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性思维的培养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的重要性
2017-03-24范凤凤
摘 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渠道上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四个基本观念的转变,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诗性思维的培养在“山水与文化”这一专题式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性思维是维系中国文学与中国山水的纽带;诗性思维是平衡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的天平;诗性思维是提高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诗性思维;新课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性
顺应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时代趋势,综合性学习利用“山水与文化”这一渊源创造性地丰富教材,将学生从文学引向山水、从课内拓展到自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渠道上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评价观四个基本观念的转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适应时代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正体现于此。诗性的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占据中心地位。诗性教育是培育“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最有效途径;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创新本身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敬畏自然》一课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为例,谈谈诗性思维的培养在“山水与文化”这一专题式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诗性思维是维系中国文学与中国山水的纽带
“神话思维方式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级阶段,这种‘诗的形而上学‘诗的智慧是人类感觉和想象能力所达到的认知水平,它虽然同哲学、科学的抽象理智水平有别,却又是它们的基础和来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从自然的律动中寻求生命律动的规律,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诗性思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此物到彼物的跳跃式思维,是一种由物及心引发诗意联想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是诗性思维的目的,也是诗性思维的方法。审美的过程也是诗性思维的过程。所有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诗性思维方式的结晶,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不追求细节细腻逼真,重视传神写意,注重的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而这种重跳跃、感悟、玄想的诗性思维也正是解读欣赏所有以山水自然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的钥匙。在《敬畏自然》一课的学习中,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用“薄壳结构”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地球家园,结合“唐山地震中放生的狐狸”和环境保护标语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自然与人类密切关系的认识。在观察和收集、整理材料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寄寓在大自然每一个生命、形象中的感悟与思考,在优美与毁灭的对比中,激发出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对地球家园的珍视,对人类历史的正视与反思。透过课文中每一个承载着人文情怀、生命律动、人生思考的山水自然形象符号,学生学会由物及心,感受文化中的山水,体悟山水中的文化。
二、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诗性思维是平衡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的天平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先生曾将科学与艺术并举,指出智育应与美育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这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素质教育理念了。“科学与诗作为人类智慧的两个宠儿,其实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而诗性思维正是连接两者的精神天平。在这座天平之上,科学精神和诗的精神获得交汇和融合。”《敬畏自然》一课有着鲜明的工具性,在课堂上结合科学原理和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做实验手握鸡蛋来感受“薄壳结构”,将生物知识贯穿在响尾蛇和车前草的幻灯片中,让学生学会在大自然中寻找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学生根据课堂学习中掌握的科学原理,联系实际列举出生活中大量的类似案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如果让学生仅仅看到科学的实用性,就会将教育陷入狭隘的层面,科学的探索之路是一条充满实用性和诗意性之美的旅程。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诗性思维恰恰是指引科学帆船不陷入功利迷途的船帆,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数据、推理一改平日的晦涩难懂、抽象深奥,有了生机灵气、生命温度、人文情怀。《敬畏自然》一课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带给启人心智、悲天悯人的呼喊,震撼心灵,把学生带入一个融情感性、画面感、哲理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课堂情境中,感同身受,感悟思考。
三、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诗性思维是提高探究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针对这一点,在教学《敬畏自然》一课的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搜集相关资料信息的预习作业,课上学生带回的资料和信息丰富而全面,有关于天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天文地理知识、环境保护标语、科技革命的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学生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班分成信息分析小组将搜集回来的信息分类处理:从数字图表的对比分析中来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从图片中直观地感受自然母亲作为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性,从文学家充满理性思考和艺术技巧的描述中感受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命联系,在建设与毁坏、维护与滥用、对立与和谐、优美与丑陋等概念的对比中,认识科学理性发展与人文关怀精神平衡的重要性;从环保事例中反思人类行为,找出人类长久发展之道。三方面步步推进,在短短的45分钟学习时间里,引导学生以欣赏自然美、文学美、科学美为目的,获得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课后设计了小练笔《环境保护倡议书》,让学生将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生活细节中去。留了阅读拓展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涉及宇宙问题的文学作品,如《天问》《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等。在整个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探索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统一。
诗性思维的培养让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成为一个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知、情、意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要尽可能多地让诗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用诗意开启灵性,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霞.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可爱的牵牛花》综合性学习教学体会[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林崇德,俞國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J].心理科学,1996(4).
[3]连慧英.钱钟书散文《窗》体现的文化含蕴[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4]黄文虎.诗性思维:大学教育的精神天平[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5]林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5).
[6]梁海军.大学,如何诗意地栖居[J].现代大学教育,2012(4).
作者简介:范凤凤,女,1985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2007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中学二级职称。2011年被评为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十佳教师”;2012年山西省中学语文第九届“金钥匙”二等奖;2013年忻州市第十届教学能手;2016年忻州市“三优”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