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法,消除障碍,赏诗词之美
2017-03-24赵岚昕
赵岚昕
摘 要: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却并没有真正喜欢诗词。寻找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才能融化学生阅读诗词心理障碍之冰,領略诗词之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词阅读;心理障碍;诗词之美
诗词教学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无论是在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考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对我校高一、高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得出的结果令人忧思:有了一定诗词鉴赏基础知识的高中生,热爱诗歌,却不喜欢诗词教学课,甚至谈诗色变,更有人进行诗词学习时,机械地照搬资料上的鉴赏知识,仅仅追求会默写而已。
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了:学生的成绩与学习心理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情感、发展与社会因素和个别差异都会影响学习成绩。那么,要改变诗词教学现状,学生能领略诗词之美,入诗词鉴赏之境,首先得破学生诗词阅读心理障碍之冰。于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又有了新的尝试。
首先,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再引领学生畅游诗词王国,领略诗词之浩瀚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人人都会背两句诗歌,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把古诗格律、现代诗歌流派讲得清楚。为了能让高中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渊博知识,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刘勰的《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诗词作者传记等书籍,引导学生试着用专业术语自主解读诗歌。这样,学生能从流派、格律、风格、境界等不同层面去解读诗词,突破了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欠缺而造成的自身阅读心理的局限性和开放性。
其次,用自由吟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诗词之韵味。学生谈诗词色变,以为学习诗词就是机械背诵,久而久之,对诗词学习毫无兴趣。过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活动,效果并不明显。然而,这里的背诵、朗诵都不是我这里要说的吟诵。诗、词、曲,最早都是用来唱的,只是唱法早已经失传。但今天对诗词的谱曲歌唱也非吟诵。叶嘉莹在谈诗论词的时候,也提到了吟诵,提到了中国古代诗歌吟唱传统与诗歌的兴发感动这一审美特质相关。吟诵也是当今诗词教学的一片空白,在诗词教学活动中,我讲了古代诗歌的吟唱传统,鼓励学生自发阅读诗词,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吟诵。每个人在吟诵同一首诗词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可能引发自己的兴发感动。学生摇头晃脑,或低沉,或激昂,或停顿,或流畅,吟唱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比如,《公无渡河》,用粤语吟诵,更能唱出其中的故事曲折和情感。在吟诵活动中学生改变了诗词仅仅是背诵的认知,在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获得了阅读的愉悦体验,感悟到诗词之韵味。
再次,描摹画面入诗词之境,赏诗词意境美。中国诗词对世界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意境美。有外国人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变成了“找,找,找,冷,冷,冷”这样的词语,全无原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描摹诗词画面的同时,还原诗词意境,领略诗词中渗透的诗人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进诗词,读懂诗词。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学生在描摹画面的时候,感悟到:这首诗歌并不仅仅是告别一个地方,更是告别一段旧梦,告别自己内心深处深藏的一段美好的记忆。无独有偶,孙绍振教授也在他的《文学文本解读》一书中举例道:“《再别康桥》,从某种意义上说而非一般古诗中的离别主题的诗,实际上是寻梦的,梦是不可寻的,实际上就是重温旧梦,享受往日美好记忆。”此时,学生不是在用文字描摹画面而是在用文字叩问诗人的心灵,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消弭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时空距离、心理隔膜,真正体悟到诗词之美。
最后,巧用互联网资源,探究学习,趣味写作。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立马百度一下。在学习诗词时,我建议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建立资料库,然后通过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并形成文章。比如,学习苏轼的诗词,学生搜索苏轼的不同阶段的诗词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研读之后形成自己对苏轼的评价并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有学生写了《坎坷词狂苏轼》,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再畏惧诗词学习,有的学生还喜欢上了诗词,从而喜欢上了诗词教学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而我要说“教育有法,教有优法”。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教法和学法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破除学生阅读诗词心理障碍之冰,真正领略诗词之美,从而实现对诗词阅读困难说“拜拜”!
参考文献:
[1]顾之京,高献红.中国经典原境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