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与功能
2017-03-23高巧
高巧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编号:ZYGX20150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73-01
一、大学课堂的特点
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它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授课对象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都已年满18周岁,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一定的独立认知和自我教育能力;另外,授课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老师把既定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授课内容多为一些标准性、客观性的知识、理论或方法,大学则是由老师提出或引出一些问题,指导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去探求一些待知或未知的领域,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甄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问题其实也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由以上两点自然而然就会导出最后一点,即大学课堂的授课方式也应该与基础教育阶段有很大的不同。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在启发思维、启迪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的一句话,就是大学教育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这其实也回答了现今很多学生的困惑“我们学的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会用“升学”这个指挥棒去激励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考高分才可以上好学校。那么到了大学,这个目标没有了,学习的目的似乎变得很不明显,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会把找到一个好工作和考上研究生等作为继续学习的动力,但是这些太过功利化的目标其实都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有一篇文章说得好:“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有用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清华大学的刘瑜老师,在她的代表作《观念的水位》中就提到一个类似的例子,讲到国内的学生会时不时地问老师同样的问题“您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于是她在作品中写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时,如果有人这样问,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
二、大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
大学课堂是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担当着传授知识的光荣职责,还是价值传递、信仰传播的重要使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也曾被置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天地君亲”之后。今天中国产业化的高等教育,使得大部分学生都需要付费求学,这里先不讨论教育的市场化有何弊端,纵使已然是这样的客观现实,也不能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等同于买卖教育产品(知识和文凭)的关系。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具有经济学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特征,同时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不能适用于商业社会那种赤裸裸的市场化法则。教师虽然以传授知识为职业,但教师绝不是“贩卖”和“出售”知识的商人,因为与“教书”同时进行的还有“育人”等活动,如启迪智慧、培育心灵、传递价值、传播信仰等等。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施教者的老师与受教者的学生在性质上决不能简单地类比于市场中的交易主体,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能从教育中得到启蒙、引导乃至精神力量。一个令人尊重和爱戴的教师依赖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来自于其灵魂中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其次,教师是大学课堂的组织实施者。
在课前,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细心的准备,对授课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和变化,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必要时,還要采取一些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将自己置于一种被动接受者的位置。良好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使授课活动能顺利进行。
最后,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课堂主要由教师一人主讲,中间偶尔穿插一些提问环节来完成师生互动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认为反正老师都要讲,所以不会主动思考,这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显然不利。因此,大学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把自己从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为教育服务者的角色。因为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会更有利于激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反应、促进创新、培养独立精神。课堂的设计可以采用讨论发言或辩论等形式,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发言,教师就像一名节目主持人,并不主动干涉学生的思考和发言过程,只是适当地在程序上进行控制。这种服务者的角色还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主体,不以所谓的“学术权威”身份压制学生观点,对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放在一种合理的逻辑框架下以探求真理的态度去论辩。
三、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
我始终强调,在大学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启发思维、启迪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树立权威。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顺利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确需要发挥其在课堂中的组织和管理功能,但是过分的管理会压抑学生的民主和平等意识,使课堂成为凌驾于学生精神世界之上的存在。在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基于“对话”方式的互动联系,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话”,师生可以开展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自由探讨和自发讨论,这种形式的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从传统“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交流和互动研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继续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还能激励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创新意识,客观上也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只有当学生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时,他(她)也才会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温家宝总理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如果在大学里,学问只是追求名利的工具,那么大学精神已经远离了我们。即使在功利社会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只要把追求真理和智慧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可能摆脱目前的对世俗利益追求的路径依赖,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而作为一名站在大学讲台上的教师,最好的行动就是用良心和良知去传播知识和启迪智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这么去努力,汇聚成一种新的“正能量”,它将会带领我们重新拾回我们丢失太久的大学的纯粹和活泼的风气。
参考文献:
[1]张晓静,祝翠霞.逝去的大学精神[J].新世纪周刊,2008(17):59.
[2]刘瑜.观念的水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33.
[3]于颖.浅谈大学课堂组织与管理中的教师角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