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03-24王丽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

王丽红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高峰"的重要时期,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也就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由于人的心理绝非整齐划一,各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外部表现。

关键词:中学生 心里健康 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一、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正视学生的优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虽然深知学生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如意,但他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而是更看重他们的优点,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激励学生发扬光大;耐心的、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足。

2.有广博的爱心:热忱帮助学生,对日复一日的学生思想工作、重复出现屡教不改的各种现象、眼前必须做的繁琐的班主任事情,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会尝到无尽的乐趣,从而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并在工作中真正的领会到崇高的意义。

3.宽阔的胸怀,稳定的情绪:宽容是人的良好品德,更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素质。作为教师,要善于容忍和忘记学生的过失,不苛求学生;凭着自然、真诚、热情和理性去帮助学生,并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帮助学生是自己的职责,但不希求得到等量的或超量的回报。这样才能满腔热情的对待学生,客观的、平和的对待学生的种种表现,才不会引起大幅度的情绪波动,学生看到的是一个自信、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教师。

二、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知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正处在从未成熟的儿童期向逐渐成熟的青春期的过渡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客观上,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学生较重的心理压力;学习生活节奏的紧张,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不断向学生的应激水平挑战;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单亲家庭日渐增多,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的影响。主观上,个人的适应能力、意志力、人格的健全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这一特殊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耐心的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顺利安全的渡过青春发育期。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坚持长期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长期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晨会、班会或恰当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时候,班级表现正常,似乎很难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典型的案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又可以暗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消除隐含的不良心理,防微杜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1.正确人生态度的教育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因此要时常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分析、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务本求实的精神,使学生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教育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教育学生要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培养善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3.满意心境的教育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教育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教育学生要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客观的、全面的对待他人,不忽冷忽热,不苛求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育学生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正确对待升学和择业。

4.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老师的帮助、批评、教育,在和同学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友爱,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比较舒畅,心理自然处于健康状态中。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很多教师都有一个这样的共识:现在的学生“难管”,他们懂得未必比你少,但又不真正懂事,个性很强却极易出问题。所以,有效的思想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有的学生表现自信心不足,常感自卑,不愿面对竞争和挫折,对自我的满意程度下降。根据高中生最渴望被理解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寻找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实际效果往往比其他任何方式的说教都要好。

综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信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使学生安全、圆满的度过中学生活,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要求,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努力。

猜你喜欢

中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