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的意蕴及其社区实现
——兼论共享交通的发展趋势
2017-03-23张承安邹亚楠
张承安,邹亚楠
(1.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6150)
共享的意蕴及其社区实现
——兼论共享交通的发展趋势
张承安1,邹亚楠2
(1.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省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2.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安阳 456150)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当下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关切。社区共享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社区治理中出现的共享交通短暂乱象可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新秩序的建立、信任与团结的人际对待得以妥善解决。
社区共同体;共享;公共精神
Abstract:Sharing developmen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also the practical concern to solve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the present time.Community sharing is the inevitable way to build harmonious community.The shared traffic transient chao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can be adequately solved through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order,and/or trustful and united interpersonal treatment.
Key words:community;sharing;public spirit
2015年12月26日,在中国的乌镇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在互联网领域中举办的层次最高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大会,在这次世界性的会议中第一次将共享和共治组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开放、合作与共赢,更加彰显了共享共治理念的先导作用。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基层社区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正义,有利于提升政府对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一、共享的本质规定性
共有共享共治共建是当今国家治理和社区治理的一个时代要求。共享指分享或共同分享,是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是市场经济的范围,也是一种高贵精神的彰显。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家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有效地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要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国家在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共享的概念,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共同抵达民族复兴的第一个“百年渡口”,至关重要。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我党又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它反映了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有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共享作为理念之一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1]。共享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全民共享且公正分享,即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此外,应当尽可能地让人们公正、平等的分享。目前,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中期,我们有能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有饭可吃、有房可住、有学可上和有病能医。这些基本的需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底线,是基本人权的底线,是社会文明的底线,也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底线。二是全面共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布局当中,共享发展主要是指共享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的成果,以共享成果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2]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所以,共同治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权利。在“共治”与“共享”的关系中,“共治”是前提,“共享”是目的。我们必须坚持把共同治理和谐社会与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治中共享,在共享中共治。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在计划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邓小平为打破平均主义思想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那就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再通过他们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其他群众,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普遍繁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个政策也正反映了共享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谓共治就是社会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不能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单打独斗,应当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各方有序的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共治”这个概念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治理”“善治”等理念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其中与“善治”有关的治理原则具体包括了透明、责任、回应、参与和有效等等。这些理念针对的问题都是发展中国家并存的两种现象,那就是 “政府独大”和“无法治理”的矛盾。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给一些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和社区,这种方式能降低服务成本,也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来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这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要求,也是改革的新境界。从国家文件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共治”理念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社会共治就是要破除权力的垄断,在破除这种垄断的过程中,政府只是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主体,在某些方面必须承认自己在治理社会进程中存在低效或者无能的现象,要让社会发挥自身的功能。近年来以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交通新模式在我国各地兴起。通过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共享汽车为居民提供短时、自助租赁服务模式,在租赁服务模式、技术、管理上进行创新,改善了用户体验,缓解了拥堵、排放、能耗等问题。个性化的小汽车分时租赁出行方式,比单独出行占用道路资源少,能源消耗小。共享交通为居民提供了出行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共享单车在大型社区、学校、地铁车站等地非常集中,但是停车随意、乱停乱放严重影响了居民共享体验,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公民本着共享的原则共同治理这种乱象。
二、共享发展是对社会治理的现实关切和时代表达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作为学术概念尽管早已出现,但进入中共中央文件还是首次。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改变传统的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的格局,慢慢过渡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和互相制衡。这就需要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需要国家、社会、公民多元参与和共同治理。这些变化都强调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效能的发挥都需要“共治”。
在社会治理实践上,中共中央已经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实质是多元参与及共管共治在社会治理层次的设计、规划与实践。从工具技术角度看,中国当前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并非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参与治理放进国家治理框架,而是强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目标实际,针对中国国家治理范畴及领域的结构化系统调整,这是一次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于组织调控模式和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精细化修正。
社区治理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它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工程[3]。社区是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生活展开的重要场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加强社区建设是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社区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社区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社区治理是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的关键。实践证明,社区居民的民生工作、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是我们社区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首先,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一些城市通过设立公共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的方式,加快建设社区基础服务性设施,这种方式增强了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其次,认真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它标志着社区居民的群体意识和精神价值。如在深圳、成都、杭州等城市,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社区的文化品牌,把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与构建社区公共精神产品有机结合,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了公共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在社区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文化发挥着综合系统难以达到的作用,在情感与认同层面上推动社区向共同体的高级形态发展。”[4]最后,努力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作用。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基层组织,是与城市社区居民打交道最多的干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扩大基层民主,让基层直接选举真正付诸到实践中去,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差额选举的比例,增强居民的满意度。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本应由社区居民共享。共享发展成果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但共治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也是推动社区治理进程的有效手段。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推动社区建设必须有广泛而有效的公众参与,才能真正做到共享共治发展。
共享交通其实也不是近年才有的新鲜事。20世纪40年代,由于汽车昂贵,在欧洲,人们为了节约成本就开始共用汽车。而当下共享交通的运营模式缓解了拥堵、排放、能耗等问题,“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益,公众根据成本自主选择出行方式;合理供给匹配,精准匹配乘客与车主行程,减少空驶现象;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运营的过程监控,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共享,盘活私家车运力资源存量,共建新的共享交通模式。
著名的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公司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预测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将达到625亿美元的规模,高速增长速度保持54%,中国的汽车共享出行将由2015年的816万次/天惊人地增至2018年的3 700万次/天,而且潜在市场容量预计可达到1.7万亿元。尽管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乱象频生,但由于其共享共赢的特质,“互联网+共享交通”必将是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所在。目前存在的共享交通乱象在城市治理过程中通过规范设立站点等办法,通过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参与和共同治理,一定会得以解决。
三、社区共同体建设及其基本路径支撑
当今社会,国家一直致力于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现代化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要课题。社区共同体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理念在社会建设问题上的又一次升华。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前提和基础,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社区居民参与。构建社区共同体过程中,我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需要从参与主体上、组织形式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参与程序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公众共享共治能力。从社区治理的实践来讲,只有在公民积极参与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与协调化建设,才能提高每个社区的治理能力,促进我国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每个社区居民有着“各美”和“共美”的共同体期待,每个社区公民都是治理成果的享有者,人人也都是治理的执行者,共享共治的发展理念是理性社区治理之道。
(一)社区共同体是一种地域、利益、命运的共享共治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建设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继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关于“共同体”的研究之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也凸显了共同体的内涵,他的观点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两种: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产生了新的共同体内涵,这个内涵超越了传统社会。而后,英国社会学家鲍曼、雷蒙·威廉斯也相继提出关于共同体随着社会发展的新的外延和内涵。20世纪中叶,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开启了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共同体”概念的社区内涵在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权威性影响。社区从表面上来看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聚合体,实际上它也是各种服务部门与社会管理机构的基地,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的区位结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学家吴文藻、费孝通将“Community”翻译成中文的“社区”,把社区概念引入中国,从此成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社区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所以说,社区建设的本质就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我们一直所强调的社区共同体与传统共同体所指的血缘、业缘、背景等因素是不同的,它是着力于意识的培养,就是指公共精神的培育。现代社会中现代性的急剧扩张和市场经济体系下一系列的改革给共同体的构建带来极大的冲击。原来传统社区中的居民关注公共话题、喜欢结社、邻里和睦,愿意在闲暇时间集体活动;现在的社区居民完全处于一种陌生状态,邻里关系淡漠,不愿投身于公共事务,“整个社会不可避免的开始了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日常生活公共化和人际关系疏松化”[5]。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更愿把时间和精力投身于自己赚钱的“伟大”事业中去,邻里、朋友、家庭的关系日益受到侵蚀,对工作城市、居住的社区缺乏心理的认同和归属感。但是,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在心里极其渴望交流与认同,充满了对温情、友好环境的追求和向往,拒绝个体化和社会原子化的冷漠,愿意在有着文化认同的共同体中生活。
社区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舒适的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强化社区团结、法律意识,提倡诚信、奉献的良好品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恢复被侵蚀的亲密感和归属感,构建对于社区认同的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具有传递性,在社区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互惠理念和情感体验会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生根、发芽,进而增进整个社会的大团结,减少交易成本”[6],这样的共同体既维护了个人的利益,又能保全社会的集体利益,从个人来讲,促进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社区来讲,增进了人们公共精神培育和自愿合作精神;从社会来讲,更加有利于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的认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综上,社区共同体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空间——社区;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的社区互动,自愿参与公共事务的稳定心理;是联系纽带更加多样的各种兴趣团体、志愿组织;是对共享的观念具有认同感,对共享的利益具有归属意识,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和整体的凝聚力。
(二)构建社区共同体过程中的共享共治基本要求
共享共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共享共治为基层社区治理指明了工作方向。社区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构建社区共同体需要工具性因素和价值性因素的共同引领,即技术、制度、信任、团结等。
1.新技术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动力引擎
首先,运用新技术支撑社区共同体构建。在我国主持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纵观整个时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必将成为当今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潮流。社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广泛应用,社区网站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完善的发展,社区网格化管理也被广泛应用于社区治理中来。
社区网站是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治理体系当中的体现和运用。完善的社区网站是凝聚社区力量的助推器,居民通过社区网随时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讨论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和居民之间交流、沟通和互动的零距离,培养了居民对社区的自豪感、归属感,实现了基层管理机制中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另外,利用社区网站还可以进行公益服务的积分,营造尚美德、奉爱心的良好风尚,激发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热情,完善的社区网站更好的凝聚了社区的各种力量,许多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领域、共享社区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共治意识。
网格化管理已逐渐运用到社区管理领域,这促成了新的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传递信息以加强管理的方式,其运用的关键是在技术、资源及公共服务之间建立起契合关系,可以视为数字技术服务平台在制度上的配套措施。这是经济发展条件下新技术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链接着网格员的合作与责任,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社区网格化是在不改变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服务质量,有着极强的横向拓展和复制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构建社区共同体也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下倡导社区“共享共治”的信心与决心,社区受益于网格化管理和互联网平台搭建带来的优越与发展,同时,在共享新技术的优势之际,也必须“共治”,建立与社区居民的便捷、有效、多元的共治机制,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构建。这需要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相互信任、加强沟通,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共同构建多元、透明、开放的社区共同体空间。
发展共享交通的新模式同样要加强新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是共享交通的拓展平台,大数据技术是共享交通的信息仓库,创新管理技术是共享交通的运行保障。
2.新秩序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制度保证
道格拉斯·C·诺斯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创者之一,他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制度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7]。实现我国社区共同体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社区的社会保障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区的落实,在基层社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社区社会保障是对享受了法定的社会保障、单位系统补充外,还是不能满足最基本生活的社区成员的保障。当前,社区逐渐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的活动场所与媒介,居民对社区的依附和发展期望也日益提高。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政策落实的基础,特别是再就业工作、社区性福利服务等,都需要通过以居民社区共同体为基点的社区建设,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要求和发展需要。目前,社区社会保障面临着资金严重缺乏、社区保障项目单一,覆盖面窄、动员社会资源能力差等问题。追求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色,这个理念完善了社区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了社区秩序,缓解了社区居民压力,使公民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促使他们更好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要治理目前的共享交通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新秩序的建立。共享汽车或者共享单车的投放由城市停放空间的承载量决定,具有自身的秩序规律,运营商不能重投放轻管理。各地已制定相关《意见》,明确停车区域,规范停车秩序,规范设立停车站点,运营方制定居民骑行的安全规范,建立文明用车奖惩制度。这些无疑是完善共享交通社会治理的有力举措,但最为重要的是需要建立居民信用评价体系,各共享经济运营商要互相联系,建立一个互通的信用平台,对于信用等级差的用户要共同列入黑名单,确保共享交通的执行。
3.信任、团结的多主体参与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核心
在第二届互联网峰会中,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坚持多方参与、多边参与、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研究当前如何应对网络弊端,研究当前如何制定全球互联网治理规则的主张,是我国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一条必由之路。社区共同体建设中也应注重参与主体多元化,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协商机制,增进信任与团结,共同打造安全、舒适的社区空间。
社区公共事务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分散性的工程,所以单独依靠国家或者社会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成,基于信任团结的社区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多元化是最有效的路径,即行政部门、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共享共治。
过度的行政化是传统社区治理的最大问题,因为政府的主导使得其他社会力量极为薄弱,其他社会力量在一些环节缺席,导致政府一家独大,整个社会管理处于僵化和低效的状态。而共享共治理念改变了政府主导型局面,由一元化管理转为多元主体的复合治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主要有:社区党组织包括党工委、社区党支部,政府组织包括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延伸机构,社区居委会,企业组织包括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生产、经营、服务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他们不能被排斥在治理过程和决策过程之外,都应该参与到社区的服务与建设中来,这样能更好的实现各部门工作职能,有效避免政府权力和责任高度集中。共享共治理念向我们诠释的是各参与主体之间要建立一种信任团结、平等合作与互惠协商的伙伴关系,在共治的条件下,共享治理的劳动成果。
社区居民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主体,建立完善的社区公众参与制度是保证居民共享共治的关键。公众参与制度对居民参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社区成员应当具备相互宽容、诚实、信任等重要的公民美德,并能够坚定地参与到公共活动中来。城市居民具有个体差异性,这个差异容易使参与主体在过程中发生一些分歧和冲突,只有信任并且团结的社区公众参与才能让人们有章可循。从个人层面来说,公众参与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和强化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凝聚力。同时,制度化的参与可以让居民更加了解政府机构的政策实施原因或结果,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社会层面来说,社区公众参与制度能够提升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为我们走向共享共治提供动力之源和坚实保障。
目前共享交通的乱象主要是由于少数用户不爱惜公共财物、故意乱停乱放等公共精神缺失导致的。这就需要培育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养成居民信任、宽容、团结的品质,让每个人自觉参与社区治理,做社区的主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治理社区事务。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7-137.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3]李军.国家治理体系下城市社区治理的挑战与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2015,37(1):48-54.
[4]孙璇.社会流动与分化视域下的共同体构建与社区整合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3-7.
[5]郑杭生,杨敏,黄家亮.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5-87.
[6]高亚芹.“共同体”概念的学术演进与社区共同体的重构[J].文化学刊,2013(5):5-9.
[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35.
The Implication of Sharing and Its Achievement in Community:Simultaneously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Shared Transportation
ZHANG Cheng-an1,ZOU Ya-nan2
(1.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2.An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Anyang,Henan 456150,China)
D61
A
1672-934X(2017)05-0115-07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5.017
2017-07-23
国家社科基金(BEA150069);湖南省社科基金(15YBA007);湖南省社科联课题(XSP17YBZZ124)
张承安(1966-),男,湖南常德人,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邹亚楠(1990-),女,河南新乡人,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