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困生调查报告
2017-03-24胡泰山高祝功
胡泰山+高祝功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打破了原来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调查目标
本调查就农村留守学困生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其根本,究其原因,寻求科学有效的策略,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使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克服困难,促其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调查内容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留守学困生可分为以下几种:
单亲监护型。父母单方亡故或者离异,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孩子。准单亲监护型。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隔代监护型。父母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亲戚朋友监护型。自我监护型。
(二)留守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1.缺乏学志理想,学习后进
由于年幼又缺乏父母的管束,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任意缺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意识薄淡,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学校对他们的管理难度较大,从成绩看,班级中的学困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2.心理健康堪忧
由于正常的心理环境的缺失和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再加上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学困生形成了霸道蛮横、逆反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担忧,生活在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的环境中,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学困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许多孩子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观念差,违纪违法现象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说谎严重,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是非观念淡薄,好吃懒做,不求上进。(2)沉迷于网吧、台球室、游戏厅等场所。(3)交友不慎,没有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与社会上“小混混”混在一起,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4)有些留守儿童抚养人,采取“物质+放任”的管理方式、以为这样就对得起孩子的父母,殊不知,使孩子养成了乱花钱、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四、成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1.留守儿童中学困生比例较高的原因
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留守学困生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留守和半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滋润和监护人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2)社会原因。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是:教育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读书无用论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上进心。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侵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从而增加了留守儿童中学困生的数量。
(3)自身原因。学困生典型特征之一是意志力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2.留守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关注家庭情况,加强情感沟通
留守儿童一般由留在家中的老人或妇女照顾,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晚,对外界世界不甚了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交流,通过教师指导,家长督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其受到外界社会不良影响的熏染。
(2)尊重孩子,培养自信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更不能用体罚的手段解决他们身上的问题,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应充分信任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激励他们去完善和超越自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树立牢固的心理基础。
(3)严格要求,培養良好习惯
学困生典型特征之一是意志力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学困生就是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充分发挥群体的监督作用,教师也要严爱相济,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
(4)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改变学生“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告诉学生知识不仅仅是人一生中的谋生手段,更是一个人加强个人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困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留守儿童中学困生的教育任重道远。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有早开的,有迟开的,哪怕是开花再晚,只要精心护理,也照样结出果实。”让我们共同携手,以辛勤的汗水,恒久的耐心,火热的爱心,来精心培育那些迟开的花朵吧。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相信他们一定会绽放的,也迟早会鲜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