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2017-03-23马旖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皖江战略性新兴产业

马旖雯,张 晴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

马旖雯,张 晴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国务院批复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6年多来,皖江城市带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更好促进全区战新产业长效快速发展,本文运用spss进行区间估计测算其战新产业总体集聚程度,并与京津翼战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探究其在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协调区域发展、加强地区衔接配合等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提供有利参考,促进皖江城市带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安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区间估计;实证研究

1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进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战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1](2010)将战新产业定义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针对战新产业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审视战新产业发展的视角日趋多元,现梳理如下:

王新新[3](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研究其概念特征及发展规律.张金艳[4](2015)对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评价,分析发展水平并提出建议.金倩倩[5](2015)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运用行业集中度测定区域战新产业集聚水平.代月平[6](2015)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研究,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β和行业集中度指标CRn测定我国战新产业集聚水平并定位贵州省战新产业集聚水平.寇娅雯[7](201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中国目前丞需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制度体系,明晰产业政策作用范围.王欢芳、陈建设、宾厚[8](2015)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研究,提出我国战新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中面临的障碍及解决措施.张在旭、尚高龙[9](2013)基于spss聚类分析黄河三角洲经济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利用冰柱图和树状图比较各经济园区的相似度和差异性并提出构想.于铭[10](2007)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利用spss统计分析劳动力净变动指标和集聚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已有文献在研究战新产业集聚方法上,大多运用静动态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量,此方法所需数据难以获取,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内容上,基本停留在现状调查,发展对策方面丞需研究;对象上,多集中于全国或发达地区,对于起步较晚的地区缺乏透彻研究.因此,本文选用数据获取容易、计算过程简便,分析结果清晰直观、易学易用的spss软件进行区间估计,定量分析皖江城市带战新产业总体集聚情况,并与京津翼战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2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测定研究

2.1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聚情况

2.1.1 工业产值

1)2015 皖江城市带战新产业总产值及各市产值

2015年全区战新产业实现产值6825.4亿元,占安徽省战新产业的76.5%.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发展困难较多的情况下,皖江战新产业总产值增速虽有所放慢,但仍保持在较快增长的合理区间.

近年来,全区各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新产业发展整体上呈现规模快速做大、实力持续增强的良好态势.全区基本形成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宣城和滁州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

2)2015年皖江城市带各市支柱型战新产业发展状况

a.合肥:汽车及零部件增长18.3%;平板显示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27.6%和19.5%.

b.芜湖:芜湖机器人、现代农机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分别增长44.5%、22.8%和28.5%.

图1 2011-2015年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11]

图2 2015年皖江城市带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及增长率[12]

c.马鞍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17.2%,新材料产业增长15.6%.

d.铜陵: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9%.

e.安庆: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速34.0%.

f.池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2.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5%.

g.滁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9.1%,汽车制造业增长30.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

f.宣城:装备制造业增长11.1%.

2.1.2 企业效益

2016年上半年,全区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同比分别提高9、2.9和25.2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由去年同期下降2.6%、0.4%转为增长3.1%和26.8%.

2.1.3 集聚基地

全区12个战新基地集聚462家企业,2016年上半年产值1297.8亿元,增长15%,全超导托卡马克、量子通信、语音合成等高端科技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

2.2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2.2.1 构建集聚指标分析体系——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根据一定正确度与精确度要求,构造出适当的区间,作为总体的分布参数(或参数的函数)的真值所在范围的估计.

表1 皖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13]

2.2.2 获取指标体系数据

1)皖江城市带典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甄选以下11个位于皖江的安徽首批战新产业基地进行研究.

2)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趋势测量结果与分析

表2 皖江战新产业one-sample statistics

3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存问题

3.1 发展效率有待提高,部分指标及行业生产增速慢于全省

2016年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为17%,全区增幅15.9%,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机械分别由去年同期增长18.4%和8.2%转为下降1.2%和0.8%.

3.2 区域分化态势明显

区域两级分化明显,经济发达、基础较好、资源和政策集中的合芜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入较深区域,发展方向趋于高端化,对皖江GDP的拉动作用显著,成为全省战新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而在以传统产业为主、基础较弱的安庆、池州、宣城等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多处于中低端环节,对GDP的贡献相对较小.

3.3 地区发展各自为阵,未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

为深入探究皖江战新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本文将其于我国战新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京津翼地区进行对比.

目前,京津冀地区文化创意、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逐步集中,成为三地发展新支撑.例如“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12.6%,居全国首位.随后,天津及河北相继制定相关优惠政策.2016年三地联合制定印发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对比发现京津翼地区战新产业布局紧密,政策制定步调一致,资源互补,错位发展.相比之下,皖江战新产业布局松散,缺乏凝聚力.

4 关于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对策

4.1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不断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2 以强带弱,协调区域发展

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削弱区域两极分化.例如,在知识人力资源资本上已经具有相当优势的合芜地区,应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带动各城市间协同创新,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4.3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地区战略规划衔接配合

加强整合协调,消除行政区界限观念及政策壁垒,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协调有序管理,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城市分工协作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将城市间断续或孤立的行业部门串联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全区战新产业集群由大到强.例如,推进合芜马、安池铜城市组群协调发展,促进合滁、芜宣两翼整合.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 1724848.htm.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tjbz/hyflbz/.

〔3〕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及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2(08).

〔4〕张金艳.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

〔5〕金倩倩.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代月平.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5.

〔7〕寇娅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J].财富,2013(03).

〔8〕王欢芳,陈建设,宾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

〔9〕张在旭,尚高龙.基于spss聚类分析的黄河三角洲经济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3(9).

〔10〕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6.

〔11〕安徽统计局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dex.jsp.

〔12〕安徽省统计局各市统计公报http://www.ahtjj.gov.cn/ tjj/web/list.jsp.

F127;F062.9

A

1673-260X(2017)02-0083-03

2016-11-13

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201610377031);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77075);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CXXL085);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动态评估、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AHSKQ2016D107);安徽社科联社科普及规划项目"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路径与空间布局构想"(LF2015011);滁州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学科平台规划项目(2015GH37)

猜你喜欢

皖江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