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教研:从“虚拟”走向“真实”的创意研修变革*

2017-03-23吴昌龙

江苏教育 2017年70期
关键词:虚拟场域研修

吴昌龙 张 萍

网络教研:从“虚拟”走向“真实”的创意研修变革*

吴昌龙1张 萍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信息技术革命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各种有效信息进行接受、提取与整合,进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受时空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教研与培训方式必须再次寻求新的突破。本课题立足于网络教研的具体形式,关注教师在网络教研中的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专业发展;域场环境;文化心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受时间、空间、经费等条件的限制,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有效、及时的培训和指导就显得捉襟见肘。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现场的、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寻求新的教研与培训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围绕特定主题,运用网络对话平台展开的探讨和交流活动,有利于利用网络帮助教师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增进感情,对教师专业成长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一、网络教研的平台建设与运行原则

(一)平台的遴选与应用

网络教研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而展开教研活动的教研新方式。就目前各种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网络教育论坛。

网络论坛又称BBS,是用计算机及软件建立的一种电子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访问并发表评论。根据不同的交流内容划分:如研究教材、备课、教学、家长交流与读书交流的“凤凰语文论坛”;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全国教师和学生搭建的教与学交流的沟通平台“人教论坛”;以小见大探讨教育问题的“K12教育论坛”;武汉最大的家长、教师、学生交流论坛“家长100论坛”;学历进修的最大平台“自考365论坛”……如今的教育类论坛数以万计,数不胜数。教育论坛以发帖和跟帖为主要互动方式,在“发”与“跟”之间进行交流。

目前来看,网络论坛通过网友的各抒己见能够使一些教育教学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反思,也能够参与讨论和围观的人受益。但是网络论坛并没有极强的约束性。尽管论坛由版主负责管理,但活动开展中,发帖与跟帖在时间及时性、内容贴切性依然显得十分松散,没有严格的约束形式。

2.QQ教研群。

QQ教研群相比较网络教研论坛具有更为突出的区域性、专业性和互补性。

区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群者(群主)与群管理员的身份上,这一管理团队一般由区域性分管业务的教研员所建设并管理。如“阜阳市小学语文教研”由安徽省阜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周鹏老师所创建,其运营管理团队由阜阳市县区教研员以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河南省商丘市语文教研员李斩棘老师建设了“商丘小语研修群”,河北省沧州市教研员张东兴老师建设了“沧州小学语文教研群”等等。区域性教研群生发于地方性教育教学的土壤之中,在深刻把握当地教育科研现状的基础上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研修活动,这对于促进区域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业务发展的专业特点,突出专业引领的价值取向。目前这一类教研群主要由教育期刊社建设与管理。由于杂志办刊级别、类别不一,研修群所开展的教研活动也各有差别。有探讨学科类的研修群、有探讨班主任建设的研修群、有探讨学校管理的研修群、有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群等等。尽管类别庞杂,但都突出了教师发展的专业性。

互补性的研修群体现了理念与实践的互补。如集美大学金文伟教授从小学科学识字课题研究出发建设“福建省小语会课题组”,以课题为抓手,在福建省内各实验学校开展识字教学,实现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零距离教研。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从当下语文教学正道,建设了“正道语文群”,李教授博文中写道:“两个月的努力赢得了老师们的芳心。有老师说牵挂这个群,牵挂群里的争论,牵挂群里的指引,牵挂这个群里相识不相识的朋友,牵挂群里语文的正道精神。”西南大学于泽元教授与重庆一线教师开展的“整合阅读的研究”互补性研修教研群,开辟了阅读教学研究的新方向……QQ教研群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研修平台。

3.微信公众号及其他。

除网络论坛和QQ教研群之外,还有很多APP软件运用到网络研修中去。如微信公众号、51VV视频工具、易企秀、美篇、问卷星等。可以说每一种APP软件都能发挥其强大功能。任何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些APP平台,并可以通过发挥其推送功能,实现推送资源(文章、图片、视频等)的共享;发挥调研功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与分析;发挥赛事功能,实现在线报名;发挥培训功能,实现网络在线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APP软件被应用到网络教研活动中去,进而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二)团队的建设与运行

“一切物的存在都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网络平台的遴选与建设都是要因人而存在,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出发,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新型的网络研修共同体。尽管所采用网络平台存在差别,但在网络研修团队建设与运行中都存在共同原则。这主要是由网络开放性、信息集成性的特点而决定的。

网络研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人人可以自由发声的场,它有极强的场域效应。在这个场域里,人人可以随时发声,并且可以发不同的声。这种声音有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信息可能是庞杂的、混乱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无序、嘈杂、混乱的声音均不能有效开展教研。因此,有必要对群内成员在权责规范、研修主题、研修实效方面予以必要的范围界定。所以,研修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权责明确、主题突出、着眼实效”。比如,有些研修团队做到了“有人策划、有人主持、有人引领、有人发言、有人整理、有人反馈”的“六有”分工。第二种声音就是要发挥网络平台的场域效应,让场域内有高论、有回音,让更多专家能够给予广大教师必要的专业指导,让骨干教师能起到更有力的传帮带作用,让一线教师得到更多的收获。所以,研修要遵循“专家引领,骨干支撑,一线参与”的原则。

二、网络教研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兴的研修形式,在超越时空、实现信息的交汇与集成方面具有其他教研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但就目前所开展的网络教研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对网络教研的误区与偏见。教师们普遍认为,在网络世界里,一切都是虚拟的,网络教研远不如传统教研形式有价值。任何一种偏见都或许会在条件变化时成为一种先见,现在把网络教研看成虚拟活动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告诉我们网络教研也要体现更多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扭转对网络教研的偏见

网络研修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但一线教师普遍认为网络教研属于教研集散地,不属于正规培训方式。对网络教研也提不起精神。但是,传统教研点对点、面对面、现场的、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一线教师也会苦于没有机会,失去自我提升的动力。而网络研修就能够克服传统教研活动中的缺点和弊端,促使教师能够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找到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领路人、同路人,营建属于自己研修的新天地。

(二)打造有价值的场域环境

一切事物的存在均来自其价值的存在。网络研修首先是探求其价值存在。网络教研环境是由研修平台、研修主体与研修内容共同影响的场域环境。研修活动以主题内容为核心,对研修活动主体实施牵引,网络平台依托网络功能提供技术支撑。研修效果由网络平台功能的应用实际,以及研修主题内容的价值高低和活动主体的水平高低决定。在网络平台优越的前提下,如果对一个无价值或者价值不高的问题展开研讨,那么研修活动就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同样,如果研修内容有价值,而研修主体的知识水平不能与之相符,那么研修的价值同样也不会高。

因此,依据研修主体的实际水平开展与之相符的研修内容,打造有价值的场域环境,在虚拟的形势中开展有价值的活动,有助于提升研修的品质。

(三)塑造积极的文化认同心理

开放性是网络研修最大的特征。开放性要求网络研修参与者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心理。开放的心态要求教师有共享意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予以分享。开放的心态还要求教师有尊重他人成果的态度,尽管网络研修形式是虚拟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对别人的观点妄加诋毁和窃取。因此,树立开放的心理、包容的心态,营建共同的网络研修文化是网络研修文明开展、持续开展的关键。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

网络场域由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专业层次的研修活动主体组成。这就使得研修具有更多元研修需要和学习视角。有人需要理念的指引,有人需要具体的操作要领。每一层次的教师抱有不同的专业需求,每一种专业需求都需要通过不同的研修活动来落实。专家讲座能让教师拨云见日,醍醐灌顶;视频观课、评课能让教师习得实践要领,事半功倍;读书交流能让教师丰富见闻;网络磨课能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在碰撞中磨砺思维。任其选择的多元研修活动能尽可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增强研修的活力。

可见,网络正在改变着教师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是一场从“虚拟”走向“真实”的创意研修变革。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拓宽了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交流空间,放大了名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网路教研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发展,有利于凸显教师学习主体意识,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新型教研形式。

[1]曾智新.浅谈网络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下,2014(06).

[2]周卫华.网络教研绽开智慧之花[J].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3]汪锦龙.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网上研修的探索[J].中学理科园地,2015(02).

[4]李华平.用整个生命拥抱语文——25年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的回顾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5(01).

G451.2

B

1005-6009(2017)70-0051-03

1.吴昌龙,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江苏丰县,221700)教师,一级教师;2.张萍,江苏省丰县教研室(江苏丰县,221700)教研员,一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青年课题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162743415)和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教研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GH-12-15-L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虚拟场域研修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慧眼哲思对“虚拟”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