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西梅新梢直径长度旬生长量观测研究
2017-03-24闫作平
摘要 对5个甜西梅品种的新梢直径长度生长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高生长量依次为法兰西>斯坦雷>婉姬>女神>苏格;粗生长量大小依次为法兰西>婉姬>斯坦雷>女神>苏格,因此临夏州甜西梅种植应优先选用法兰西、斯坦雷、婉姬品种,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甜西梅;新梢;直径;长度;生长量观测
中图分类号 S6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076-02
果树栽培的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收获果实,但果树的生殖生长是以营养生长为基础的,为了了解甜西梅在临夏州的生长结果情况,研究其树体生长发育规律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生态园点试验树新梢直径旬(10 d)净生长量及新梢长度旬净生长量的观测,基本摸清了甜西梅在一个生长季内的生长特征。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甜西梅为2006年秋季在山杏(毛桃)树上通过高接换头嫁接而成,共5个品种,分别为法兰西、女神、斯坦雷、苏格、婉姬,每个品种选3株树进行观测,观测品种无病虫危害现象。
1.2 试验方法
1.2.1 观测方法。①新梢长度生长量。自新梢萌动开始,每隔10 d测定1次新梢生长量,若发现有病虫危害顶芽株,则将其除去,以周围生长条件相近者代替。②新梢直径生长量。自新梢萌动开始,每隔10 d测量1次,直到生长停止。
1.2.2 统计方法。先计算出每旬(10 d)的平均净生长量,以2次观测时间之中间日为代表日期,共统计出11组数据,并绘制出折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生长分析
由表1、图1可以看出,萌动后,不同甜西梅品种高生长量不断增大,很快进入速生期,并出现生长高峰。斯坦雷出现了4次生长高峰,苏格出现了2次生长高峰,法兰西出现了2次生长高峰。除女神外,其他品系的速生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而苏格的速生期在8月上旬,女神的速生期在5月上旬。斯坦雷在速生期,出现多次生长高峰,而最高峰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5月初出现最高峰。法兰西则在5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最高峰,直到8月上旬又出現1次生长高峰,高峰过后,生长迅速下降,呈偏态分布图;婉姬在6月上旬就已经出现了1次最高峰,高峰过后,生长迅速下降,呈偏态分布图;斯坦雷在5月上旬出现最高峰,以后又出现4次生长高峰,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由此表明,年生长量与旬净生长极大值和高峰次数有关,极大值越大,高峰出现的次数多,年生长量大,否则,年生长量小[1-2]。
由表2可以看出,各品种间生长量不尽相同,极差28.25 cm,其中法兰西、斯坦雷、婉姬的生长量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其生长强度大。苏格和女神生长期相近,但由于苏格速生期最短,导致其生长量最小。
2.2 粗生长分析
由表3、图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间的粗生长有较大差异,生长高峰的出现时间相距较长,女神直到5月才出现生长高峰。具体来说,苏格和斯坦雷一直处于生长缓慢期,最高旬生长量仅为0.14 mm;婉姬在速生期出现了1次生长高峰,但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一直处于生长稳定期;女神出现了1次生长高峰,也出现了1次生长缓慢期;法兰西在速生期出现了2次生长高峰,最高旬生长量达到12.57 mm。由此表明,年粗生长量与速生期、高峰次数、旬生长极大值成正相关。
由表2可以看出,5个甜西梅品种间粗生长量有较大差异,极差3.09 mm。由于生长期和速生期均较长,造成法兰西生长量较大。苏格生长量最小,仅为法兰西的36.8%[4-5]。
女神和斯坦雷不仅生长期短,且其速生期亦较短,故其生长量也是比较小的。
3 结论与讨论
观测结果表明,5个甜西梅品种间生长量差异较大,高生长量依次为法兰西>斯坦雷>婉姬>女神>苏格;粗生长量大小依次为法兰西>婉姬>斯坦雷>女神>苏格;综合高、粗生长量,其大小依次为法兰西>斯坦雷>婉姬>女神>苏格。生长期方面,法兰西及斯坦雷生长速度快,速生期长。综上所述,临夏州甜西梅品种应优先选用法兰西、斯坦雷、婉姬,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6-7]。
4 参考文献
[1] 火树华.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高炯,杨江生,程亮.三个西梅品种在天水地区的引种表现[J].西北园艺·果树,2009,12(6):37-38.
[3] 王军芳,王录才.甜西梅在陕西渭北的引种表现[J].西北园艺,2008(5):29-30.
[4] 石培贤,刘学敏,闫作平,等.临夏85号杨树生长规律初步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4): 433-437.
[5] 刘育昌.落叶果树栽培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 裴延礼,闫作平,贾菊鑫,等.临夏地区5个甜西梅品种产量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93.
[7] 闫作平,贾菊鑫,唐士忠.临夏地区不同甜西梅品种果实纵横径生长量对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