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文而异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2017-03-23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诗眼切入点教者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吴 洁

因文而异
——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吴 洁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载着重要的任务。新课标新理念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选好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主要从记叙文、散文和诗歌这三种文体来例谈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探寻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基于文章的体裁。“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教学效率。”[1]因此,根据不同的文体来抓住“切入点”,教者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一、记叙文教学的“切入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主要就以下三种切入点进行探讨:

1.探寻题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也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课题中的“发愤”就是文章的题眼,全文围绕“发愤”描写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在执教时时,笔者从题眼“发愤”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发愤”,并质疑:为何发愤?如何发愤?结果又如何?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并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走进司马迁的精神世界。这就将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学生也能深入人物的内心。

2.领悟品质

记人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应从主人公精神品质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执教苏教版六年级的《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初读课文后,笔者紧扣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自然能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读懂一位豁达开朗、顽强执着和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文章的切入点找准了,文章的主线也就清晰明朗了,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抓中心句

中心句不仅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时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训练。此类的文章较多,如《菩萨兵》《莫高窟》《莫泊桑拜师》等。

二、散文教学的“切入点”

散文是一种形式灵活、文笔优美的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常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来抒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在学习此类文章后,只需能初步地理解文本内容,能通过观察到的事物和对生活现象的感悟来自由地表达感受。

那么,如何把散文的阅读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呢?在教学中,教者可以从语言与情感两方面进行切入。

1.咀嚼精致的语言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思维的。”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槐乡五月》为例,作者在文中用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质,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所以,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激发学生去感悟美,积累美,表现美。

文章仅仅围绕文末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来展开,贯串全篇的是孩子们的情,可以说,孩子们对槐花的喜爱贯穿始终,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感人魅力,而文中写槐花运用的一系列叠词,像“白茫茫”“白生生”“香喷喷”“甜丝丝”“清清亮亮”等无一不是,或绘色彩、或喻香甜、或赞清新,都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拟声词“嗡嗡嗡”“啪啪啪”的运用;对偶句“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蓝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等,都使语言更凝练,表达更充分,让学生对槐乡五月更增向往之情。

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为了使学生感受槐花的美、香,槐乡孩子的乐,一方面教者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自由读、齐读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中去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另一方面,教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配乐、图片欣赏等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在教学中,教者还应注重抓住关键字、词、句,如教学“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段文字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香的词语,然后理解“清香、醇香、浓香……”来感受槐花香味越来越浓,并通过朗读加以体会,还有“浸”字更是体现了香味的浓郁。如此,学生通过品味字词句,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验真挚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好的散文在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情感,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苏教版三年级《花瓣飘香》一文为例,全文的感情基调都是淡淡的、柔柔的,就如同课题一样在每位读者心头都涌起一股暖流,“香”是月季散发的自然清香,“香”是小女孩的懂事孝顺,“香”是作者的爱心,“香”还是每位深受触动的读者都会将这份孝心传播开来。在执教本文时,笔者仅仅扣住“可怜——可爱——可敬”三个词语来展开阅读教学。初读课文时,学生能在小女孩同作者的三组对话中了解到小女孩家里的大致情况: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的她很可怜。再读文本,学生能在小女孩的言行当中感受她的可爱懂事、孝敬父母。总结全文,再把三组对话拿出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照自己的言行来谈谈“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相信,此时他们的体会已经深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也就能感悟小女孩身上可敬的闪光点——懂事孝顺。

三、诗歌教学的“切入点”

诗歌是用凝练、形象而又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具有隽永的诗意、美妙的韵律、精妙含蓄的语言、和谐的节奏。

下面笔者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首诗为例,谈谈如何找好诗歌教学中的切入点。

1.背景切入法

抓注释,联想相关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背景,如果要更准确地了解诗歌的意境,就必须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以致创作风格,就必须了解这一作品是诗人在怎样一个特定时期创作的。

以苏教版六年级《示儿》为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毕生心系抗金和收复失地,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和打击,但满腔爱国情始终从未消减,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中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便于体会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又如同一时期的另外一首作品,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借古讽今,鞭挞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偏安一隅。此外,同一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也是迥异的,比如身为婉约派词人的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表达了少女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诗眼切入法

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

以苏教版六年级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它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全诗的诗眼是“喜”,杜甫一听说朝廷军队收复了失地,马上就喜极而泣,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连平日里钟爱的诗书都胡乱地卷起来,顾不得细细收拾了,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脸上的忧愁也不见了,大白天的要“放歌”和“纵酒”,不仅准备立即还乡,而且连回乡的路线都考虑好了,真是归心似箭啊!又以陆游的《示儿》为例,诗眼恰与杜甫的《闻》相对,可谓是一“喜”一“悲”,悲的是爱国志士的忧国忧民,悲的是至死都不能目睹国家的统一。总之,单单一个字的诗眼往往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同时也不难发现,诗眼也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是活动的数词。然而不同的诗歌,时代背景、作者、内容、风格乃至诗眼、语言等均有不同,在教学中,教者总能找到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作为教者,我们只有博学多思、洞察文情,以研究教学艺术为趣,才能因文而异,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真心爱上语文。

苏晓春.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艺术 【J】.教育广角——南方论刊,2008(4)

切入点 阅读教学 文体

猜你喜欢

诗眼切入点教者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某生课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