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走出”,胜似闲庭信步
2017-03-24于璋璠
于璋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确立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其“人文”的理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因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化正占据社会主流,国人的人文素养日渐缺失。目睹当今中国的课堂,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大多数仍是在顺着“应试”的旧轨道,抱残守缺,我行我素,单调、晦涩、乏味的教学氛围,新课改后的课堂难见“新”气。
何以出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这两个要求都强调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着力点,这与原有的以师为主的讲读式相比是明显的提高。这一着棋怎么“走”,事关大局: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走出教材。即我们在阅读或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能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去“把握”、去“理清”、去“理解”、去“概括”,与大师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提升阅读素养,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现以我们对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的阅读教学为例来阐释之。
走近作者:《〈指南录〉后序》是一个传统篇目,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语一直是引导广大青年走向人生彼岸的灯塔。我们先让学生齐背他的这两首小诗《过零丁洋》和《扬子江》,然后用背投显示一首七绝《被逮口占》,让学生读过后提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学生称好。又问:“谁写的呢?”学生猜“可能是文天祥的另一首”,我说不对;学生随后乱猜“岳飞”“陆游”“林则徐”,都不对。而后我告诉他们是“汪精卫”,学生大为吃惊,刚才沸腾的教室一下归于沉寂。猛然间有学生醒悟,文天祥“文如其人”,做文与做人俱为楷模,令人崇敬!而汪虽则文好,但其人品却极为恶劣。对比之余,更能充分感受文天祥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坚强伟大的人格和其文的惊天地泣鬼神。
走进之一:《〈指南录〉后序》中最为动人心魄的一段就是文章第四节的那十八个“死”。这是历来被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品格、凸现作者形象和作品主题的部分。
师生对话讨论后,我发现学生有如下看法:对武人而言,文天祥这一路遇到的大多不是什么麻烦,这与功夫影视片中表现的相比差远了;对文人而言,又有些“夸夸其谈”,夸张过了头,有这么写文章的吗?更何况,文天祥一路还写了足以结集的诗稿,足可以说明他不是孤身一人,也并非日日“草行露宿”;处境未必到九死一生的地步,却煞有介事,小题大做,甚至把一些假设也当做了死地绝境。于是学生问:这一段是否有点“做”?教学中我们明确文章确有“做”的成分,并由此推而广之,一切的文章都是“做”来的——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罢,作者对十八个“死”有点“少见多怪”或曰夸张。但是,文天祥作为一位状元为什么会这样写文章呢?
再讨论,再进行师生对话,学生最终悟出了比较满意的结论:
文天祥是读书人,他在仕途上比较顺利,他缺少苦难和死亡考验,特别是身居高位的读书人陷不测之地,经历那种曲折多变、一日数惊的离乱生活,在他确实“非人世之所堪”。当然,从行文也可以看出他的“迂”。可是,他在出入险境、颠沛流离中,就是那样认识生活的,他也就那樣如实地把自身感受写出来了。正因为文天祥的这种“迂”,他也就能如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文天祥在此番经历中那百折不挠、万死不辞、视死如归的态度,与他此后正气凛然的就义一脉相承。虽九死一生而节操矢志不渝,读来令人彻心入骨。
走出之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走进经典,就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指南录〉后序》中提到:“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将以有为也”是一典故。一般而言,教学可就此为止。但我在备课时联想到,这一句后来经常在非常时期被人引用,也曾成为一些“英雄豪杰”失节变节的借口。语焉不详,会造成学生迷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的教当教学生之不能之处。于是我在课前印出了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张中丞传后叙》所记张巡、许远杀妻妾而食宁死不降,过于惨烈。古代争战,不以民生为计,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许的死守睢阳,对于平民百姓未必有太大的意义。但是这篇名作为我们留下了南霁云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南霁云笑言“欲将以有为也”,应当理解为找寻机会向贺兰进明复仇,——因为拥兵自重自保的官僚军阀比叛乱者更无耻。南霁云心目中,守睢阳的惨烈过程及城陷被俘,全是贺兰见死不救的后果,因而他的“欲将以有为也”合理合情。讨论中,学生对讲述这个典故极感兴趣。一番走出,让他们领略到书本之外的风光无限,语文课堂的梯度也由此生成。长此以往,学生能力得到拓展提升,思维思想的空间由此打开,在品读的过程中就不会人云亦云了。
阅读教学中“走进”“走出”的过程,其实是我们从过去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规范化阅读”到今天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探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缪健.文学作品阅读的意义谈片[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2).
[2]岳明.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两篇[J].读写月报,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