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二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解词策略
2017-03-24张滨雁
张滨雁
[摘 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二年级学生可采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策略来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找句子——知大意——想象说”的解词步骤,并创设故事情境、画面情境和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表达。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关键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74-0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一学段开始,每个学段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都有明确的要求: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辨别、体会”,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要切实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就要在二年级开始有意识地渗透解词的方法,打好基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我们要化抽象为形象、化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就地取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理解文本、习得方法、形成能力。
一、上勾下连,搭设解词梯度
对二年级学生,“结合上下文”该结合哪些句段,找到相关的句段后该怎么做,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怎么说,这些都需要教师一一指导。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找句子—知大意—想象说”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如,对《从现在开始》一文中的“议论纷纷”一词的教学,可以这样展开。
师:“议论纷纷”在哪句话里?用笔画出来。
生:在第二自然段:“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
师:自由读一读,你知道“议论纷纷”是写谁呢?
生:写小动物们听了猫头鹰大王的话后的反应。
(指导学生朗读猫头鹰说的话)
师:小动物们听了猫头鹰大王的话,他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是小兔子。我们兔子喜欢白天活动,夜里睡觉。晚上不睡觉可怎么办呢?
生2:我是小猴子。我们喜欢白天在树林里荡来荡去。晚上,我们看不见树,怎么活动呢?
师:你看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都在那儿说自己的想法,就叫“议论纷纷”。
管中窥豹,可以看出笔者渗透了这样的方法:
(一)找句子,走進语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理解词语要依托文本中具体形象的语境,因为语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词语成为可感知的对象。再者,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其浓郁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含义。因此,“结合上下文解词”就是先要读课文,找出能诠释所要理解的词语意思的句段并把它画出来。
(二)知大意,联系外延
读词语所在的句段或跟词语有关的句段,思考词语在语境里是写什么的或写谁的。每个词语都有它描述的对象。这对象就是词语的外延。了解了词语的外延,一是可让学生知道词语可使用的对象、范围,使用时才不会张冠李戴;二是可让学生顺着外延由表及里地深入到词语的内涵。
(三)想象说,感悟内涵
每个词语貌似是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到了第二、第三学段,学生不仅要把握词语的内涵,还要将其用语言概括出来。但是,在二年级,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可以把重点放在感悟词语的内涵上,至于用准确的词语来概括可在教师帮助下完成。笔者采用的是“想象说”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感知词语的内涵。
二、链接生活,构建交流情境
创设多种交流情境,让学生想象说话,是二年级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关键。教师可从三个角度来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想象说,帮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
(一)创设故事情境,具化演绎
1.结合上下文,品味语言说。一篇文章,主人公的语言是最直接、最易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因此,有些词语,我们不妨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角色体验,在情境中畅所欲言,这样词义自然就能理解。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叫苦连天”,让他们想象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我每天熬夜,都有黑眼圈了。”“这样熬夜,我每天都睡不好觉,白天没精神。”……教师小结:“对呀,像这样因过分辛苦而连连发出抱怨的声音就叫‘叫苦连天。”
教师紧扣文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揣摩小动物的所思所想来理解“叫苦连天”,这样就把静止的文字符号激活成生动的对话情节。这样的教学,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体,使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词语的感悟。
2.结合上下文,紧抓动作说。课文中有些词语跟人的动作有关,有些是形容动作的,有些是对人做出动作之后的评价。对这类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并想象动作来理解。如,对《窗前的气球》中“指手画脚”一词的理解。可出示句式:
针对“指手画脚”一词的特殊性,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演。学生手舞足蹈,说得好、演得更好。这样处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理解词义。
3.结合上下文,体会心理说。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有时只可以感受、意会,却难以言传。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想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样变抽象的词语为生动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去理解、感悟。如,对《一分钟》中 “后悔”一词的教学,我们可让学生用上一些珍惜时间的名言来劝劝元元。
(二)创设生活情境,联系理解
一篇篇文章就是生活的写照。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也应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这样词语的理解的方法更能贴近学生,也易于学生掌握。如,对《最大的“书”》中“刨根问底”一词的教学,在学生初步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后,教师问:“你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刨根问底的情况呢?”这样,让学生从单一的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到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词义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在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生活画面中理解词语。相信今后学生想起“刨根问底”一词,他们就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词语理解才到位、深刻。
(三) 创设画面情境,想象描绘
具有画面的词语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引导学生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理解词语的关键。如,教学《揠苗助长》中的“筋疲力尽”一词,可以创设情境:农夫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怎么忙的?出示提示,让学生选择说。
当学生想象出主人公在不同的时间如何辛苦劳作的画面时,他们就慢慢走近了“筋疲力尽”这个词语。创设画面情境,结合上下文想象描绘,使词语变得丰满,使理解更加到位。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探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的解词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解词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益都大大提高。不过,解词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教学上,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循环战”的准备。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理解词语所用的方法、所提的要求,都要不断地改进、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