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23潘临才
潘临才
小学篆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潘临才
中小学教育是积淀孩子人生底蕴的过程,篆刻艺术作为独特的载体,在学生成长过程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广大中小学开展现代篆刻教学是篆刻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基石,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出发,探索现代篆刻艺术的育人价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材料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用篆刻育人,在育人中彰显篆刻艺术的魅力。
篆刻艺术进校园;篆刻教学实践
篆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2012年,时逢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我市教育局和篆刻协会通力协作,把“篆刻进校园”纳入中小学书法教育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规划、指导和帮助解决篆刻教育教学研究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引进、教学管理、教师配备和培养培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通过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用活社会书法篆刻教师人才资源,开展书法篆刻展览和评比活动,营造“书法篆刻进课堂”氛围,完善书法篆刻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大督导落实力度等一系列举措,确保篆刻教学取得实效。全市中小学积极落实“篆刻进校园”,逐步将篆刻纳入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篆刻兴趣小组、篆刻艺术社团、开设篆刻校本课程等方式,做到与美术教育、书法教育相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不断把篆刻艺术元素植入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作用。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篆刻艺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具有更强的民族性、国家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孩子们通过篆刻学习活动,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一、凸显篆刻艺术的民族性,充分认识现代篆刻艺术的育人价值
抓篆刻艺术教育,就是抓素质教育,就是抓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就是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通过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美育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欣赏、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习李岚清同志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学习篆刻大家的经典技法和创新方法,学习身边篆刻工作者的经验,把书法篆刻作为“文化体验课程”,将书香和金石味带进校园,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印学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了“保卫汉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青少年学生、老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坚持把推广篆刻艺术、传播传统文化作为“篆刻进校园”的目的,坚持篆刻人才“从娃娃抓起”,有助于引导篆刻人才从“无序生长”进入“组织栽培”,极大改善篆刻人才成长环境,促进篆刻艺术人才健康成长。
二、厘清篆刻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展现现代篆刻艺术的社会内涵
现代篆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在当今社会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领奖时衣物上的图案、杭州峰会上篆刻的广泛使用,向世界展示出篆刻艺术的魅力。现代篆刻的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使篆刻艺术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学校社团篆刻活动中,我们拟定好相关的主题,满足孩子们的内心需要。例如,依据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等家国情怀,“宜居句容、绿色家园”“家乡文化”“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关爱,“孝亲尊师”“诚实守信”“校史校训”等人格修养三个方面的主题开展。每次活动均彰显了时代特色,篆刻文化让孩子们体察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还利用孩子们的十岁生日、新生入学和入队等契机,将主题定格为“篆刻伴我成长”“篆刻传情”等活动,把篆刻印章作为礼品赠送,倡导了文化交友、清洁交友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又帮助家长们解决了难买礼品等烦心的事情。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相结合,篆刻艺术方显鲜活的生命力,才能更加全面地提升篆刻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力。
三、强化篆刻活动的实践性,充分发挥现代篆刻艺术的智慧功能
在“大众篆刻”“现代篆刻”理念推动下,新时期的篆刻艺术不再是少数文人雅士的玩好,已走下“象牙塔”走向校园,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卫汉字、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要确保“篆刻艺术进校园”进入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促进智慧的生长。
从师徒授受的古典方式走向新的课堂教学,对篆刻这样的古老艺术门类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与要求。在现代文化知识结构中,在现代文明浪潮冲击影响之下,篆刻内在发展的新机制已开始有了相当明显的萌动,强调对形式的重视,对文字使用与材料使用持非常开放的立场。与此同时,我们不断培养孩子们灵动的审美智慧,“看花是花”“看花不是花”或“不看花却是花”,这是一种解读空间、解读立场更为灵动自由的方法。对学生的训练,第一是对每一位篆刻家技巧路数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第二是不能照搬照学还要有所变化,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从一个基点中变出各种招数的能力与想象力。一个孩子不仅要对不同的刀法、篆法有所了解,还要在自身的实践中表达出对篆法、刀法、章法的理解和感受,这个过程比篆刻的结果更加重要。同时在技法的实践中,要不断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技法的教学中,通过对篆法、刀法、章法等技巧的全面掌握,使孩子们在文字底蕴、谋篇布局、精细制作、平静心态、精益求精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如此,通过每一次的活动,孩子们都有很多切身的体会,在习作水平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通过“指尖智慧”的激发,每个孩子较个人以往均高出了一个档次,获得了科任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四、遵循篆刻艺术的趣味性,充分挖掘现代篆刻艺术的崭新载体
篆刻之所以为篆刻,自然也具备某些较固定的要素,如果什么都毫无边界限制,则篆刻就无所谓非叫篆刻了。如何处理好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关系?那就是要接轨“大众篆刻”“现代篆刻”理念,自觉融入时代潮流,做到“刀笔随时代”。对于孩子们对“现代篆刻”的理解,则应围绕儿童的兴趣,充分展示篆刻艺术的趣味性,在不影响篆刻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孩子们喜欢设计一些图形和小动物的简笔画,我们让孩子们把它们转化为篆刻作品,惟妙惟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孩子们极强的创作能力。还有孩子们把篆刻作品刻在了自己喜欢的载体上,有的刻在小葫芦上,有的刻在果壳上,有的刻在砖瓦上。种种创新对激发孩子们篆刻的兴趣、维系孩子们的热情、吸引更多的孩子走进篆刻天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围绕篆刻艺术的知识性,充分尊重现代篆刻艺术的教学规律
如何围绕传统艺术的核心要素,与时俱进开展篆刻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整体把握篆刻的呈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初识篆刻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动刀不难,但要到达怎样的效果和呈现形式则不清楚。因此,我们领学生走进我市篆刻博物馆,全面了解篆刻的呈现效果,让孩子们知道了学习篆刻的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既有形式的简单模仿与移植的层面上,而是在形式解读与重组、创意方面有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并从中提取出一些带有根本含义的形式元素。比如“边框”“线条”“界格”“字形”“空白”“剥蚀”等等,并以各种类型、要素作重组、重编,融会、化合出更多的新形式新风格,来更透彻地了解、领悟各种古典既有形式的来龙去脉。在过去,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一个现成品,是静态的。但在现代的篆刻教育中,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分析、解构它,使它鲜活起来,又在不断的分析、解构、重组、融合过程中,探求它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它作为一个生命体还有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活力。
第二,加强篆法应用的扩展。与书法的以文字书写为载体相同,篆刻艺术中文字应用也是一个“立身之本”。它是篆刻之所以为篆刻的主要理由,而且,它比书法的限定更窄。它心甘情愿地自囿于篆书这一古文字系统之内,楷隶行草,或偶一涉足或掉头不顾,只对篆书情有独钟。当它构成传统形态,被作为典范代代承传之后,印章文字取篆,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历朝历代人也不再去追究其理由,只是在承传过程中欣然接纳而已。在一个传统氛围中,追究理由的确也没有多大意义。坚持“篆”的立场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还真的不能僵化地使用篆书。各种字母图形、生肖图案为什么就一定不能进人篆刻的天地?一些非文字的抽象符号标识,又为什么也一定不能被作为创作素材来采纳?就拿小动物的简笔画来说,都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素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上要开阔眼界而不封闭自己,篆刻中的文字符号图形图案的应用,可以作为小学生学习篆刻的一个极为丰富的探索生长点。
第三,放眼创作材料的选择。伴随现代篆刻的发展和普及,催生了篆刻材料的多样性,现代篆刻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于手法多元、变化丰富,多种印材的被利用,已成为新时代篆刻的一个必然会出现的导向。比如烧制陶印,是在日本、中国都十分兴盛的印林雅事。又比如刻竹印、木印,以及用砖、瓦当刻印,也都是文人圈内视为高逸的举动。至于琢玉、铸铜,虽然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并非一般附庸风雅者可随意为之,但也有不少印人甘愿一试身手。于是烧陶印、刻竹印、琢玉印、铸铜印,还有砖瓦之类,林林总总,作为篆刻艺术创作的材料选择,已经拥有越来越宽泛的自由度,而这种自由度的日益扩大,对于提高篆刻形式表现力与艺术魅力当然有极大的帮助。印材选用幅度的扩大,其含义绝不会仅仅限于一个单纯的材料本身,因为材料的扩大丰富必然会带来制作技巧的丰富与多样。于是,在以印石为对象的刀法技巧之外,我们应该还有针对陶坯、针对竹木印材的刀法研究。比如陶土的软塌,竹木的腻与碎,恐怕都不是过去刻石章的同行所能想见。至于铸铜印,在今天习惯于刀法者来说是异端,其实却是古已有之的老传统。但老传统转化成为新技巧,就大有可研究的余地。铸范技巧如此,雕琢玉印的技巧也当如此。纵然以上的一些材料和操作在现实中尚不能实现,但教学中我依然选择内容给孩子们进行讲解,旨在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他们饶有兴趣地找来了竹料、木料、瓦片、青砖、瓷砖等材料进行尝试,或成功或失败,但都增加了孩子们的各种体验。伴随着不同的印材应用,伸延出不同的技巧实施,对于篆刻教学而言,可说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王国,一个拥有无穷丰富、深不可测又宽广无比的新世界。
纵观近两年与篆刻教学的对话,带着孩子走向篆刻,我更好地体会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义。用篆刻育人,在育人中彰显篆刻艺术的魅力,我读出了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和创作的喜悦。相信只要我们合理组织,有序培植,坚持不懈,篆刻之花必将在中小学校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篆刻艺术必将在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69-03
潘临才,江苏省句容市河滨路小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高级教师,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