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见境,以境生情
2017-03-24曾仕庆
曾仕庆
课堂教学行为是系统的、动态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者之间在良性互动中,逐步推进着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追求学生“学会”,而且在于积极促进学生“会学”。时兴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意义和实践方式。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则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滞后、呆板、消极的问题已经暴露得十分明显。怎样重建课堂教学、怎样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怎样转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促进教与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合理回应。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以问题情境为主线、以学生自我建构为手段、以教师引导为方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有望给上述问题予以有效的回答。本文基于问题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意图探讨该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然和实然。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米·依·马赫穆托夫曾这样阐述:“问题情境并非一般地被看作与思想进程遇到意外‘障碍相关的那种智力紧张状况,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意外的困窘总是使人感到惊异、困惑,并促使人进行智力探索。”问题情境所形成的“智力困窘”无疑是历史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基于加涅的观点,我们知道学习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及态度。由此可知,教学的目标定然是使学生养成或习得此五种技能。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符号进行辨别、分类、分析,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联结,从而形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例如,以多则历史材料为基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和原理,也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分析的一般步骤。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不但向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也为学生营造了民主的气氛,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形成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其间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语信息的技能定将有所发展。同时,问题情境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部加工技能,不同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认知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图片和史料让学生自主完成信息的加工,可充分调动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并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以上心理过程进行调节。与传统的讲授模式不同,设置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情境的生动性、多元化将引导学生态度的良性发展。
可见,问题情境具备无可替代的教学功能。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可以得以根除,课堂教学将被赋予更多的灵动和生气,且更益于学生的学习。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教法问题,既要关注教师的认知水平,又得实现学生的高度参与。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遵守必要的原则:一为必要性即契合课程改革、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二为针对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应面向学生的学习,从课程标准、重难点出发;三要体现生活性,问题情境的素材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感悟;四为真实性,这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所决定;再则必须具备挑战性,问题情境必须有思维含量,能激发思考兴趣,必须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必须保持适度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取舍的依据应坚持精选、适量的標准。
具体而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历史人物法。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要参与者,对历史发展起着催化或延迟的作用,以历史人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驱使,使学生明了“历史之势,浩浩汤汤,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外,历史人物是鲜活的灵动的,其生活轨迹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精神品格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悟。
2.虚拟人物法。此法重在“时空穿越”,具体操作上,教师应重点铺陈历史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构想历史场景,然后虚设某一历史身份,让学生置身其中,用历史的视觉去品读历史、分析问题。诚然,此法的运用,应倍加谨慎,必须以可信史料为依据,防止任意杜撰“人造史料”。
3.文学材料法。文学虽超脱现实,但往往以历史为其写作素地和思想渊源。借助多彩的文学,改造历史课堂教学,既能提升历史课堂的品格,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常,在具体操作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文学背景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中找寻素材。教师不妨采用文学人物、歌谣、诗词、格言、对联等内容去设置问题情境。经实践检验,以上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卓著,可供参考。
问题情境,在“境”中生情,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情感体验,其教学功能昭昭然;问题情境,源于生活,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面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行之也简,其效也彰。限于篇幅,本文论述于此,诸多相关问题,草草了事,有待进一步阐发。
参考文献:
粟云霞.中学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