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让语文教学更灵动
2017-03-23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关注学情,让语文教学更灵动
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季佳佳
新课程、新理念呼唤语文课堂应理性回归,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这无疑会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关注课堂的生长,当教师走进语文课堂时,既能有充分的预设,更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有学者认为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是一个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教师唯有将自己的睿智融入到富有启迪性创新性语文课堂上,并由此促进学生的学。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呼唤教师在课堂上能用心收集、准确捕捉与筛选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鲜活灵动的教学资源,努力关注学情,从而让师生在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中真实地、精彩地动态生成,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灵动境界。
一、“课堂”应是“学堂”
“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二者巧妙融合而成的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场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需要强调的是世界上许多事情的顺利完成都可以由他人替代,但唯独学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九色鹿》时,课堂上,学生初读文本主人公调达的有关话语时,初步感受、体验到的是调达的真诚,“愿意做奴仆”“终于受驱使”,学生初读教材(文本)后就产生这样的认识并不鲜见。但是,作为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教材(文本)的时候,就应及时、准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关注主人公调达看到皇榜后的奇特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深入解读教材(文本),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同样一个人,怎么这么快就会变化了呢?”学生深入分析、深入思考后一定会对主人公调达当初表达内心的意愿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再度去回读教材(文本)中关于主人公调达的有关话语,学生经过自主研读教材(文本)中有关主人公调达的有关话语后一定会惊奇地发现主人公调达的话语中隐含着虚伪的成分。“奴仆”与“驱使”调达真正能够做到吗?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推理、想象,按照主人公调达自己的思维逻辑,如果是他自己救了他人,他能够“像九色鹿一样不图回报吗?”此时,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便暴露无遗,于是,教师再一次引领学生自主或与同伴合作研读调达的有关话语,那原本真诚的语气就变得更加丰满,而非是单纯的真诚了。
二、“教路”要考虑“学路”
语文课堂既要重视预设,更要关注生成。语文课堂追求的是一种变化,追求的是合理生成,追求的是在变化中求发展。有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并非在于教师能够预见到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而在于教师能够根据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具体情况,不留痕迹地恰如其分地作出合理的变动。
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教师追问学生:“你认为巴金爷爷的生命已经开花结果了吗?”面对教师这样的追求,学生间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于是执教老师立即顺势而导,顺乎学情,促进课堂的生成,让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进行探究辩论,引发学生进行唇枪舌战,展开争论。正方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巴金爷爷的生命已经开花结果了。”理由是:“巴金爷爷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他将他的爱、时间、精力等都倾注到了他的文字中了。”反方学生持这样的观点:“巴金爷爷说过‘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之花’,如果巴金爷爷认为自己的生命已经开花结果,显然,他是不会这么说的!”此时,执教老师并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耐烦,而是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地鼓励正反双方的学生进一步地去解读教材(文本),鼓励学生细致地从教材(文本)中寻找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研读教材(文本)后,正、反双方达成一致的观点“巴金爷爷的生命已经开花结果,他的花,他的果都在他的作品中了”。此时,执教老师再次追问:“那巴金爷爷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们终于茅塞顿开:原来那是巴金爷爷虚怀若谷的表现啊!
三、“教法”应转化为“学法”
语文学习归根结义是一种方法的学习,学生不能自主探究到方法,无论如何也就谈不上学习。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以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能够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就应特别重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如果语文课堂上真正能够实现这一转变,语文课堂上语文教材(文本)真正成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当成个例子”。而学生“学法”的掌握,是要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将语文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应当符合学的法子。常言说:“教学要得法”,大抵就是说“教法”中应融入“学法”。教师以“教法”启发、引领学生的“学法”,其根本落脚点应在于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向学生教授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鼓励教师将“课堂”变为“学堂”,考虑“教路”更应考虑“学路”,“教法”应转化为“学法”。关注学情,语文教学才更能融入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才更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才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