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视的风景
——漫谈中小学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

2017-03-23

江苏教育 2017年77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写汉字

吴 勇

专家评说

仰视的风景
——漫谈中小学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

吴 勇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经典的意义又在于传承与创新。书法学是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中,在加强书法技法练习与指导的同时,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在提升书法审美境界、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促进书法练习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书法审美;书法文化

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有一段十分经典的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从具体的书写教育到人的习惯、品格的养成,这段题词说得非常到位。

书写是中国知识阶层最基本的行为。而由再普通不过的汉字书写,能够酝酿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艺术门类——书法,这是中国所独有的。遗憾的是,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化汉字录入工具的普及,汉字的手工书写、规范书写、艺术书写离年轻一代渐行渐远。遗失的不仅仅是一笔好字,更严重的是,汉字书写艺术所象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隔膜、丢失与忘却。鉴于此,教育部2013年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希望以国家的意志推进书法教育的普及与深入,让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成为一种必须。

《纲要》颁布以来,各地加强了书法教材、师资等建设。笔者作为江苏版《书法练习指导》编写组核心团队成员,参与了对该套教材的补充完善和修订工作。工作过程中,根据教育部专家们的意见和《纲要》的要求,“梳理、精选、调整书法文化板块相关内容”“合理安排”“适当融入”“循序渐进”,重点对书法文化与《纲要》所列精品碑帖赏析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撰写或修订完善,并获得教育部专家的肯定,这套教材作为教育部2014年审定通过的11套教材之一,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此后,陆续参与了省内外的中小学书法师资培训工作。在教材编写以及和一线中小学书法教师接触过程中,我深感在加强中小学生书法技法指导的同时,书法审美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此想结合这项工作谈谈体会。

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1]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2]

“书法”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写出来的汉字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广义的“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包括一般写字法则和特殊要求的书法艺术。[3]这些由权威专家们给出的“书法”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来说,比较共性的是书法的表现对象(汉字)、表现工具(毛笔等笔墨器具)、表现形式(艺术)三个要素。由此可知,书法的外在表现是再平常不过的书写汉字,用书写工具表现书写的技巧方法即为“笔法”,而由此带来的就是通过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创作产生的一个艺术门类——书法。对中小学生而言,一般认为,书法教育主要就是写好字,那么,写“好”汉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怎么样才能变“不好”为“好”?这就是从不知到知,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贯穿了书法教育过程。作为书法教育,并不仅仅是单纯从技法角度拿起字帖来练练字这么简单。这门课的教材为什么全国统一要求叫《书法练习指导》,而不叫写字指导。正是因为基于书法是艺术,是在艺术规律引领下的书写行为。

《纲要》提到,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还说,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书法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情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掌握必要的技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具有现代书法艺术的观念。简而言之,学习书法大体通过三个层面,即技法层面、审美层面和文化层面。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述词的三重境界,对中小学书法学习而言,注重基础书写规则的培育是必要的,而为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的延伸与升华、拓展,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所谓道也,进乎技矣。“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富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有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又有当代的弘扬和创新。作为文化的载体,又与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它是打开中华文化之门的钥匙,是登入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途径。对书法传承体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系统了解,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可以增加文化自觉与自信,可以将对中国文化的爱深入骨髓、渗入血脉。因此,在美和传统文化精神引领下的自觉体验,成为书法学习的主要目标。让孩子们,学之,知之,悟之,爱之,从而成为书法的知音。练字可以养性,而学习书法的意义不仅在此。就书法类课程的终极目标而言,应该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内涵、品质、修养。

16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有“仰观宇宙之大”的句子。伴随着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的绵延,书法艺术发生、繁衍、壮大乃至波澜壮阔,如大江大海,生生不息。它又如一座文化的高峰,让人仰视而心生敬畏。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曾经说过大意这样的话,学书如同登山,当你历经艰难登临山巅的时候,顿俯于下,才会心胸豁然。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殷商以降风格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进入20世纪,中国传统书法开始向现代转型,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范式。如今,中国书法以其深蕴的精神魅力产生了世界性影响。今天的书法植根于几千年来的书法经典。历代经典铭刻、法书传承有序,仰观这样一座高峰,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我们提醒自己要敬畏传统,更要提醒下一代仰望、敬重这份数千年的深厚积淀。中国画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丘壑。而中国书法的胸中丘壑来自于传统经典。没有对经典的守望与传承,就没有今天与未来的书法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是书法艺术这一独特的精神魅力,使之在众多的东方艺术门类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地体现了东方人精神追求的东方艺术。[4]

书法经典的意义,在于传承与创新,其中蕴含的书法规律是今天的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书法何以谓之“好”或“不好”的准则,它更是创变、生发出新的艺术活力的源泉。对于书法的探究,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望远镜,来“仰观宇宙之大”,还要有登临极顶而顿俯于下的“俯察”,通过俯察才能比较,才能发现,才能采撷更多精细入微的东西。我们要说的书法审美与文化,便是基于对书法经典的“仰观”“俯察”的解读而展开的。

汉字书法的艺术境界,来源于对法则的高度熟悉与技术自信。所谓书法有法,就是要从经典书法艺术中探究出今天的人们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技巧、规则、法度。对经典作品既要有作者、时代背景、风格等的简单罗列,更要在俯察中,探究书法艺术的规律、法度,发现书法之“法”。

书法又是人的艺术,充满个人气息的个性化的艺术。书为心画,从根本上说,书法是自然的、自我的。对于书法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不仅要“仰观俯察”,还要“取诸怀抱”。取诸怀抱,就是在学习前人基础上将谙熟于心的书法之法用我的手表达我的感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笔下的《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等千古绝唱是那么的率真动人,开“尚意书风”先河的五代书家杨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三帖,随心情不同而书帖面目迥异,《韭花帖》如同享受下午茶与美食的散淡悠然,《神仙起居法》的舞袂飞扬潇洒出尘,《夏热帖》在酷热中煎熬的恣情任性宣泄吐槽,自然而然,情随境生,一一发诸笔端。笔墨间,我们看到的是真实丰满的艺术的存在,看到了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艺术家的存在。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如是说。书法就是人的外化,很难想象,一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其书当如何。

看来,汉字书写实在是不寻常。传统法书自然书写的背后,是一份充实,一份自信,一份厚积薄发的优雅与真力弥满。

那么,书法学是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如何用最浅显的表达将其中最精华部分展示给学生们?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书法练习指导中,书法教育涉及的内容,除写字与书法技法教学与训练指导外,具体来说大体还有如书法的基础知识、书法文化知识的解读,书法经典作品的赏析入门,书法家的介绍,涉及书法人物的一些经典故事、名胜书迹、书法器具材料、书体演变、文字学的基础知识等等。归结起来大体涉及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是关于书法风格演变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了解。这里面包括历代经典的展示,书法人物、时代背景的了解,还包括书法所涉及的物质载体及器具与材料。就书风的演变而言,书法器具材料的演变也是推进书法发展变革的重要因素,如汉末纸张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风猷、群星璀璨的书法史上的高峰出现,而宋元以来起居方式的变革、笔墨制作工艺的革新,导致书法幅式、形制的变革,也对当时的书风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对书写器具的基本了解也是孩子们练好书法的基础。

其次,是关于汉字字体与书体方面的知识。

书法是艺术,书法是美的。感知书法艺术的魅力,需从体察书法艺术之美切入,在美的引领下,由浅入深,登堂入室,从感知美渐变为自觉创造美。对美的感知与追求与生俱来,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门类艺术的审美是需要门槛的,在中小学阶段,要把审美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既要有感性的接触与感知,又要有系统的专业化学习与训练。

对于书法而言,书法艺术之美是有独特的表达体系的,这些表现语言、表现符号具有独特性,就表现对象而言,书法依托于中国文字而存在,没有汉字就没有书法,没有对汉字的正确识读与运用,也没有书法。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汉字的正确运用,如繁体字与简化字、异体字的认识与使用,对于学习者而言,基于汉字而存在的书法在其几千年发展演变过程中,由简而到繁,再到简的过程,出现了汉字的多样化,而传统书法是基于繁体字而存在的,我们基于教学、观摩的经典法书、碑帖也都是基于繁体字而存在的,正确认识和使用繁体字、正确转换好繁体字与简化字,减少误读与误用是书法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异体字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在《玄秘塔碑》等一些经典碑帖中,大量存在的异体字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繁体字、异体字的问题,应正视其存在,可以传承,不容生造或杜撰。学习书法过程中,应注意汉字使用的错别字问题。不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随意生造、假借、杜撰、繁简混用等现象应结合对经典作品的文字解读有效解决。二是书体的规定性问题。每一件传世经典作品,既使用汉字,又归属于特定的书体,在正确使用汉字基础之上,还应正确运用书体的规则。如草书有严格的草法规则,不符合草法规则的字也是错字,同样,不符合隶书、篆书书体规则的字也是错字。因此,基于对汉字正确使用、书体规则的基本认识基础上的感知书法之美,才是有的放矢,仅仅凭纯感性的接触是不够的,很难想象一个草字都不认识,完全不懂草法的人,如何去欣赏《古诗四帖》,一个完全无法通读全帖文字的人,如何去感受《自叙帖》的狂草艺术之美。即使朦胧中的感知,那也是肤浅的、飘忽的。

第三,是技法的基本知识与运用。书法学习中的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谓读,这里指读帖,写则指临摹、创作。读的过程就是感知书法美的过程。而感知的背后则是对写的理解。基于技法剖析的读帖,才能深入感受书法美。这就是知其美,还要知其所以美。在写中感受读,在读中提升写,是书法学习的基本途径。也就是传统书学中提到的手与眼的关系。眼高则手高,手上功夫提高了,对眼力的提升也有直接的作用。

第四,是与书法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书法经典是布满美景的历史长河。河边有颗颗闪亮的遗珠,等待孩子们去寻找、去发现;书法之美,散布在我们身边,俯仰皆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多少书法经典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徜徉的山水之间,《泰山刻石》《龙门造像题记》《晋祠铭》《西岳华山庙碑》等多少经典名作依托于名胜而存在,在风光之间熠熠生辉。这些经典早已与祖国大好河山融于一体,用文字为山河代言、用艺术为山河增辉。笔者曾经以身边的书法为主题,在金陵访碑基础上,以南京古今书法经典为例,叙述身边的书法艺术史,热爱祖国,因为祖国国土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历史的深厚、文化的绚丽,而热爱祖国的教育,可以活生生地落实到书法文化的教育上,实实在在落地到我们的身边,原来身边那么多熟悉的街巷、山川蕴含了那么多历史和文化,与书法、汉字书写是那么地贴近,他们是那么地美,那么地富有神奇的魅力。我们发现美,同样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创造美。

为什么在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过程中要强调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的学习?因为书法是代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写好字需要在深刻理解传统书法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深入,写好字首当其冲的是认识什么是好,不知何为好,如何能写好字,不知如何成其为好,也不能写好字,这些都要在书法文化与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解决。书法之美,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一个好的导游。好的导游,会让美景生色,让眼前豁然开朗,书法教师就是一名好的导游。他善于让孩子们寻找美、探索美、发现美、感知美、运用美,在美的引领下提升书写的境界。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书法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汉字之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开来。要想加强民族自尊、自信,一定得让孩子们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让汉字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好好扎根。面对书法这座宏阔的高山,既让人产生驻足、仰观、思考的敬意;又引领学习者奋力攀登,不断前行,乃至置身高地,顿俯于下,感受其间无尽的风景;更让人在美的引导下,让学生们感知书法,热爱书法,从而身体力行,去实践、去创造书法艺术之美。

[1]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雷实:书法教育主要是写好汉字[J].人民教育,2012(12).

[4]王岳川.中国书法的文化哲学意蕴[D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18/23/8164970_242331492.shtml.2012-10-18.

J292.1

B

1005-6009(2017)77-0015-04

吴勇,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编写组核心成员。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写汉字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用什么书写呢?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所谓书法艺术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