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学困生教学与管理
2017-03-24顾业振
顾业振
近年来,高中学困生的比例大幅提高,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普通高中(特别是生源较差的高中)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大批进入高中的学困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面对高中课程,他们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成就感和快乐感,使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迫于家长的要求每天来到学校疲于应付。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容易成为校园的不安定因素,这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关系到各自的家庭,同时也会成为社会问题。
对学困生的管理要外松内紧,解决思想问题是关键。学困生因为学习上有困难,得不到老师的眷顾,同学的欣赏,因此对学习不感兴趣,多数学生都是受家长逼迫来到学校,每天都是机械地在学校里应付。如果单纯依靠纪律、要求强迫这些学生留在课堂上,只能留住人,不能留住心。让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把他们的心留在学校里,留在教室里;让他们喜欢上学校,喜欢上课堂,让他们喜欢学习并愿意去为此努力,为达成这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一、重视德育,教学做人
蒙牛集团的用人原则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条原则包含了对人才德行的高度肯定。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中心任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唤醒学生心灵,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善良的人、乐观的人、宽容的人、正直的人和努力的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面对学困生,教学做人更是尤为重要。成绩不好,能力欠佳,也总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若是品行不好,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更严重的是危及他人和社会。我们要保证成才先成人,不成才也成人。
二、尊重关爱,增进感情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可以转变成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厌学是学困生对待学习的普遍态度,对教师的态度也往往很冷漠。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改变师生关系来改变学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与学困学生的接触中,应对他们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通过多沟通、多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師对他们的期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的心中还是占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们觉得被关注、被尊重。教师要用自己的关爱去排除学困生焦虑、自卑、无助的心理,要让他们感觉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老师始终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困生进行感情交流,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给学困生留出空间和舞台,要让他们时刻都有被关注的感觉。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深厚了,自然就会热爱学习。
三、赏识激励,树立自信
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赏识激励,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成为被忽视的对象,甚至还会受到个别同学的歧视,他们身上的长处及优点常常被人们忽略。这部分学生学习上常常饱尝失败的痛苦,生活中也很少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应该多给予学困生一些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学困生多数很敏感,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表面上却装作不在乎,但内心希望得到好评。教学中,教师对学困生要宽严适度,正确把握帮教方法,对他们的要求要恰当,循循善诱。对他们完成的作业不能一刀切,对考试的得分不要计较,要让学困生一点一点地进步,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多给学困生自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不吝赞美之词,从而使他们逐渐习惯优秀,最终使优秀成为习惯。
四、善于引导,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知识,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工作中教师要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设计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逐步排除学困生的焦虑畏难心理。让学困生多动脑、多动手,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拓宽他们学习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把他们从厌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蒋波,谭顶良.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合作学习对谁更有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2]林勇强.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