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让学”,促发思维向深处漫溯
2017-03-24奚丽丽
奚丽丽
[摘 要]“让学”就是提倡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目标确立,在“让”有指向时引发思考;借助学法指导,在“让”有规则下引发思考;借助问题驱动,在“让”有深度中引发思考,不断促发学生思维向深处漫溯。
[关键词]目标确立;学法指导;问题驱动;让学引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80-01
数学是一门关乎思维训练的学科,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有效的思维训练呢?让学引思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
一、借助目标确立,在“让”有指向时引发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不能脱离目标的驱动而单独存在。只有明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标、眼中有向,才能真正在让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从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出发,让目标契合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牵引出“让学”思维的内在动力。如教学“圆的认识”中,教师先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窨井盖为什么都是圆形的?”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顺势导入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层面的陈述式目标转化为学习层面的挑战性问题,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确目标,如引导学生将本课“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目标:1.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形,遵循圆规使用的注意事项;2.说出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3.你是怎样发现圆的特征的?经过如此转化,这样的目标呈现方式更契合学生的认知特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让学生朝着目标努力。最后,教师追问:“这些目标中,哪些你们已经完全了解?哪些还存在着困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对预设目标进行了二度梳理与聚焦,形成本课最具针对性的探索问题,使课堂教学的目标更加鲜明。
二、借助学法指导,在“让”有规则下引发思考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有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法则,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从粗糙空洞逐步向精细具体迈进。
为了避免学生被限定在固有的形式中,教师可以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倾听的能力。而在指导实践中,教师可以将规则融入实际教学,如学生得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结论后,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这一结论的漏洞,而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举出反例的图式加以反驳。当学生意识到要想结论成立,就必须要建立在“同一个圆”这一大前提时,教师要紧扣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我反省、例证反驳、纠正完善中补充核心概念的认知。而在学习活动之后,及时地跟进评价并组织学生对照学习要求进行回顾反思的过程,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如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梳理:哪些目标实现了,是用怎样的方法实现的?哪些同学的思考给予了你巨大的启发,弥补了你思维上的哪些空缺?如此引领性的自我反思,让评价与新授浑然一体,养成了学生自觉反思的习惯和意识,促进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展示。
三、借助问题驱动,在“让”有深度中引发思考
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心脏,更是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提炼问题,还应该激励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维运转中的交锋与碰撞,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引发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乐土。如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我是怎么画出一个圆的?在画圆时,有什么是要注意的?”当学生了解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圆的直径会有无数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联系”“怎么会”等范式,引发学生更广阔、更深入地提出问题,以问的方式做到让学引思。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切不可用简单的“对”或“错”加以评价,即便学生有不足之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自身示范或者引领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形式向实质、由浅薄向深入转变。如教学“圆的特征”后,教师紧扣学生认知进行追问:“为什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为什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当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追问不断深入时,教师则顺势进行思维方向的转变:“你们觉得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吗?为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引向质疑层面,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深刻性和批判性迈进。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在组织学生让学的基础上,愉悦学生的认知身心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自主探索、愉悦发展的有效阵地。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