但是从总体上看不同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缩小。
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信、电力、保险、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以外的收入和职工的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到5-10倍。
2.4 中等收入人群比重过低
一般而言,社会结构可以划分为“金字塔型”、“哑铃型”和“橄榄型”。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类型是一种“金字塔型”结构,表现为少数人富有,大多数人处于社会的底部。即中等收入阶层作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其主要作用的阶层占据社会构成的绝大多数,非常富裕的人和非常贫困的人处于橄榄的两极。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还比较弱小,离理想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较大的距离。在现代化的社会阶层布局中,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实际规模是很小的。1992年英国为2%,德国为3%,韩国为17%。我国农民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的消费量只相当于一个城市人消费的1/4。 至于一个国家的中等收入阶层占多大的比例才是合理的,目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国外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最直接表现是使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如“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城镇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城乡的贫困和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两极分化已经初步显现,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在前进中的各种矛盾的焦点。如果任其蔓延、恶化下去,将直接影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3 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的建议
缩小收入的差距,需要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三大宏观政策,应以一次分配改革为主,再分配改革作为补充。要确保更加公平的一次分配过程及标准,并充分发挥对收入再分配的重大调整作用,通过增大对富人的税收,来补贴低收入人群,实现公平与效率。
3.1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关键在于收入的初次分配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真正引发不满的,不是基于公平的竞争形成行业差距和收入差距,恰恰是通过垄断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当前中国的诸多垄断领域的利润畸高,导致从事生产领域的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小,垄断行业多为国企,于是使国家越来越富有,但是人民的财富并没有按照相应的比例有所提高。对此,一定要在初次分配上将这样畸形的利润分配进行调整。对垄断性强的领域政府应该限制其利润的空间或者引入竞争的机制,对于一些新兴的领域要给与必要的政策扶持,来实现产业间的利润均等化。这样通过利润的初次分配达到合理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棱型格局。
这样就避免了财富从高收入群体转移到低收入群体假象,而是通过正当的手段使财富进行重新分配。从根本上体现公平原则,每个人都会通过更加勤奋地努力获得更多的报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越。
3.2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
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不仅能使一个社会提高生产效率且可以兼顾公平,获得良性的发展结果。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中等收入阶层收入稳定并呈刚性特征,边际消费倾向明显,能保持消费水平稳步上升,引导市场新的潮流。住宅、轿车、电脑、智能手机、教育等都主要集中在这一群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需要有稳定增长的消费需求作保障。
加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的趋势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大学教育为中等收入阶层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使它的构成由中小经营者占多数演变为受雇白领占多数。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实在在壮大中等收入阶层。同时还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经费特别是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为全国人民都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使其多数能成为中等收入者。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已经得到了提高,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1999年的44%,农业劳动者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们以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等形式流向不同的社会阶层,逐渐成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工人甚至是管理者、经营者,实现了社会的流动。
3.3 伴随产业结构的改革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要想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就必须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改革,在产业结构升级后从低利润的制造业向更高利润的产业转移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在国际合作中分的更多的利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创造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专利、积极研发自己的新兴技术。将处于利润链条低端的制造业逐渐向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升级必然会使一些劳动者从生产领域中释放出来,及时对这些人进行教育的培训,使其能够依靠专业技术重新回到生产领域或掌握适应第三产业的技能。
3.4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收入均匀分配
收入分配改革必须落实再分配政策。中国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补差制,这意味着接受帮助者只要多挣一元钱,他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补助金就要相应的减少一元钱,这实际上等于对受帮助者增加的收入征收100%的税率课税。即国家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这条线以下的贫困家庭将采取差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分配。这种制度设计降低了一大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尤其是收入在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劳动者。所以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必须要完善福利制度,一是不应影响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不应让劳动者对社会救济产生过度的依赖。这就要求我们对保障对象进行严格的分类以及对社会救济形式的效果及影响做好清醒的认识,并取消不合理的不合理的补差制度。
参考文献
[1]曾国安、胡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政策演进与理论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2013.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宋晓梧.贫富差距与改善民生[J].群言,2011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王媛(1963-),女,浙江奉化,南开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