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文化建设对高职创新教育的作用
2017-03-24曹宁
曹宁
内容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性特征,而就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识到就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实现校企合作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就业文化 高职 创新教育
1.前言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热点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岗位竞争,增加了就业难度。高职就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既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使他们在岗位竞争中更具优势。
2.就业文化建设和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就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明确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就业方向等,从而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够立足于就业的视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以应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和人才竞争,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
市场化背景下,就业单位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以就业文化为载体开展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及竞争力。
3.以就业文化建设推进高职创新教育
结合高职院校教育及发展现状,实施就业文化建设。该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目的及就业需求,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首先,合理设置课程,推进高职创新教育。以就业文化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教学模式,采取自由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各项素质。教师以就业文化为载体,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使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就业文化建设要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答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且更加独立。同时,以就业文化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指导,能够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钻研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
其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推进高职创新教育。传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学生普遍缺乏发散性思维。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有助于对高职学生进行多样化思维方式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高职就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推进教育创新。
高职就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将其运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需充分考量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思维要求和职业要求等,采取正确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使高职院校学生不再局限于专业范畴内的具体知识,而是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同时,也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多样化,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社会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学生争取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三,实现校企文化互动,推进高职创新教育。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等,着重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正确关系进行界定,使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发展目标中。而学校与企业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互通,使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交流和实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就业文化建设。就业文化建设能够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同时,采取该种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
(作者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