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说起

2017-03-24沈海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

沈海波

摘 要:本文从“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名词连用的活用方法解读着手,对文言文名词连用现象进行分类归纳。以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为主要内容与依据,将名词连用想想划分为四个大类,并借此帮助学生理清名词连用中名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关键词:文言文 名词连用 词类活用

近日执教《阿房宫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名词连用到底哪个字词存在词类活用比较难解释。课文中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直接翻译为: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但是,课文并未对其中具体字词的活用方法做明确解释。此问题在教研组内激发热烈讨论,基本形成两种观点:其一,认为“鼎”、“玉”、“金”、“珠”四字为名词用作状语,解释为“把宝鼎”、“把美玉”、“把黄金”、“把珍珠”,而“铛”、“石”、“块”、“砾”四字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当做铁锅”、“当做石头”、“当做土块”、“当做石子”;其二,认为“铛”、“石”、“块”、“砾”皆为名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铁锅”、“以……为石头”、“以……为土块”、“以……为石子”。[1]

但是,我认为后一种观点似有不妥。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后一个名词当做是第一个名词的宾语。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是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也是意动用法。显然,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典型结构是当两个名词名词连用时,前一个名词才有可能是意动用法。因此,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如果要做意动用法,那只能是“鼎”、“玉”、“金”、“珠”四字。照此,该句只能翻译为“以铛为鼎,以石为玉”。明顯与文章中极力表现秦人奢靡的本意不相符。

可见,在文言文中,名词连用现象还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其包含的类别和解读还是比较多样的。以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为主,笔者对文言文名词连用现象进行了整理。[2]

一、两个或以上名词连用无活用

1.两个或以上名词连用构成并列关系,不存在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当两个或以上名词连用,且文中所要表达这些名词为同一类别时,就构成并列关系,此时,这些名词无活用现象。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这三个名词,是作者要指出的同一类别的人,构成了并列,因此无活用。此外还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六艺”、“经传”,“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鸡”、“豚”、“狗”、“彘”,“形影相吊”(《陈情表》)中的“形”、“影”等都属此类。

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偏正关系,不存在活用现象。文言文两个名词连用,在翻译时两个名词见可加上“的”,构成偏正关系,也不存在活用现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一句翻译时,能够在“亡国”与“贱俘”两个名词间加上“的”,这两个名词构成了偏正关系,就都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一句中的“大王”与“士卒”两个名词同样构成了偏正关系,无活用现象。

3.两个连词连用,构成复指关系,不存在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官职与人名连用,构成复指关系,此时名词无活用现象。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鸿门宴》)一句中,“沛公”与“左司马曹无伤”构成了偏正关系,而“左司马”这个官职名与“曹无伤”又构成复指关系,因此这三个名词均无活用。“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这一句中,“左尹”与“项伯”是复指关系,“留侯”与“张良”也是复指关系;“楚”与“左尹项伯”构成偏正关系,“项羽”与“季父”也构成偏正关系。

二、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活用作动词

1.名词后带了宾语。一般来说,名词之后是不能够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出现这类情况还是相当常见了,此时,前一个名词肯定是活用做动词了。如“吾师道也”(《师说》)中,“师”这个名词,带了“道”这个宾语,因此这个“师”就活用做了动词,可理解为“学习”或者“以……为师”。“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一句中,“罪”这个名词带了一个宾语“岁”,因此“罪”就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归罪于。此外如“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中,“函”后面跟了代词“之”,因此“函”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匣子装;“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这个名词跟了“相如”,因此这个“刃”活用为动词,解释为“用刀杀”。

2.两个名词之间省略了介词,后者作为前者的补语。名词同样是不带补语的,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导致出现了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加上介词后,作为补语。如“垣墙周庭”(《项脊轩志》)中,补充省略成分后应为“垣墙于周庭”,翻译为“在庭院四周筑矮墙”,因此“垣墙”这个名词自然活用为动词了。“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一句,完整的表述应为“且臣少仕于伪朝”,这个“仕”也就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做官”。

三、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活用作状语

此类现象是将后一个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特征,来描写动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方式或状态,可译作“像……一样”“跟……似的”,可将其理解为一种比喻。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中,“腰”与“牙”是用来作为连廊和屋檐的喻体,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像腰带一样,像牙齿一样。“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名词“人”,修饰动词“立而啼”,比喻“立而啼”的状态,译为“像人一样”

四、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活用作状语,后一个活用作动词

此类现象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活用现象,除此之外,“朝歌夜弦”(《阿房宫赋》)一句中,“朝”与“夜”活用为状语,解释为“在早上”、“在夜里”;“歌”与“弦”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唱歌”、“弹琴”。

文言文中名词的连用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难点,从名词词类活用的常见方式着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聂剑平.如何理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语文学习,2010,5

[2]谭小红. 有关“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的一点疑问.中学语文,2010,31

猜你喜欢

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变抓分难点为得分亮点
重点: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