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
2017-03-24赵国华
赵国华
摘 要:深度教学是立足于当代中学语文教育,把深度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重方法,学技巧,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视野拓展。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指标,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细节问题,教师不可忽视,上好作文课、纠正作文细节尤为关键。
关键词:深度教学;作文教学;细节问题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技能,作文教学也不仅是旨在考试。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交际能力、视野范围的重要体现,教师对于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出现的细节问题不能忽视,而要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常见的细节问题(除错别字、标点符号外)有以下几种:
一、“拣软柿子捏”型
初中生作文在选材上经常存在陈旧的现象,比如:有学生喜欢足球,不管任何题目的作文,他总是能写到与之相关的东西。从介绍踢球者到每一次传球再到射门,不放过每个细节,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写到最后,完全成了流水账,脱离了文章要求的本意。有些学生追星,作文中也是想尽一切办法构建与明星相关的内容,哪怕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的品质,在他眼里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和写作素材。这些都吸引不了读者阅读兴趣,不能引起共鸣。
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发现,缺乏提炼,他们写表象,不写感悟,缺乏深意;写大众都知道的,不写自己独到的发现,缺乏新意。目前,很多中学生都存在兴趣爱好单一、阅读量少,或者阅读时走马观花,不做读书笔记,没有足够想象空间的现象,导致他们写作的时候选择素材单一、陈旧。
二、“为赋新词强说愁”型
鉴于语文教学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初中作文会涉及很多以感恩、怀念为主题的作文。但学生的作文内容却不尽如人意,没有丝毫真情实感。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教育理念的陈旧以及评价机制的滞后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要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以及学生不愿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不善于感悟生活等主观因素。当今时代,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加之很多初中生属于独生子女,父母的爱太单一,学生不能很好地或者直接感悟到那份爱。学生生活的安逸导致学生写作时情感干瘪枯燥。教师的指导也是建立在学业基础之上,很难给学生切身的感动。所以学生成长周围的人群不能营造写作的氛围,无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初中生写作情感缺失是一个普遍现象。
三、“使用网络语”型
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文学的深入,学生更多地从网络上获得信息以彌补自己空乏的生活,随即带来的是不经意间将网络上极不规范和不符合正常语法规范的语言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初中生正处于对新事物好奇与模仿的阶段,对网络语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神马”“浮云”“杯具”等词汇在网络盛行,很快也在校园迅速传播并且颇受追捧。有学生在作文中甚至写到“我勒个去”“比科技馆还科技馆”等有严重语法错误的用语。鉴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流行,家长必须重视在孩子面前使用规范用语,在校园尤其是语文课堂也得注重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当然,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给学生提醒、纠正。
四、“全文慷慨激昂”型
初中生作文中还有种现象是全文慷慨激昂。即:有气势、无内涵。如:写赞美大自然四季的文章,并没有刻画四季而是一味地感悟、赞叹,读者却看不出大自然的美。再如:写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只写自己的感受、旅途中自己的激动等,读者也看不出如何有意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做好欣赏事物的准备。走马观花式的体验,让读者感觉到情感奔发的有些突如其来,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至于写不出感人至深和让人产生共鸣的文章。
五、“指向不明”型
作文写作中,叙述事件时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使文章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动人,更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故事性与可读性都很浓厚的氛围。
初中生阅读的时候很少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写作的时候也不会过多地考虑人称的问题。有时候写作时会在一段话中出现两种甚至三种人称表述的情况。初中作文字数要求600字左右,所以作文站在一个人的角度陈述已经足够。最为典型的是将自己要讲述的对象,频繁地用“你”“他”代替,让读者误以为有多个人存在。因此,教师在平时讲授知识和写作课时要引起重视。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初中学生的作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深度教学理论指导下,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带来的审美享受,体会到作文的高雅情趣和深刻意蕴。
参考文献:
[1]萧兴国.作文教学与考试应着眼学生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3).
[2]李燕玲.写作教学不妨“去神圣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