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院校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计划实践的思考
2017-03-24乐毅胡哲吴云志张友华
乐毅++胡哲++吴云志++张友华
摘要 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是高等农业院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以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计划实践为例,了解到计划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成信息化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从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现状,客观指出创新计划实践过程存在的不足,从而与大农学融合,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因地制宜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运行;建立合理评价机制,配套有效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践的效果。
关键词 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农业信息学创新实践;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79-02
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等农业人才的机构,是培育绿色生态农业理念的摇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院校培养方式也要适应时代要求,培育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教育理念和方式变革的时代,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效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很多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来源于信息基础教学部门,教学深度与广度均显地比较薄弱,这会导致学生创新层次比较低;大学生缺少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坚持不懈创新耐力,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能力比较弱[1]。为了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国家教育层面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培育创业精神,为经济发展注入创新的活力[2]。大学生创新计划也受到地方财政和各个高校的大力支持,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学校从2005年开始就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并配套相关经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每年大学生创新项目已经接近1 000项以上,其中信息类相关大学生创新项目达到300项,基本每一个信息类学生都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随着各种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从实践效果上,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计划从立项到结题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在很多地方思考和改善。
1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计划现状
安徽农业大学每年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新计划,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并将大学生创新计划纳入学院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组织评审创新计划的立项和结题,实施对资助经费的管理[3]。学院征集创新计划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在项目获得学校立项以后提供一定场所供学生使用,并提供校外实施项目途径,对项目实施进行日常管理,项目结题给予初步意见供学校验收参考。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1.1 项目立项中存在不足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为了获得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经常把信息类课程实践题目包装用来申请,这些课程实践题目很多是验证性综合实验,创新价值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于课程设置不足,信息类学生在信息学与农业结合上认识肤浅,自身很难在农业大数据、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生物信息学上发现创新实践需求。由于上述原因,很多学生实践项目全部来源于指导教师自己研究方向或者是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计划中学生的主导作用很难体现,学生在立项过程中调研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甚至由于项目编写过于深奥,让学生望而止步,失去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
1.2 項目运行中存在不足
项目从立项申请到项目最终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信息类项目实施需要一定专业技能,一般多是高年级学生申请,在等待过程中受就业和升学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项目获批以后执行效率很低,经常延误项目时间,存在前紧后松的情况[4]。项目申请时对预算不重视,造成项目在运行中经费使用不合理,例如农业物联网项目经常会因为经费不够支持项目购买电子元器件所需要经费,项目面临夭折的可能。
1.3 项目结题中存在不足
项目结题时候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指标不合理的现象,存在单纯追求学生论文的现象,而信息学在农学上创新具有以应用创新为主,以实体或者软件形式作为成果展现,论文科研创新成果作为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结题占很大比重,结题评审指标有失偏颇。大学生创新计划会让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意识都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也在专业技能熟练度、专业认识深度方面获益匪浅。这些收获远远超出拼凑出的所谓科研论文。
2 提升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建议
2.1 与大农学融合,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
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贯穿整个高等学校教学活动,除了在高年级选拔人员参与创新计划外,在低年级学生中就要接受农业信息化创新意识教育,例如在操作系统教学加入生物信息学平台教学,在数据库教学加入农业电子商务教学,让理论和专业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3]。通过把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大农学相融合,让低年级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实践背景,为未来创新计划实施构建良好的氛围,唤醒创新意识。为了提升项目可行性,可以考虑通行做法,由院系组织教师发布项目指南作为导向,学生可以和相关教师协商项目实施方案,不再是由教师选择学生,而是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作为创新计划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了解项目,从而在立项阶段就加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2 因地制宜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大学生创新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其效果评价不应该只在结题时候,还要考虑其运行管理期间[1]。考虑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外界干扰,项目不能只设1位主持人,可以在选择观察力好、会协调的低年级学生作为第二主持人在项目受干扰时作为项目实际主持人参与项目运行[5],因地制宜地实时调整项目成员;在项目经费紧张、项目执行困难的时候,作为日常管理主体的院系可以适当给予资助,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对项目全程予以监控,及时调整项目相关要素,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果,使项目执行比较流畅,最终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科研和社会成果。
2.3 建立合理评价机制,配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结题考核评价不是终极目标,激发学生使用信息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参与农业信息化和生物信息学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6],相比较而言出成果是优秀设计项目,在实施创新计划中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养成,收获创业希望,享受创新计划带来乐趣才是创新计划的目标。在这一点上看,创新计划比论文之类的硬性成果对未来创新型社会更加重要,效果更佳。在淡化硬性成果的同时,激励更多学生加入创新计划中,可以考虑把参加创新计划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生年度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参加创新计划带来的显性成绩。
3 参考文献
[1] 杨胜利.关于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效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42-243.
[2] 于斯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308-309.
[3] 苏轶坤,汤皎宁.以挑战杯为契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2(3):197.
[4] 付俊辉.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资讯,2012(4):224.
[5] 田夏,张淑敏,吴益锋.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20-223.
[6] 苏小红,梁佳,童志祥.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