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服饰文化
2017-03-23傅玉金
傅玉金
服饰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内涵。
服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照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顺应自然環境以满足生存需求、方便于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愉悦身心安康、显现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可以表现出衣着者的特性,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愿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只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盛行趋向,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衣着者的心理特征和欣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髦有机交融。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髦服饰文化。
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文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曾经感知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认识要比文化了的后代敏锐的多,激烈的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化进程中,服装关于人类已不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求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其衣物上,以显现其英勇无敌或位置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隶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意态和个性心理相照应,服饰自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可以传达时代风气、文化特征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学问程度、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特别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本人的审美观念……”女性服装的质料、颜色、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可以增强女性本身身份及在特定场所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气。
缅甸人只有在极为正式的场合才会穿着西式的套装、套裙和皮鞋。在日常生活之中,绝大多数缅甸人都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缅甸男子的着装通常为:上穿对襟无领长袖短外衣,下穿以方格布缝制而成的类似于筒裙的沙笼,并且在正面用结子束好,头上往往要裹上一块素色的扎头巾,名为“岗包”。缅甸妇女的着装则大多是:上穿斜襟长袖短衫,内衬白色胸衣,下穿花布长身筒裙,在侧面束住,但不用腰带。她们的上衣往往透明或者半透明,出门在外时大多还要披上一条彩色披巾。缅甸妇女很爱梳又高又光的发髻,并且对各种金首饰倍加青睐。在缅甸的一些地区,妇女以脖子细长为美。于是那里的女孩子自小开始,便不断地往脖子上面套铜环,以促使自己颈长。由于天气炎热,缅甸人一般都不穿鞋袜,至多穿上一双拖鞋。缅甸的警察执行公务时头戴钢盔,妇女们脸颊上往往要涂上一块用以装饰的植物粉浆,男女老幼出门时大多挎上一只布包。与男用筒裙不同,女用筒裙常有一拃左右宽的黑色或红色裙腰,裙长也比男裙长,穿时使裙底边触及脚面,赤足穿人字带或其他各式拖鞋,也有穿高跟鞋者。在正式场合则必穿料质较厚或精致的长窄袖上衣,有的为表示更加郑重则在上衣之上又加披各式纱巾或其他披巾,着各种首饰,头戴鲜花。不论年长年幼,不论居家出门,缅甸女性都喜欢在头上戴鲜花。一般缅甸代表团出国访问,男子着西服,但逢对方接见、宴请等正式场合又换上了民族服装。缅人的服饰与东南亚各国以及西南许多民族的服饰有不少相似之处,缅人的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先后有过不少的变化,但由于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强调维护民族文化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现在仍较好地保持了它的古老传统与主要特色。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国人民更是心意相通、交往密切。汉语与缅甸语是同属于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它们之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中国古代用的“穿着类动词”很多,缅甸的“穿着类动词”也很多。
缅甸服饰文化特点有四个:
一是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缅甸人服饰中的筒裙、人字带拖鞋、女人的披巾以及“柔、薄、透”的服饰用料适应了炎热潮湿的气候,凉爽通风,保护皮肤。
二是反映了缅甸人崇尚自然的传统。在服饰上喜欢华丽鲜艳的色彩,印有各种花朵及水波纹的图形,女人喜欢佩戴鲜花,都反映了崇尚和赞美自然的心态。
三是体现了缅甸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平时,男人不能穿短裤上街,女人穿筒裙要长及脚面。在一些交际场合,男人要穿缅式上衣,女人要穿长袖上衣并用披巾,这些都体现了缅甸人重礼仪、讲究男女有别和文雅风尚的道德观念。
四是带有佛教文化的烙印。缅甸服饰注重突出女性身材线条美,女子穿紧身短上衣,袖窄仅能套进胳膊,筒裙也很紧。尤其是初期缅甸人的服饰,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