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心出发,寻“童话”之源
2017-03-23黄雪梅
文│黄雪梅
从童心出发,寻“童话”之源
文│黄雪梅
学生害怕写作文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往往觉得作文没什么内容可写,写进作文的内容也是空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我以为,要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去体验生活,去感受生活的魅力,鼓励、引导学生说孩子自己的话—“童话”,让作文成为学生倾吐心声、表达真情的所在。
适当降一降,树立“我能写”的自信
在我们的印象中,孩子们聚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当学生提笔写作时,往往抓耳挠腮,东拉西扯也写不出多少字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教师把习作的门槛提得太高,学生们畏惧写作。因此,要树立起学生“作文就是这样的,我能说,我能写”的自信。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第一篇作文就是所谓的放胆文,让学生介绍自己。学生往往写不长,特别是暑假后不少老师是从四五六年级下来跟班的,往往更会觉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反而是从二年级跟班上来的老师觉得学生能够写出200字左右的习作来已经很了不起了。其实,如果我们重温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写话和口语交际的要求,就会明白,三年级习作的基础早在第一学段就已经打下了。
只要教师不拘泥于自己心中的优秀习作的标准,适当降一降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们会说:“哦,原来,把我说的写下来就是作文呀!”自然会树立起“我能写”的自信。
适当引一引,激发“我想写”的欲望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多点交流,满足倾吐需要。一个班级里,学生之间异常熟悉,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教师相互交流的契机,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展示自己习作水平的场所。
第二,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记得我的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在《七彩语文》习作版上发表出来后激动得又蹦又跳,其他同学都羡慕不已。尤其是学校张贴出了喜报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欲望,不少学生主动写作文。
第三,将学生佳作汇编成册。将学生们的优秀习作汇编成册,让学生感受“出书”的喜悦。
适当动一动,触动“我有话说”的灵感
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途径地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适当地动一动,不失为打开学生习作话匣子的好方法。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在习作指导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触发习作的灵感。比如,学习了《石榴》一课,我就让学生们上街去买石榴,请教卖水果的摊贩怎样挑选石榴。上课时将石榴带到教室,一起观察外形,动手剥开外皮,品尝滋味,读读写石榴的诗句和优美句段。学生们自然而然有话可说。再比如,写学校的新闻报道,组织平行班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安排摄像,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学生们看录像,回想当时比赛的情形,同听音响作文,既扩展了写作素材,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通过联想激发儿童的创作才能。
还有演一演、做一做、摸一摸、尝一尝等调动各种感官打开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只要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好处,都不妨试一试,将其引入习作指导中。
适当“放一放”,增强“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
多年的教学早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说你作,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的平等关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深入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从而主动地反映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还要多与学生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
习作教学的透明化也很重要。学期伊始,我便早早将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布,帮助学生制订选材计划,诸如材料方向,日程安排等等,或观察,或采访,或参观,或考察,或组织活动……并通过座谈形式经常性地组织交流,与学生商量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每次作文时,学生早已成竹在胸,有记录(或观察记录,或采访记录,或活动记录等),有感受。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习作中有向远方的亲人介绍家乡,学生们早早就通过秋游、搜集家乡风土人情资料、采访家长、检索家乡官网,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怎么会没话可说呢?明确了努力方向,自由活泼地去体验生活,符合孩子好动、好奇、好胜(或者说对成就感的追求)的心理,他们劲头如何不高呢?
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完成计划内任务,而且平时还能留心观察,积累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正是这滚滚“活水”的“源头”吗?
适当“扶一扶”,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都很清楚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毋庸置疑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开展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实践,并找准习作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阅读中体会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莫高窟》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抓住问题思考: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作者是怎样把彩塑的神态各异写具体的呢?再比如文中有“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作者又是怎样把壁画的特点写生动的呢?这句话在文中又起怎样的作用呢?给我们的写作又有怎样的启发?
适当“说一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叶圣陶老人曾说过:“学语文不是为应付考试。不论什么人,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中,都要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写的东西,都要把自己要告诉别人的事情和意思说出来,写下来。学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的本领。这四项本领都是非学不可的,大家一定要学好。”由此可见,说的本领之重要。
什么时候说?说什么呢?我觉得每一节语文课上都是学生们练习说的阵地。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说自己听了同学的发言后的体会;还可以说从文章的段落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的困惑你能解决吗?你准备怎样说,让他一听就明白……更重要的是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这个环节进一步打开学生思路。可以启发学生把事情的细节说具体,避免泛泛而谈。比如:当时他是怎么说的,神情是怎样的,做了什么动作,听的人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事情是怎么开始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呢?过后你又想到了什么?
适当“点一点”,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在习作指导课上说的不错,可是真正写到纸上,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鲜活的语句到了习作中就变成干巴巴的或者是千篇一律的语句。这是因为,要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一种素材内化的过程,信息提取的过程。因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们的习作不可能尽如人意,教师拿到学生的习作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多加鼓励和激发,力求改变作文评改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另外,教师要十分注重作文草稿的评改,能够面批面改的尽量面批面改,教师与学生商量着批改,针对性更强,学生受益更大。不能面批的,教师的评语既要发挥评价功能,又要发挥导向功能,让精妙的评语,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草稿时,一定要用心写作文评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评语具有准确性、情感性、激励性、启迪性、趣味性、商讨性等特点。
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在批改这一过程中,不要忽视倾听学生的意见,要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想要表达什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毕竟,习作是学生说自己的话—童话,哪怕这些语言是那么的稚嫩也毕竟是他们的心声,是鲜活的儿童语言。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多角度、多途径地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自然不怕说“童话”、写“童话”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