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德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2017-03-24樊莉

求知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动机道德

樊莉

一、道德评价的含义与特征

1.道德评价的定义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做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从道德评价中可看出:①道德评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动物不存在道德,这是由人与动物的主体性差别所决定的,动物因不能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而难以形成道德标准和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因而道德评价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只有人才能够做出道德评价。②道德评价需要一定的道德标准来支撑,它并不是无标准、无依据的。③它具有阶级性、社会性。不同的阶级,道德评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以此来进行的道德评价行为也是不同的。同样,在不同的社会中,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有所差异的,道德评价标准不会是永恒不变的,也不会是没有共性的,因而,人们的道德评价行为也会随着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④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限于他人,还包括自我道德评价。自省一直是中国人德行修养的方法之一,是将自身放在与他者一样的位置上,将“自我”视作“他者”,用相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道德评价在当代的特征

(1)道德评价能力的变化性大。道德评价水平的差异性与隐蔽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有相同的道德评价水平起点,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同一个层次水平上。而且,试图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评价能力处于何种水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不像道德行为一样外显,它具有隐蔽性的特征。但在当代,道德评价能力除了具有以上特征,其能力的变化范围也越来越大。现今人们之间有了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生活范围越来越大,人们的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关的道德评价行为所面临的社会情况、道德评价主体思想的多元化,使得道德评价主体的思想会随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况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道德评价表达媒介的多样化。到近代社会,新兴媒体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人们开始普遍接触具有道德评价性质的报纸、广播等。现代社会计算机、手机的普及化,让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网络表达渠道的逐渐畅通,使道德评价表达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3)道德评价主体的类聚性。类聚是指同类事物汇聚到一起。不同道德评价水平的主体会在交往中表达自身的道德观点,而具有相同道德观点的人更容易再次对其他道德行为进行判断,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道德评价主体往往呈现类聚性特点。例如,一个家庭往往对同一道德事件的观点是相同或相似的;你的同伴与你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是相同的。

3.道德评价的作用

道德评价行为的作用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具有积极性的,如裁判作用和激励作用,即通过对同一种道德行为的评判,对该行为进行褒奖或谴责,促使人们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根据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当然,道德评价基于社会现实,指向未来生活,具有引领人前进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道德评价方式的运用不当,对品德发展还起着阻碍作用。在当代,道德评价方式运用不当时会产生以下消极影响:①混淆视听。当今社会日趋多元化,各种价值观念并存,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尤其我国还处在旧的传统道德观崩塌、新的道德观仍在塑造的现状中,不和谐、不稳定的道德评价声音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会诱导、混淆民众的看法。②道德暴力。从个人角度来讲,道德评价的主体是个人,它的执行者也是个人,个人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就是其道德评价的实施,这就易形成道德权威的假想。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想法摆在道德判断的制高点上时,那么这种想法必然是错误的、片面的。这也就形成了道德暴力,即人们的所谓“正当的道德谴责”会对评价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③加深错误观念。在社会中,我们必须正视人们的道德水平是处在不同层次的,而道德评价是人们观念形态的道德对已行动的道德现实做出的判断,这属于道德认知环节。社会中处于较低层次道德水平的人,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也很难准确、完整,而由于道德评价的特性,这种错误观念更容易在团体影响下得到巩固、深化。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

关于道德评价的标准仍有一些分歧——唯动机决定论者认为应以动机作为主要依据,唯效果决定论者则主张以行为结果为主要依据,而唯手段决定论者则认为手段的不道德最终会损害动机和结果的道德性。但关于道德评价标准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已经就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做出了科学解释——动机与效果应该是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评价,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两者要兼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实践中, 我们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遇到“‘好心办坏事算是道德吗”“效果是好的,动机就不重要了吧”“是否应该在动机不良和效果不佳里面找到一定的平衡点”等。关于此,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1)动机不良,效果好,并不算是道德行为。正如叔本华所说:“不管我们为某一行为提出什么样的最终动机,但如果经过一番拐弯抹角,我们发现做出这一行为的最终真正推动力就是做出行为者的苦或乐,那这一类的行为就是利己的,因此也就是没有道德价值的。”

(2)动机好,效果不好,则需要考虑很多客观因素,诸如实施手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量(如他人的规劝、事情的突变、过程阶段的发展等),动机是否恒一,不良效果是否可以避免等。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动机视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人只要有善的動机,就不应该认为是恶的行为,只需要加以规避即可。列宁曾指出,应有区别地(在“个人意义上”)评价“由于轻率”和“出于预谋”而发生的不好的行为。毛泽东也认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点精神”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因此出现了“完全道德”与“缺陷道德”。完全道德用来表示道德行为无论从动机、效果、手段来讲都是道德的,在对完全道德进行评价时,人们应该赞同并效仿;而缺陷道德用来表示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出现,使好的动机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种行为不能说是不道德的;人们不应该去批判它,而应该试图去改变它,盲目地批判只会让人误入歧途。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个过程性的因素——倘若仅因为主体的主观因素而导致不良后果无法避免,我认为也并不是道德的。例如,“善意的谎言”就一定是道德的吗?并不一定是。因为“善意”是从个人主观方面提出的,而个人认为的“善意”是否是事实中的“善意”,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向病人隐瞒病情,经常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其积极的作用,但并不是对每个人都管用。对一个疑虑心颇重的人而言,减缓他的疑虑,反而对他的治疗更有效果。当一开始去隐瞒时,行为可以算是道德的;但从主观或其他客观因素中已经发现这个事情开始有所偏差却仍坚持时,这个行为已经不是道德的了。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应该肯定其动机,批判其行为。

(3)就手段而讲,我认同“唯手段论”中的一个观点:手段的不道德最终会损害动机和结果的道德性。

當一个人动机好、结果好,然而手段不好时,也不应该是道德行为;同样,动机、结果都不好,手段正当时,也不应该是道德行为。从该角度看,都应该受到批判。

三、道德评价的对象

道德评价的对象不应该仅限于对他人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一个人如果不自省,眼中尽是他人的缺点,把自己放在一个完美的道德地位上,会对自我行为的改正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青少年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智力水平不高,在自我评价中还缺乏统一、系统的评价标准,因此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都可能依据不同的标准做出不同的评价。这种不适当、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都是不利的。

自我道德评价与他人道德评价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两者不应该因对象的不同造成观念的分离。人们在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时,应该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通过自省来对他人所处的环境背景加以体谅,形成移情体验,避免过激的道德批判;在进行自我道德评价时,更不应该脱离自己对他人的判断,一方面是形成对比效应,更容易找出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出现自己完美道德的假想。两者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任何脱离了其中一部分的道德评价,都不能算是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道德评价的积极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并且,两者的统一有利于为青少年自我评价提供一个稳定的标准,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不应该实施不同的标准。自我省察应该将自我从自身隔离开来,将自我视作他人,这样的道德评价才更不容易受到自我保护思想的束缚,才会更客观。

由此可见,在当代,道德评价呈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特点,对道德评价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

参考文献:

[1]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唐凯麟.试论道德价值的生成——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4(5): 11-15.

[5]辛治洋,张志华.“道德底线”不是道德——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J].中小学德育,2013(3):10-16.

[6]张梦圆,苑明亮,寇 彧.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59.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动机道德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凶手的动机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