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计 促生成 得真趣
2017-03-23四川省德阳市岷山路小学
四川省德阳市岷山路小学 陈 英
巧设计 促生成 得真趣
四川省德阳市岷山路小学 陈 英
阳春三月,德阳市中江继光实验学校的杨坤老师和我校六年级五班的孩子共读共议共享了《鲜活的吝啬鬼形象》。杨老师凭借巧妙的板块设计,精彩的课堂生成以及风趣幽默的教学机智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板块设计,精巧开放
杨老师根据该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整堂课划分为五个板块:感知、分享、探究、运用,拓展。紧紧围绕“从四大吝啬鬼形象的比较阅读中,探究其强烈的反差”展开。
初读文本简单交流后,杨老师抛出了分享环节的细读要求:如果要举行世界吝啬鬼大赛,你想推选谁去参赛?仔细地去默读那一篇文章。边读边勾画,把能体现他吝啬的语句画下来。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马上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勾画,问题的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吝啬鬼的吝啬所在,简短的交流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辨析吝啬、贪婪和节约。通过比较异同,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此时,教师话锋一转——“你们都有各自喜欢的吝啬鬼,我却喜欢另外一个,就是塑造严监生的那个人——吴敬梓(生齐答),塑造泼留希金那个人——果戈里(生齐答),塑造村民的那个人——佚名(生齐答),他不叫佚名,佚名在这里是说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作者。”巧妙地从文本内容的分享环节直转关于写作方法的探究环节,开始回顾快速三篇文章中作者刻画吝啬鬼形象的高明之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手法,教师让学生关注重点段后便以表格方式呈现文章的关键词,通过表格对比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作家刻画吝啬鬼的秘诀——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第四篇阅读材料,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进行想象补白,经过前面的感知、分享和探究环节的扎实训练后,孩子们进一步内化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交流自然是水到渠成,可圈可点。拓展环节杨老师设置的是推荐阅读世界四大吝啬鬼,通过老师送打印出来的图书封面和送真实图书再一次在赠书环节体现了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给学生和现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实践彰显了板块设计的巨大优势:通过对“从吝啬鬼中读出来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的探究,巧妙地把文本内容和语用训练融为一体,从写了什么到怎样写再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教学内容的呈现也相当丰富,不仅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还有对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的探究,不仅有对字词的辨析争论,还有对所学知识的现场运用。板块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扎实高效,听者轻松,教者从容,学习者愉快。
二、关注学生,自然生成
杜威曾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全过程。”这种建设性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实现的,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关注学生、善于启发的老师,一堂好课更多的应该是呈现学生所得。这一点上,老师们平时大多能够注意到,然而在赛课场上,由于它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则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案,亦即下一步该做什么,害怕自己说错说漏,从而容易导致忽略学生的回答,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注。而杨老师这节课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对学生的关注,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战,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关注学生这一特点。
在课堂设计上,杨老师充分尊重该年段孩子的学情,把课堂的生长点放在“从吝啬鬼中读出来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的探究上,把关于人物描写的方法揭示设定为旧知,作为复习一笔带过,引领孩子重点学习作家塑造吝啬鬼形象的大秘密——如何形成发差。
课堂上,杨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和学生平等地对话,采用语言激励、同伴评价、同伴补充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元评价、教师启发以及学生间思维碰撞等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与探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送书环节,杨老师充分关注了当堂课比较特殊的学生:发言比较积极的,思想深刻的,没有来得及单独发言的,座位最靠后的,让他们作为代表到讲台接受赠书,然而首先发给孩子们的却是自行打印的封面,全场爆笑之后,杨老师拿出了真正的图书赠给了孩子们,并且再次强调:“我真不是吝啬的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在大笑之余一下子就读懂了老师的心思:这是在用赠书演示什么叫做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呢!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类似的关注和点拨还有多处,处处可见执教者对于学生的关注。整节课在充分尊重该年段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对学生提出新的挑战,教学节奏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思维的兴奋点上,学得投入,学得开心。
三、教育机智,匠心独运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本节课上,杨老师机智灵活地处理了各种偶发事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得到了文本的真趣。
其一:开课老师讲完“王吝和李啬”的故事后,杨老师让学生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说得很多,老师灵机一动:“送的月饼都要画,画个南瓜都嫌大。”妙言妙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均为老师深厚的积累和教育机智送上了掌声。
其二:出示课题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先写下了“啬”字,而学生则集体认成了“吝”字,老师打趣道:“果然读错了!看清楚了再读——”简单从容的一句话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学生立马纠正了过来。
其三:在运用板块中,学生发言很积极,不知不觉就临近下课了,当杨老师说到:“我再请最后一个孩子来展示。”时,教室里响起了学生此起彼伏的叹息声,杨老师抓住时机幽了一默:“不是我吝啬”,接着指了一下台下的评委,“是他们吝啬,不允许我们超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台下听课的老师大家都会心一笑,化尴尬于无形。
在板块设计的引领下,杨老师充分地关注学生,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带领孩子们品群文,玩儿语言,轻轻松松地实现了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感知文本的形式,在探究形式的同时加深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杨老师这堂课也存在几个需要商榷的地方:一是几篇课文或者说几个吝啬鬼形象的不同点在哪里?课堂上我们没能看到对这个问题的交代,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物刻画的共性;再有,送书环节可否将四个封面赠与上台的学生而将图书送给班级?如此的话就真的关注到全体学生了。另外,“反差”这个概念,与“渲染”或者“矛盾冲突”,哪个更符合准确的语用表述,还可以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