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性学习环境下的分享学习

2017-03-23陆英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交流内容课文

陆英军

“学会分享是今后学生在职场中必备的能力,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息息相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孙晓天特别强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他评价说,分享式教学将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先学后教融为一体,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实践。那么,在信息化工程不断推进,互联网和移动终端逐渐向教育渗透,iPad、智能手机、学习机等移动工具走进课堂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所做的一点尝试。

一、课前分享,学会主动学习。

教学前,学生一般都会进行一些基本的预习,如读通课文,书写生字,了解写作背景等。传统的教学都会在上课的前十多分钟进行预习检查,在智能手机盛行的今天,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录音、书写图片、搜集整理的资料、初读感悟等上传至qq群,并组织学生互相倾听、欣赏、交流,用投票、点赞等方式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享,可以请朗读、书写排名在前的同学介绍自己是如何把课文读好,把字写美观的;可以根据学生上传的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设计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有些学生把“蔓”读成“wàn”,有些学生读成“màn”,到底该读什么音呢?我在群里抛出话题。读“wàn”的学生显然在预习时查过字典,他很快地从字义上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读“wàn”。这样的一次交流分享,不仅让这个读正确的孩子得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的作用,更给予其他孩子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的引领。

二、课中分享,提升思维品质。

课堂是分享学习的主阵地,要想有效实施分享学习,必须注意几点,即“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以往的课堂,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一步一引,思考空间很小,学生在分享时很难有积极的表现。更有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反正老师不会叫到我,因而影响思维的投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充分利用平板电脑、数字化平台、交互电子白板等多种设施设备探索并创建新的教学环境,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分享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撑。比如,我在教《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概括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时,为学生提供了几种常见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1.根据图片再现情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3.抓住课题思考,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的梳理,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把握内容的方式(在这一课,有学生就运用了借助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借助关键词来进行主要内容梳理的方法),最后,学生通过网络、终端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也有多种概括方法。这样的分享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是倡导个性阅读,提倡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交流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升,是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分享,促进终身学习。

分享需要平台,需要听众,更需要获得反馈。短短的课堂时间,也只可能使部分的学生获得了分享的机会,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那么我们就得将分享向课后延伸,将平台向生活中转移。课后,教师可以依托一起作业网这个教学平台,建立学习资源分享,轻松设计分层练习,让学生跨越时空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及时反馈进行学习调整。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资源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材料,进行专项训练;也可以针对学习不足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在相互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点的认识。我更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语文综合性的学习,比如鼓励学生通过QQ动态、微信朋友圈发布每日见闻,这种图文并茂、篇幅不限的记录不再给学生写作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在分享中获得体验的快乐。另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排演,古诗词背诵比赛等活动。

分享学习,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在信息化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教学方式还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接触和掌握现代移动工具、网络交流平台,来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实现学生的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交流内容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交流平台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