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气如兰不容易

2017-03-24李开周

中华手工 2017年3期
关键词:戒律柳枝僧人

李开周

现代人都有刷牙的习惯。清早起来,晚饭过后,必定刷一刷牙,不然吃饭不香,睡觉不好,连身体都会不棒了!

那么,古代人有这个习惯吗?从目前的史料上看,起码从唐朝开始,就有人每天坚持刷牙了,例如寺庙里的和尚。

从寺庙的和尚开始

和尚为什么要刷牙?因为戒律要求他们刷牙。唐朝时编写的戒律宝典《百丈清规》规定,僧人早上起来一定要洗脸,洗完脸一定要刷牙。怎么刷?“右手蘸齿药揩左边,左手蘸齿药揩右边。”所谓“齿药”,就是牙膏。敦煌壁画《劳度叉頭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要是不用牙膏刷牙会怎么样?那就跟喝酒、吃肉、杀生、说谎话一样,是会触犯戒律的。不过唐朝并没有哪一部戒律或者法律明确规定俗家人也要刷牙,包括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也没有强迫俗家人刷牙的规定。

为什么只强迫僧人刷牙?因为僧人是佛教徒,而佛教源于古印度。古印度人很早就有刷牙的习惯,以至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时候,捎带着就把这个习惯变成了戒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自然就变成了中土僧人的生活规范。换句话说,最早一批中国人之所以学会刷牙,正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古印度人刷牙的方式特别原始。他们没有牙刷,饭后为了清新口气,从树上折一根细枝,扯去花叶,剥去表皮,劈成两半,拿其中一半在牙齿上刮,刮完扔掉,再把另一半树枝放进嘴里,轻轻嚼一会儿,再吐出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树枝都能拿来刷牙,有些树是不能吃的,例如漆树;有些树被人们神化了,例如菩提树。用漆树的枝条刷牙,容易过敏;用菩提树的枝条刷牙,等于亵渎了神佛。所以佛陀在传教的时候做出了规定:僧侣们不能用毒树和神树刷牙。那最适合刷牙的树是什么?古人已经总结出来了,是柳树。因为柳树无毒,不亵渎神佛,口感又好,苦涩中带着一丝清甜。《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所以佛陀管柳树叫“齿木”,是最理想的刷牙材料。

佛家清规戒律中,也有写到柳枝刷牙:

与上座共语,嚼杨枝。

食后,嚼杨枝。

朝嚼杨枝。

“杨枝”就是柳枝。“上座”呢,可以理解成级别高的和尚。“食后”就是饭后,“朝”是指早上。这几条戒律的意思是,在饭后、早起和跟老师讲话的时候,都要用柳枝刷刷牙。

按照中医理论,柳枝清肝利胆,助消化,去口臭,还能明目,看来用柳树枝刷牙也有一定科学依据。不过这里并不建议大家模仿,毕竟柳枝没有牙刷柔软,很容易擦伤牙龈和口腔黏膜。

第一只牙膏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僧侣最初也是用树枝来刷牙,到了唐朝,中国僧人发明了一种远远胜过树枝的刷牙用品:牙香。

“牙香”是用香料和药材合成的名贵牙膏。据宋人洪刍记载,唐朝有个大道场叫化度寺,化度寺的和尚采购了沉香、檀香、麝香和冰片,先把这些香料和药材磨成粉末,再用熬好的蜂蜜拌匀,密封到瓷坛子里面。每天吃完斋饭以后,执事僧打开坛子,给大家各舀一点出来,放进嘴里含一会儿,咽下去,清新口气,还能败火。

加工牙香的成本太高,寺院里必须特别有钱才能保证每个和尚都能用上牙香。好在唐朝帝王大多崇佛,经常给寺院拨田地,拨房产,或者直接拨付大笔香火钱,搞得大型寺院都有存款,都有佃户,都是大地主兼大房东。而古印度的和尚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建寺院,不能经商,吃饭全靠化缘,个个穷得跟乞丐似的,所以他们加工不了牙香,只能继续用树枝来刷牙。

北宋初年,有聪明的僧人发明了“牙香筹”。牙香筹是牙刷和牙膏的结合品,也是用香料和药材制成,在模具里压一下,压成牙刷的样子,用小袋子装起来,挂在腰带上。每天早上起来和斋饭过后,从袋子里掏出牙香筹,放进嘴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擦几遍,然后再漱口。牙香是一次性的,而一支牙香筹却可以刷很多次,每刷一次就用清水涮一涮,再用小袋子装起来,留着下回再刷。

其实洪刍编的《香谱》,也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有3个昂贵配方,绝对可以保持口气清香,以实际行动做到吐气如兰:

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香半两、麝香半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黄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

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走入寻常百姓家

估摸牙香筹比较方便,北宋中叶,刷牙的习惯便走出寺院,普及到全社会了。此时,也发明出了真正的牙刷,用竹木做柄,一头植上马尾,蘸上青盐和药材制成的牙粉,喝口清水,左刷刷,右刷刷,很有现代范。

宋朝人并不管牙刷叫“牙刷”,而叫“刷牙”,或“刷牙子”。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里回忆道:“狮子巷口有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有傅官人刷牙铺。”又说“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说明南宋杭州已经有人专门开店卖牙刷了。南宋人周守忠编写的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因为早上牙根较松,而马尾较硬。

宋朝平民刷牙不像唐朝化度寺的和尚那样摆谱,他们用不起昂贵的牙香,所以用青盐和药材制成的牙粉很受欢迎。牙粉是干粉状物品,蘸到牙刷上容易掉。于是宋朝人又发明出一种廉价的牙膏。《太平圣惠方》记载,他们找一捆新折的柳树枝,剁碎扔到锅里,添满水,使劲熬。熬到最后,水没了,只剩下一锅黏稠的胶状物,用姜汁混合一下,牙膏就成了。这个发明可以说是在向佛陀致敬——佛陀便是提倡用柳枝刷牙。

宋朝以后,中国人制作牙刷和牙膏的技术没有出现任何改进,而且还有倒退的趋势:元朝人始终没有学会刷牙;而明朝人和清朝人也大多使用块状的青盐。像林黛玉那样讲究的人,也只是在饭后擦一擦,擦过以后还把没用完的青盐放到窗台上,下回再接着擦,太不卫生了。

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8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 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不仅提到了牙刷,还很形象地描绘了刷牙时的动作:刮舌、掀嘴、撩唇。

到了清末民初,国人已经差不多完全忘了老祖宗曾经发明过牙刷和牙膏,改从欧洲进口。这也就罢了,居然还认为古人压根就不刷牙。蒋介石执政后就大搞“新生活运动”,还说要摆脱“几千年来不刷牙的陋习”,向西方人学习文明生活,简直岂有此理。

猜你喜欢

戒律柳枝僧人
必然的结果
柳枝上的春天
柳枝柳枝 变变变
生命力
生命力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白云深处
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十条戒律”承诺书
戒律和自由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