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24刘海涛
刘海涛
摘 要: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着积极意义,进行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迁移理论的运用,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数学;理论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外,还应注重对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的培养。运用迁移理论对数学课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认真理解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学课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掌握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新内容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水平,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增长点,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些认知结构来教学新知识,从而促进新知识的建构。要想利用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教师要对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潜在能力水平进行了解,把现有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把潜在能力水平作为教学的目标和终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有效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平衡与不平衡的互相转化过程,学生在学到新知识后,认知会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当认知平衡被新的情境打破时,学生就会产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促进知识能力迁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正向迁移。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当所学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但却不相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干扰和抵制,此时就会出现负迁移。但是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掌握得越牢固、认识越清晰,产生的负迁移就越小。为了有效避免负迁移的出现,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在学习了一个数学概念、同一类知识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及和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概括,从相同之中找出差异点,从差异之中寻找相同点,从而使学生对两类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辨别能力,这样就能对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进行固化和强化,也有利于对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双曲线的渐近线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让学生精确画出双曲线图象,引导学生联想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精确画法,让学生对反比例与双曲线的渐近线进行类比、探索,从而更容易地掌握渐近线的概念和特征,加强对知识的迁移。
三、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能力,拓宽知识迁移通道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向迁移能力,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通道。
1.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拓宽迁移通道
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类比、逻辑推理等,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有趣味性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平衡性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可以利用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从教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和体会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实践探究等方式来探索数学问题的真相,通过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正向迁移,教师要围绕数学和重难点内容创设问题,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学习迁移对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響,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体验感受迁移理论带来的益处。教师应积极掌握迁移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充分加以应用,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迁移。
参考文献:
[1]黄庆锋.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蒙秋秋.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