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水”和灾与“水”
2017-03-23水谷勇气
水谷勇气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治水传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要从洪水到治水谈起”。水灾害是因暴雨、台风、山洪、地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洪水泛滥、风暴潮、灾害性海浪、积水、涝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这些水灾害都威胁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产生不良影响。水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挑战,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变化,形成独特的水文化现象。在与水灾害的斗争中,人们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对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水文化中相当多的内容是从水灾害中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水灾害与人们抗御水灾害的活动,就没有今天的水文化。
一
中日两国水灾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洪水。两国都有丰富的河流资源,曾经发生过多次洪水,现存的关于治水的资料、文献也不在少数。此外,两国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现今“洪水”这个词在中日两国都有水文化的意义。
“洪”的本义是大水,引申为“大”“湍急的水”“两水交接处”等。声旁“共”字有“极,甚”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共”就是开始水灾害的黄河的一个地方,因此可以说到达极点的共地之水形成“洪水”。这个词的意义在中国和日本是相同的,日本也曾发生多次洪水,“洪水”一词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直接借用到现在。
日本的河流流域面积很小,短期的流量变动较激烈,较少的集中降雨也会引起短暂的洪水,快流入海里。因此,日本没有像外国大河流泛滥那样,一发生洪水过几个星期才能退的情况,一般过几个小时或两三天就会退了。日本河流的这种特征导致利水、治水很难,日本人对河流做的改造不是很大,只能做到与自然共存,从这里可以看到日本人与自然一起共存而不斗争的理念。相比之下,中国的河流流域面积较大,一发生洪水,其受损范围非常广大。大禹治水的故事就说明中国的治水工程规模非常之大。
大禹是中国有名的治水英雄,是中国夏朝的创始人。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洪水,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很大损害,大禹通过改变黄河的流向、整理人工水道等方式进行治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也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中国的治水规模是巨大的,其动力在于王朝。另外,通过改造河流等举动,可以看出中国水文化的一种支配自然的性质。
在日本,战国诸侯武田信玄是出名的治水英雄,他也是被称作“甲斐之虎”的人物。“甲斐”说的是现在的山梨县,在战国时代,除了战争,水灾害常常发生。当时,武田信玄对甲斐的河流进行了治理,造就了最有名的“信玄堤”。这个堤并非完全阻塞河流,而是堤防与堤防之间有空隙的特殊的构成(日本人把这种堤防称作“霞堤”),发生洪水时,在降低河流水位的同时,让肥沃的土壤流到周围的田地。信玄堤的特征就是随着河流的流动而变化,与自然共存。
中国的洪水神话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洪水起因不明,并无人类再传;第二类,洪水有起因并与人类再传故事相结合。汉文古籍记载的鲧禹治水等洪水神话,属于第一类。以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洪水神话,属于第二类。实际上,中国的洪水神话基本上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中国洪水神话中洪水的起因,有多种类型:
1.天帝惩罚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创世神话史上,这类洪水神话都居多数。
2.天神争战型:主要是指天神与天神之间因利益冲突而引起争斗,导致洪水。
3.雷公复仇型:在天帝惩罚型里,雷公复仇型里雷公只是执行命令行雨。在雷公就是洪水的主谋。
4.自然灾害型:一般都没有说明洪水的起因,而只把它说成是某种自然灾害,如天塌、地震或暴雨成灾等所致。
日本古籍中本来没有关于洪水的记载,但是日本国内外的学者们早就把日本的诸岛之生成神话和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的洪水造人神话比较,指出其近似性。日本只有一个系统,就是“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村上顺子指出日本的洪水神话主要有两种类型:
1.宇宙斗争型:神与人之间发生的斗争导致洪水。
2.原初洪水型:原初发生淹没万物的洪水。
中日洪水神话另外相同的地方是兄妹结婚、再殖人类。中日神话中兄妹结婚后,都生下了怪胎。在中国神话里,怪胎被剁碎而变为活人。但是在日本,伊邪那美首先生下水蛭子(怪胎),之后连续生下许多正常孩子。中国的怪胎被杀死而变为人类,而日本的怪胎没被杀死,没变成人类。水蛭子不会成为“生产之神”,于是伊邪那美作为“生产之神”留存下来。从中日两国的洪水神话中可以看出一定的近似性来,众所周知,日本文化的思维受过中国文化思维的影响,即这些近似性也在于古代日本受到的中国文化影响。有学者指出,日本洪水神话与中国南方很多地方的洪水神话存在着相似性,因此,中国南方的洪水文化对与日本洪水文化或思维的影响是更大的。
中国洪水神话的独有特征概括来说就是英雄崇拜。在中国漫长的水灾害历史中,随着对水灾害认识的加深,人类对江河的神灵或自然崇拜慢慢地转化为对抗御水灾害英雄人物的崇拜。比如,大禹治水、李冰治水等。他们的治水实践,向劳动人民展示了,人类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减少或减轻水灾害带来的损失。这种事实让人民把治水英雄逐渐当作崇拜的对象。这种人物治水成为神话的情况是中国特有的。一般日本神话是以自然崇拜类型为主,比如“八岐大蛇”,也是象征自然對人类的威胁的神话。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关于“洪水”这个词汇的内涵还是比较相似的,词汇的本质的意义也是大致相同。日语中的“洪水”一词来源于中国,“洪水”内涵的起源也基于中国南方。但从历史记载中的中日治水方式上还是能看到中日水文化的一些差异,就是以人类支配自然思维为主的中国式治水和以人类与自然共存思维为主的日本式治水。
二
海啸也是水灾害。日本把海啸叫作“津波”,这个词现在已经演变成世界的通用语了。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时常常伴有凶猛的海啸,曾受到过多次海啸袭击,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日本中越冲地震的发生又引发了非常大的海啸。日本是受到海啸威胁严重的国家,沿海生活的人们一直与海啸灾害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表示海啸的词汇:“津波”。
“啸”是个形声字,本义为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引申指:1.鳥兽拉长声叫;2.大声呼召;3.(自然界)发出某种较大的声音;4.飞机、子弹等飞过时发出的声音。海洋发出巨大啸声时就形成“海啸”。在日本,“海啸”这个词也曾被使用,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慢慢地消失,现在一般用“津波”这个词来表示“海啸”。
“津波”源于“海啸”,“津”是指渔船停靠的地方或港口,“津波”意味着“在海边和港口的大浪”。在过去,渔民出海到远海上打鱼时看不到海啸,等回到海边或港口,才发现被海浪吞噬的惨状。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津波”这个词是在1611年(江户时代)的《骏府记》。这意味着1611年以后,需要指“地震引起的大浪”时,日本人就开始用“津波”这个词,别的词逐渐不使用了。最后,“津波”这个词就成为日本水灾害代表词之一,其影响力也非常大,除了影响到中国外,又逐渐影响到世界上各个国家。“津波”的读音“tsunami”已经是世界上的通用语之一了,跟外国人说“tsunami”他们就能听懂。现在已经演变到有“暴风津波”这种词了,已经不仅指地震引起的海上灾害了,而且可以用来表示更多种的大浪了。
日本学者都司嘉宣指出,“海啸”这个词原来的意思不是指“津波”,原来的意思是“海的隆隆声”。中国历史中,南直隶省嘉定县(上海市)在1509年、江苏省在1668年7月25日和1670年8月19日、台湾基隆在1867年12月18日发生过海啸,但是这些海啸在中国的记录上是用“海水沸腾”或“海溢”等来表示的,1867年之前,没有用“海啸”来表示“津波”的例子。后来,中国开始使用“海啸”这个词。现在,把“海啸”翻译成西方语言时写作“tsunami”,读音与日语的“津波”一样,证明其词汇受过日本的影响。因此,中文的“海啸”就是与“银行”“哲学”等一样到了近代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一种“回归语”。因此,中文“海啸”这个词的内涵意义其实带有很强的日本特性,间接证明了日本民族是非常关注海洋的,日本人与海洋的关系或许比中国人更为密切。
三
“洪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海啸(津波)”有很强的日本特色,从这些词汇内涵的差异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洪水是基于河流发生的,而河流是贯穿于大陆上的,指出中国的大陆文化特性。“海啸(津波)”是在靠海洋的地方发生的灾害,反映了日本海洋文化的特性。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与水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国水文化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在河流发生的“洪水”,日本水文化的斗争对象是在海洋发生的“海啸(津波)”。中国与日本水文化的差异从中日治水工程的方式中也能看出来,中国大禹治水改造河流流向,是人类支配自然,日本武田信玄的信玄堤显示了人类与自然共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