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培养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2017-03-23

江苏教育 2017年51期
关键词:天净沙诗眼秋思

陈 怡

中学生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培养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陈 怡

古诗词意象丰富,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强,初学者不易理解。通过解析《天净沙·秋思》的镜头画面,探索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概括出三个方面:调动多感官联想想象能力、抓住诗眼整体把握意象能力、入情入境朗读吟诵的能力。

古诗词;诗歌教学;解读能力

优秀的古诗词遣词造句高度凝练,意蕴丰富,犹如书画的飞白,笔不到意到,让人回味无穷。但正因如此,对读者的鉴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给初学者的解读带来诸多困难。本文试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就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归纳几个基本要素。

一、培养学生调动多感官联想想象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诗人不会环环相扣地把相关细节按顺序交代清楚,只是浮光掠影选取几个激活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词给了我们纵横驰骋的想象空间,若能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调用多种感官、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储备,去填补诗词中的艺术空白,那必能使所解读的古诗词丰满起来。

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诗词曲都是诗歌表现形式,故下文统称为“诗”)正是一首空间感强、一词一景的“诗中有画”的作品。十二个名词组合在一起,有点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镜头与镜头的切换处留有大量空白。诗中有静态的刻画,动态的描摹,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拓展,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联想想象去体悟、品味。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以导演的视角,用镜头语言来说说这首诗呈现的镜头中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近景、中景、远景、特写等分别怎么安排。

由于个体体验的不同,联想想象的画面亦不同。乌鸦可以是栖息在古树上,也可以盘旋在回巢的空中;游子可以是骑在瘦马上行进于风中,也可以牵着瘦马驻足凝望……可见,具备了丰富而合理的联想想象能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可演绎出多少游子的“秋思”与怀想。

二、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把握意象的能力

“意象”是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既是客观景物的描摹,又是融进诗人主观意念而创设的情境。只有把握了诗词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情感等,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天净沙·秋思》高度凝练的十二个名词构成了立体意象空间,这些意象能否打乱重组,抑或换取另一组秋天的意象?回答这组问题,就指向了解读古诗词的另一关键能力:找到全诗的诗眼,找到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统率这些意象的思想情感。

诚如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分析 《天净沙·秋思》:“通常说这只曲子之所以写得好,在于‘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当然不算错。但更确切地说,则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穿全局的主线。”“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就能深悟此诗以“秋思”写“秋景”之意。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换字游戏再来玩味“断肠人”眼中的诸多意象。枯(青)藤、老(大)树、古(大)道、西(东)风、瘦(肥)马,夕阳西下(斜)……比较之后学生会发现:“老”比“大”多一层苍老衰败之感,与“枯”相呼应;“古道”比“大道”更多一层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厚重与苍凉……那些定义景物的修饰词语,确定了感情基调,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与此同时,在解读诗人看似信手拈来却又颇费苦心的意象时,掌握常见意象的表达内涵也是解读古诗词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古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相应的情感内涵,某些景物也客观上能感染人的情绪,具备寄情的条件。如风雨牵动忧愁,荷花体现高洁,落花让人感伤,都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乌鸦”常给人以凄凉之感;“西风古道”上承载着萧瑟和孤独。

为了进一步提升抓住诗眼把握意象的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请学生寻找合适意象扣住诗眼重组一首新诗。教师可先出示自己创作的一首小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天净沙·秋兴》红叶青藤欢雀,疏竹清风吠犬,小桥流水庭院,月华如练,合欢人正团圆。

学生跃跃欲试,涌现出一批富有诗意和韵味但不苛求格律的作品:《天净沙·赏梅》青藤朱美卢鸭,小桥流水人家,砖道清风粉霞,天宁塔下,赏梅人在喧哗。《天净沙·梦》青砖黛瓦长街,芳草清风疏叶。闲庭温酒薄雪,曦散残夜,遥梦烟云世间。

在仿写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悟出意象的挑选受到诗眼的统领:“诗眼”不同,挑选的意象即不同,产生的情感亦截然不同。创作中,学生在提升抓住诗眼把握意象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感悟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吟诵能力

古诗词讲究平仄和韵律,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吟诵方能体会其音韵之美,方能实现跨时空的心灵对接。

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在朗读时应创设不同情境,铺设不同的台阶,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走进“秋思之祖”的特定境地。

一读,读出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天净沙·秋思》一词一顿,呈现一个事物;一句三顿,构成一幅完整画面;随着节奏跳宕,画面迅速转换,且一韵到底,情感也一气奔涌而出。

再读,读出情韵美。课堂上让学生当一回抒情主人公,边朗读边想象:黄昏时分,“我”骑着瘦马踽踽独行于古道上,西风吹拂着鬓发,眼前缠绕枯藤的古木上栖息着归巢的乌鸦,夕阳西下,安逸、悠闲的“小桥流水人家”,何处是漂泊不定的“我”的归宿?入情入境地读着,自然而然浮起忧愁感伤之情,旅人落魄他乡的凄苦彷徨之情就在低沉的朗读中流露出来了。此刻朗读也便成了“我”的独白抒怀。

叶圣陶先生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构建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平台,学生以“我”入诗,走进诗的情境中去朗读,与诗人产生心灵共振,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美和哲理味。

三读,低吟浅唱,涵泳其间。尝试让学生参照吟诵曲谱,跟着录音吟诵《天净沙·秋思》,唱歌似的吟诵,是语言的音乐化,语音节律的再创作。在按照诗歌本身的音韵吟唱中,更能入境。相信当“我”与诗人融合,在古人的环境中投入地朗读吟唱时,学生定能对诗词有“心”的感悟。叶嘉莹教授曾指出,现在年轻人对古诗词隔膜,与吟诵的传统断绝,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如果着意加强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觉在阅读中运用,就会起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作用。经过长期积累、深入体验,定能逐步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1]蒋星煜,等.元曲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G633.3

A

1005-6009(2017)51-0030-02

陈怡,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江苏常州,213000)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天净沙诗眼秋思
天净沙·冬
天净沙·夏
秋思
秋思
诗眼
诗眼
天净沙·春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天净沙·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