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3-24徐婷
徐婷
摘要 阐述了辽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现状,以及对如何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意义;建设现状;发展对策;辽宁辽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91-02
面对辽阳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亟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就辽阳市气象如何服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以适应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进行探讨。
1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原因除有气象灾害本身作用外,与气象服务条件相对落后有关。气象预报服务的准确性、精细化和针对性还不能满足需求;受信息传播手段限制,气象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达不到“进村入户”。农村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安全密不可分,加强对冰雹、雷电、暴雨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提高广大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气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精神,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意义重大。一是“两个体系”建设是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的有效举措;二是“两个体系”建设是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服务覆盖面的扩展和延伸,是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的有效方式;四是“两个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需要[1-2]。
2 辽阳市气象局“两个体系”建设现状
2.1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
2.1.1 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初具规模。市气象部门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开展大田作物试验,与林业、农业等涉农部门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签订合作协议10份,分别与市农林科学院及市农委签署合作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会商、调查、联合发文。与市农委种植业科共会商50余次,联合下乡调查30余次,联合发文5次。
建成了36个乡镇区域自动站,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在两县粮食主产区各建1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发布为农服务产品400余期。
2.1.2 开展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将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信息库,并建立“直通式”服务,与8个农业或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辽阳市气象部门开展为农服务,走访种养植大户和蔬菜大棚种植大户,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特色需求。为辽宁博丰集团菜业有限公司(主要种植西兰花,占地面积约200 hm2)提供中、长期预报;辽阳县气象部门开展蘑菇和南果梨气象服务,灯塔市气象部门开展特色蔬菜气象服务。与7个种养殖大户签订了服务协议,为他们提供中、长期降水、大风、降温、霜冻等预报。
2.1.3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工作。为保障辽阳市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与涉农部门、乡镇政府及农户沟通,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结合当地实际,市、县2级气象部门制订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开展大田作物播种期、水稻育苗移栽期、大田作物收获期、粮食产量预报等有针对性的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与市农委、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大田作物生长状况及病虫害调查,及时发布农业气象信息并提出生产建议;与林业局森防站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联合制作发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3-4]。
2.1.4 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辽阳市、县2级气象部门联合编写了《辽阳市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市气象局与市农林科学院联合编写了《辽阳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应对技术》一书,灯塔市气象部门编写了《灯塔气候与农业减灾》一书。
积极组织测墒、及时制作决策服务产品。每年2月28日至5月28日,逢3日、8日进行土壤墒情监测,逢4日、9日发布服务产品;每年4月1日至5月21日,每周发布周预报及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及时发布大田作物播种期预报、水稻移栽期预报等。在玉米等大田作物大面积播种前对辽阳市境内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土壤墒情加密观测。
通过媒体、网络、电子显示屏及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受众面。将天气、墒情变化情况作了介绍,预报透雨出现日期,提出农事建议。
汛期是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段,灾害多发期,更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密切关注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的同时与市农委联合下乡调查,了解作物长势及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针对秋收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秋收气象服务方案”,与市农委种植业科进行联合会商,每周发布秋收决策产品,内容包括大田作物适宜收获期预报、秋收服务、重大天气过程等等。通过报送、报紙、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发送给市委、市政府、市农委、农村信息员及各乡镇政府。与市农委联合发文指导农业生产,为夺取粮食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情况
形成精细化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覆盖广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2.1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市气象局、灯塔市和辽阳县气象部门分别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平台,36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立了2套土壤水分监测站,开展精细化的乡镇天气预报。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成了37个单雨量站。建立了气象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建成了地质灾害预警业务平台,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2.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初步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精细化到乡镇,36个乡镇均安装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在辽阳县小北河镇23个村安装了气象预警信息大喇叭。将1 230名市县级领导、涉农部门领导、乡镇长、中小学校长、村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易发区联系人手机号码纳入免费手机短信用户。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网发布。
2.2.3 农村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灯塔市、辽阳县政府成立了分管市(县)长为组长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小组,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公室,出台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文件。36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业助理任站长的气象信息服务站,535个村配备了气象信息员。
为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其在防灾抗灾工作中的处置能力,辽阳市气象局多次组织对农村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气象信息员管理》等知识,统一配发了《辽阳市气象灾害防御指南》《防雷避险手册》等教材。
2.2.4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测,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的传输能力和覆盖面,全面提升应急减灾能力”等写入《辽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与辽阳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辽阳市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辽阳县政府印发了《辽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 辽阳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发展对策
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尤为密切,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丰欠。通过了解和掌握乡镇小气候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按照其对农业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部门利用气象信息科学指挥农业生产、研究种植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措施、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3.1 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
3.1.1 建立完善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在已建成36个区域气象站、37个单雨量站基础上,在灾害易发重点地区再建部分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强东部山区泥石流、尾矿库易发地区雨量监测,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暴雨实现自动监测和预警,升级改造部分区域气象站。
3.1.2 建立全市农业干旱监测网。进一步提高干旱监测能力。在有代表性的乡镇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对春播期和作物生长期土壤墒情进行跟踪监测,为全市抗旱救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3 建立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组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防护体系,为全市雷电灾害预报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1.4 建立气象卫星遥感综合监测系统。通过遥感卫星综合监测系统,对全市作物长势、干旱、洪涝、土壤墒情、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全市农村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1.5 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渔业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交流与合作,完善与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动机制。要加强与防灾减灾部门、科研单位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实现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信息员队伍共享、气象信息服务站一站多用,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作用和效益。
3.2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
3.2.1 完善乡镇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以气象卫星、营口新一代天气雷达、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农村雷电监测网等监测分析为基础,逐步建立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3.2.2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预报预测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资料和全市作物物候、土壤墒情等观测资料,发布土壤墒情、作物发育期、农事活动适宜期、农业病虫害发生期、农业产量、森林火险等监测及预报预测产品。同时,建立人工增雨系统,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作业能力。
3.2.3 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渠道,积极构建由电视、广播、声讯电话、公共网络、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等组成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系统,不断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切实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播、气象灾害及时反馈等问题。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拓展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适合广大农民的通俗易懂的信息内容,及时发布暴雨(雪)、大雾、雷电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3.2.4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完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成辽阳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2个县级分中心。在辽阳县、灯塔市气象局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在太子河、宏伟、文圣区相关部门加挂“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牌子并承担相应工作职责。在弓长岭区组建弓长岭区气象局(弓长岭区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室)。
3.2.5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将区域自动站、单雨量站、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持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气象为农服务考核机制,将“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市农村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
4 结语
气象部門结合农业生产信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气象为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为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5 参考文献
[1] 赵湘辉.面对公众需求的气象影视服务改进策略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71(7):186.
[2] 任爽,安宁,蒲利荣,等.开平市气象影视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1):320-321.
[3] 刘爱萍.气象影视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39-40.
[4] 刘冰之.农业气象影视节目如何更好的为农服务[J].浙江气象,2014,34(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