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汪沐浴灵魂的深潭
2017-03-23白刚勋
文│白刚勋
营造一汪沐浴灵魂的深潭
文│白刚勋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积极探寻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校遵循“文化引领,礼仪规范,制度保障”的道德培养路径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提升”的能力培养路径,坚持“起于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能力与专业选择实现对接的发展”的终身发展理念,把“挖掘潜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作为发展学生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用文化滋养灵魂,用兴趣和责任构建自主发展的动力系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实现兴趣、能力与专业发展选择的对接”的培养目标。
从学科思想到教育思想——挖掘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背后的教育内涵
每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视角和研究问题的工具。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符合学科规律。当建立起学科模型,用学科思想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会更加清晰。
赢在品质——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指数函数y=(1+0.0001)x,y=(1-0.0001)x的图像。如果把做事情的标准看作1,那么1+0.0001就表示比标准再多做一点点,1-0.0001就表示比标准少做一点点,x表示时间,y表示做事的水平即发展状况。对于第一个函数来讲,尽管起点很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无限增大,发展的状况将无限增大;对第二个函数来讲,虽然起点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状况越来越低,并且越来越接近于零。
对教育而言,指数函数的性质揭示了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的问题;三是形象地解读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义和价值——只要持续不断、持之以恒,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限量的。
三十九中的海洋教育得益于“四个一工程”,即每周一节专家讲座,每月一次实践考察,每学期一项课题研究,每年一次海上科考。虽然时间不长,学习内容不多,因为坚持不懈,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提高。
赢得尊重——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学会尊重他人。
“助人为乐”一词包含两层意思,并且这两层意思是因果关系,“助人”是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给他人的一种作用力,其反作用力就是赢得他人的感激和尊重,这份尊重能够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带来快乐。基于这种分析,三十九中提出了“助人为乐的生活观”。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挖掘学科知识、学科思想背后的文化内涵,彰显学科育人功能。老师们围绕学科育人,撰写了多篇论文,如《借助生态学原理和生态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态道德》《描述生命中“秩序”的重要性,强化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等。学校将以专题征文的形式进一步征集文章,并于年内结集出版。
文化滋养灵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的力量
2005年我接待日本“滩中学”校长仓实宽。我问他,“你们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的?”他的回答让我很惊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人手一本《论语》,人人会背《论语》,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诵读《论语》,人的所思、所想、所做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当前社会乱象丛生,假货、毒品、诈骗等,屡禁不止;学生的各种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难道真的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吗?我带着疑问重读《论语》,让我惊喜的是我真的找到了答案。《论语》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如果仅仅用行政命令要求百姓,用纪律处罚约束百姓,到头来,百姓想办法逃避处罚而没有羞耻之心。在学校,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常常是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违纪处理办法》等,但是学生还是想办法逃避处罚。“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切割”,用道德引导,用礼仪规范,既能培养羞耻之心,也能约束自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是由人构成的,因此文化是人的灵魂,灵魂需要文化来滋养。文化化人,文化塑魂,中国的学校应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用文化塑造灵魂。
针对道德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语》讲“绘事后素”,《大学》讲“德本财末”,《易经》讲“厚德载物”,现代讲“立德树人”。针对如何办学的问题,《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道出了治学之道——弘扬伟大的德行,即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即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规划美好的发展愿景,即制定发展目标。针对教育问题,“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天性之为命,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等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因此,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三十九中传统文化学习方案》《传统文化高(初)中课程方案》《青岛三十九中学生礼仪规范》等;每周开一节传统文化课;编写高、初中学生读本和教师读本;开展师生文化论坛,聘请专家讲座,与家长一起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征集家长文章并出版《我家有个小孝星》,向师生征集文章并出版《图说校园文化》;组织学生志愿者团队服务社会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师生的心灵。
两点思考
问题即机遇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实现的,因此,问题是事物发展的机遇。如果学生能够树立起“问题即机遇”的观念,他们就会正视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他们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如果教师树立起“问题即机遇”的理念,教师就会主动预见问题,正确对待问题,把问题变为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重要契机。如果学校建立起“问题即机遇”的观念,把学校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关系都一一梳理清楚,那么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近期目标以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就一目了然了。
学校的三位一体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相应的制度保障、师资保障、基地保障、物质保障等,就是在问题的追问中应运而生的。当前大家又在思考新的问题:一是艺术和海洋两大教育特色如何融合;二是如何将特色建设与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相融合,实现学校转型发展;三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探索海洋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为此,学校成立改革发展研究小组,对学校改革发展进行整体谋划,以期学校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格局决定高度 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孟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就是指道义、意义,孟子强调“义”比“生命”还重要,“义”就是选择的标准,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做有意义的事,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当教师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懈怠,产生职业倦怠;当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逃避,产生厌学;当学校引导师生树立起“人生的意义在于做有意义的事,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的理念的时候,相信教师就会幸福地工作,学生就会快乐地学习。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重要内容写在学校每年的计划中。其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是前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教师可直接进入第三个层次“交流的需求”。老师每天都与学生交流,但关键是能否通过交流赢得学生的尊重,能否通过交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认知高度决定教师的幸福指数,决定事业发展的高度。基于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如每个教师都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参加一个社团,利用工作时间开展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是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帮助教师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三是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学校珍惜每个教师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足迹,每个组室设立了一名兼职档案员,记录每个老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制作成文本、图片和视频材料,载入学校发展史册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学校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魂的深潭,让师生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清气爽,让人们去体验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情性通达、才智清明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