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军事课程改革探析
——基于深度军民融合发展视域

2017-03-23陈钰汀

关键词:军民国防军事

陈钰汀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军事课程改革探析
——基于深度军民融合发展视域

陈钰汀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在我国当前深度军民融合发展形势下,梳理制约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发展的各因素,提出新时期高校军事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方式、置身国防动员体系等方面着手,积极为国防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文章的研究方向,对于高校在“后国防生”时代,抢抓军民融合发展机遇,挖掘自身在国防动员体系中的潜力,助力强军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高校军事课;改革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ivil-military deep integ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ng milita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goal of these courses'reform in new era,thus proposing providing actively strong personnel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national defens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innovating educational mode,placing oneself in national defense mobilization system,etc..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iversities,in the post national defense era,to seize the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to tap their potential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mobilization system,and to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strengthening the armed forces.

Key words: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milita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reform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鲜明提出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总体目标,表达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的殷切期望。2017年初,正式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同年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深刻阐述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的时代要求。

高校作为高科技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研创新的先锋队、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引擎,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高度密集,其军事课程建设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关节。一方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高校军事课程教学带来了由被动到主动、由任务到使命、由务虚到务实的时代形势,营造了军民共建、多方协作、资源共享、合力共赢的良好环境,提出了建设国防教育的主阵地、融合人才的主课堂、交流协作的主平台的宏伟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军事课程的建设,直接影响高教领域国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高素质军民融合人才队伍的培养,直接制约军民融合发展向实里走、向深里挖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自我认同,抢抓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在军民融合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军民融合发展的特点

军民融合发展是“大时代”下的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军转民”;二是“民参军”,当前呈现以下特点。

(一)一个“壁垒”逐渐消融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于保密需求、行政干预、体系分割等原因,军民两大体系长期分离,之间存在极为坚固的“壁垒”。“军转民”无动力、无平台、无市场,“民参军”门槛高、成本高、要求高。现如今,在国家大力推动下,这种情况正在改善。可以预见,未来军地之间合作“窗口”将全面打开,两者之间的“壁垒”必将打破。

(二)两种“需求”逐渐明晰

军地之间信息流转较为闭塞,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不顺畅、合作意识比较淡漠、互相不了解需求、对接分散、各自为战,一定程度上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实践证明,军地实现跨越发展,都是以现实需求为牵引,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破解特定矛盾问题中进行的。地方只有充分认清部队建设发展的历史节点、时代条件、使命任务,才能确保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取得一席之地。军队也只有在充分调研地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及时获取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才能实现新军事变革的“弯道超车”。

(三)三项“机制”正在建立

旨在统筹军地发展定位、利益协调和权责划分,三项“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一是统筹运行机制,如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等,用以解决合作难题;二是平台运营机制,以湖南省为例,先后成立省军民融合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线上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管理运行逐渐正规有序;三是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旨在彻底激发地方活力、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通过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保障,全面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创新热情,整合优势,形成合力。

以信息领域为例,长期存在军方信息安全需求迫切但“独力难支”,地方产业发展迅猛但拿不到“入场券”的情况。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中明确写道:“网络空间是经济社会发展新支柱和国家安全的新领域,要加快网络空间力量建设,保障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下,2014年我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全面统筹。与此同时,为快速响应网络空间安全领域高技术人才的培养,2016年教育部也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集聚军地之力,实现共赢发展。

三、高校军事课程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深化国防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训和理论课程教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涵盖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绝大部分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等方面全面锻炼[2]。然而,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当前军事课程建设情况不容乐观,不同程度表现出“三不够”及“三少”现象。

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军事课程在部分高校存在边缘化的现象,普遍被当做“任务”“作业”来落实。“大学生作为高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无论在年龄、知识还是素质方面都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首选培养对象。”[3]但高校作为行为主体,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有所欠缺,在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目标中统筹、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定位、在单位发展的时代机遇中把握得还不够。

二是制度落实不够。按照国家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简称《大纲》)的要求,大学生要学习完成“中国国防”“国际战略环境”“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五方面内容[4]。军事课程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军事理论教学时数明确为36学时。部分高校落实《大纲》要求课时不够,存在“减负”的情况;还有的重技能课轻理论课,存在“改道”的情况。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126所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高校中,仅有33所军事理论课程课时达到了《大纲》规定的36学时,占比仅26%[5]。

三是师资建设不够。受制于多方面原因,高校普遍缺乏军事课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定和待遇保障制度也未能同步跟上,大多数需要临时外请教学力量才能解决教学难题。据统计,2013年江苏省军事理论课程专职教师为305人,兼职教师为722人,这1 027名军事教师要完成全省43.95万新生的教学工作[5]。距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6],“从指挥学有关控制幅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看,最好控制在100人左右为宜”的目标[7],差距较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四是军地沟通交流少。高校在开展军事课程过程中,与军队单位(如军事院校、作战部队)的交流互动较少。军事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军事理论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在军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作战部队具有完善的训练体系、设施、环境、氛围,是国防教育开展的最生动载体和大好平台。高校开展军事课程建设“闭门造车”,不主动去“取经”“求方”,使得国防教育的军事效益产出不理想。

五是创新手段少。当今社会早已步入信息时代、自媒体时代、“微”时代,人们的思维眼界、信息获取和个体需求等都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各高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思路仍然比较僵化,教学手段和教育方式还比较陈旧,课程教学照本宣科、教材文案乏味过时、教育手段枯燥单一,其它课程教学中司空见惯的“微课”“公众号”“课程APP”等鲜见出现,吸引力和成效不容乐观。

六是成果反馈少。高校都在依据《大纲》开展军事课程教学,部分高校甚至已经专门开设国防教育教研室和学科研究方向,然而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接军事前沿和需求不够,军事课程建设反馈的成果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主渠道”作用。

四、高校军事课程改革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更新思想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越深刻,行动越有力。军事课程建设于高校来说,不止是承担的教学任务,更是践行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对党的军事战略思想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无人智能系统、3D打印、新型材料等领域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更加凸显高技术人才、新型科技力量、新型武器装备的角力。站在争取战略主动权和战争致胜力的角度,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具有更加重要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要加强顶层的统筹谋划,从根本上把军事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新的热点、发展点、创新点,从体制、政策、规划上加强引导,确保在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浪潮中站得住、立得稳,取得跨越发展。

(二)创新教育方式,注重与时俱进

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建设微媒体战线,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切实提高军事课程和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要在完善新浪微博、新浪博客、腾讯微博以及微信公共平台等“四微”渠道上下功夫,在注意军事保密的前提下,以国防纵横、军事天地、强军论坛等为主题,及时更新推送动态、指导成立学生组织[8]、定期研讨交流,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吸引大学生关注参加,在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中开辟新阵地、建设新“堡垒”,逐步形成青年大学生人人关注国防、人人了解国防、人人助力国防的热烈氛围和良好局面。

(三)置身国防动员体系,主动靠前作为

2017年,国防生制度在运行17年之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军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在“后国防生”时代,高校军事课程建设和国防教育的成果在转化应用上大有潜力可挖。当前,我国国防动员体系中,普通民兵分队占据大多数,成建制的高技术预备役分队极其缺乏。作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挖科技创新潜力的典范,俄罗斯近年来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俄军自2013年开始征召地方大学优秀大学生组建科学连,2015年开始在国防企业试建科学生产连。目前,“科学连”已成为推动俄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科研试验设计和发明专利,并为军事科研和国防工业储备了人才。这种通过高校创新力量反哺军队建设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高校大学生近3 000万,有志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有人在,除直接参军入伍外,还应开辟渠道让大家能有所为、大有可为。建议高校与军队国防动员部门(如军民融合局、武装部等)建立“高技术预备役分队”,通过国防教育引导挖掘人才,结合军事课程的开展对申请人进行全面考察,尤其注重其思想信念、学习成绩和创新潜力,通过选拔后,申请人按预备役程序为国防事业服务,并按照相应贡献进行奖励,如依托人武部门授予预备役军衔、参与国防教育评价体系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EB/OL].

[2]李科.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30年: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8-112.

[3]姜春英.强军梦与高校国防教育[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2):33-35.

[4]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教体艺<2017>1号).

[5]何珺.关于提升军事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7(1):86-88.

[6]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Z].2012-08-20.

[7]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8]董小云.优化地方高校国防教育效能的对策思考[J].国防,2011(6):57.

[9]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Z].2000-06-22.

Exploring into Reforming Milita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HEN Yu-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G641

A

1672-934X(2017)05-0137-04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5.021

2017-07-04

陈钰汀(1988-),女,湖南吉首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军民国防军事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