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研究
2017-03-24姜可新沈国军
姜可新+沈国军
摘 要:教师应从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强化课堂规则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会“说”、学会思考以及自我探索等主动性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极大地减轻机房管理任务。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会考成绩得到提高,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为习惯;素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技术学科在机房里上课,学生流动性大,学生在课堂内爱玩、好动,听讲、练习的有效性不高,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强化课堂规则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不是自然形成的,尤其是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然较差,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我们制定了循序渐进的习惯养成计划。
1.发挥新人效应
高一新生来到新学校,开学第一堂课面对的是新机房、新老师,这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新人效应,抓住机会,告诉学生进入计算机教室应该遵守的规则,第一节课就给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建立规则意识。
2.制订落实课堂规则
开学初及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操作程序和规范。我们通过讨论制定了《“电脑房”温馨提醒》,要求学生以此约束自己,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增强他们遵章守纪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强化自主管理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设计了《信息技术上机情况记载表——学生记录表》。每次上课前,学生对机器进行检查,并登记《信息技术上机情况记載表——学生记录表》,记载设备损坏、皮果纸屑、病毒不良信息等,让这些行为有据可查。
4.课堂实时监控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监控学生的行为,对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处理过程中以说服教育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和后果。
5.课后不断强化
下课后,为了落实规则,及时检查作业有没有及时上交,电脑有没有关机,凳子、键盘有没有归位,我们专门设计了信息技术上机班级情况记载表,由班级电教委员负责做好检查登记。教师对登记情况进行反馈,有3次记录的就反馈到学生个人,同时和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
二、从“会听、会说、会思考”着手,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
基于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动手最多的课程,有的学生在老师还没有讲清楚的时候就急于动手操作,结果是只顾了前面,后面不知道怎样操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如教学photoshop时,我们选择的范例是杭州G20峰会之类的素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课堂上要让学生会说多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说错的情况,但错有错的价值,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教师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给他们再次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体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很多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的,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尤其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创造。教师可以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练习时自主创意,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驰骋,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在机房上课,信息技术的作业只能是在课堂上完成。但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对某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合理兼顾,还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拓展训练。
1.布置合适的作业
任务设计要合理,既要规定上交作业,也要有拓展训练。
2.及时完成作业批改
老师重视批改,学生才会重视作业。只有对作业及时批改了,才能了解学情,才能进行分类指导。
3.作业及时反馈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后要有反馈,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手段,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