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任务”激活主体意识,以“主动”促进生长学习

2017-03-24吴莉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主动主体意识任务

吴莉丽

[摘 要]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任务;主体意识;主动;生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13-02

一、现象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很多课堂还存在一种现象:当教师提出任务后,学生并不会主动思考,而是被动地等待,或只是应声附和。这样的课堂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学生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在哪个环节设任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基于这些思考,笔者选取了“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进行实践与研究。

二、实践、分析与思考

由于长期的接受式学习,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已经固化,没有了学习中本该出现的困惑和质疑。基于此,笔者在学生的思维定式点、思维困惑点和思维创造点处设任务,以求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1.在思维定式点设任务,学生自主思考——播种生长的基因

在执教本课“初步理解速度”环节时,笔者发现了2个现象:一是只出示时间信息时,学生会认为“花时间少的人走得快”;二是同时出示时间和路程2个信息时,学生会直接计算,但学生并不理解这种方法。基于这些思维定式点,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比快慢——初步理解速度

师:现在有2个同学正在争吵,他们在比谁走得快,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小刚:“我上学走了4分钟。”小明:“我上学走了2分钟。”)谁走得快?

生1:小明走得比较快,因为用的时间少。

生2:也可能是小刚走得快。因为学校可能离小刚家很远,离小明家很近。

师:看来在这里只看时间是无法确定谁走得快,(板书:时间)还需要什么信息?

生3:还要知道他们的家分别到学校的距离。

师:在数学上,从家到学校的这段距离叫作路程。(课件出示:小刚家离学校320米,小明家离学校140米)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下来。

方法一:320÷4=80(米);140÷2=70(米),80>70,小刚快。

方法二:320÷2=160(米),160>140,小刚快。

方法三:140×2=280(米),320>280小刚快。

【分析与思考】怎样才是真正让学生思考,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呢?筆者先出示时间,让学生比较谁走得快;再出示路程,让学生比较谁走得快。通过比较真正促使学生思考、辨析、交流,认识到只有时间的信息还无法比较谁走得快,必须有路程的信息。两个信息都出示后,笔者又放手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让学生理解“比较谁走得快,只需要把其中一个量转化相同即可”。通过这个任务,学生能初步感悟到速度是从路程和时间信息中得来,速度受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的影响,这为学生将来理解速度的意义播下了生长的基因。

2.在思维困惑点设任务,学生自主探究——培育生长的土壤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出现时间和路程这两个量就是速度,例如4分钟跑480米,2小时爬240米。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速度的概念并不清楚。基于这个困惑点,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二】读日记——深入理解速度

师:我们来看看张宁的一篇数学日记。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早上,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园。从门口到大厅,我们一共走了120米。这时,解说员阿姨过来给我们讲解:“我们动物园里有很多动物,其中乌龟是爬得最慢的,它爬240米需要2小时。比它快的有兔子,兔子4分钟能跑480米。跑得最快的就是猎豹,它每秒能跑120米。”

师:你能找到关于速度的描述吗?

生1:兔子4分钟能跑480米。

生2:不是速度,这里是4分钟,不是每分钟。

师:谁听明白他们的意思了?

生3:每秒钟跑120米是猎豹的速度。(板书:猎豹 每秒行120米)

师:猎豹的速度和上面的速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4:一个是每分,一个是每秒。

师:每分行的路程,每秒行的路程都叫作速度,还有吗?

生5:每时、每天、每年行的路程等。

【分析与思考】针对学生的困惑点,笔者精心培育了能够让学生对速度的含义进行生长学习的“土壤”,也就是数学日记。日记中既有每秒跑120米的数据,也有2小时爬240米和4分钟跑480米的数据。通过这个任务,学生理解了速度概念的本质,明白了原来每分、每秒、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路程叫作速度。

3.在思维创造点设任务,学生自主创造——积蓄生长的力量

教师间曾经有过争议:“速度的单位还需要学生创造吗?”一部分教师认为速度的单位就是硬性规定,直接告诉学生就可以,不必大费周章,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但是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后出现错误率最高的就是速度单位的书写,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速度这个复合单位的创造,不明白它的由来。对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任务三】议单位——理解速度单位

师:乌龟和兔子的速度是一样的吗?

生1:不一样,乌龟是每时120米,兔子是每分120米。

师:那怎么区分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把乌龟每时120米变成每分2米。

师:你很会思考,能想到把时间转化成每分后再进行比较,不过这样需要计算,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2:在120米后面加(时),120米后面加(分)。

师:加了个时间,就可以区别2个120米吗?

生3:可以,前面的120米就是表示每小时行的路程,后面的120米就是表示每分钟行的路程。

师:你真会创造,想到了添加时间,和数学家的思路是一样的,只不过符号不一样。看,在米的后面添上“/时”,这就是速度的单位(120米/时),表示每时行120米。那兔子的速度怎么表示呢?(学生独立尝试)

【分析与思考】笔者在这里特意“浪费”了一些时间,设计了任务“同样的120米,怎么区分?”,使学生对速度单位产生“情感”,知道速度单位和路程、时间都是有关系的。在学生的回答中,笔者发现,学生一开始想把两个数据都转化成每分钟行的路程,从而加以区别。当笔者引导他们思考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时,学生从倾听者转变成创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个任务,学生对速度的含义有了再一次理解,进一步感悟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在合适的“点”设计合适的“任务”,用“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打造真正的生长学习课堂。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主动主体意识任务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