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2017-03-23
现代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时期,也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简单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学习压力增大,易产生焦虑 在升入初高中后,学习任务加重,课堂容量增大,加之面临中考高考的重要节点,极易造成中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在遇到困难或考试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出现精神恍惚、紧张不安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生活环境改变,适应性较差 由于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而且在小学一直走读,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差。升入初中高中寄宿,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管理方式。
自我管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受到挫折后,情绪低落,孤独感自卑感很重,缺乏上进心。
人际关系敏感,易产生偏执 独生子女一般以“我”为中心,在班级中不合群,同学师生之间情感难以沟通,性格内向,孤僻。不能为他人考虑,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甚至排斥他人。
心理平衡性差,易产生嫉妒 由于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较大,学生容易产生忌妒心理。中学生嫉妒的对象往往就是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他们很少会嫉妒自己圈子之外的人。越是要好的朋友,往往越容易成为嫉妒的对象。忌妒心理的产生,一方面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另一方面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甚至发生人身伤害事件。
自我认知力不足,易产生敌对 情绪对自我行为的认知不到位,在受到批评时,推卸责任,归因他人。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也看成是冷嘲热讽,把教师同学对他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挖苦,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是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中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为中高考而准备的。学生在面临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社会现实问题时,将考名校、考本科、考重点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升学的压力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些学生每临近考试就紧张,害怕考不好,夜不能眠;有的在考试前承受躯体化障碍(一种神经症)的侵扰而逃避考试;更有甚者在考场上精神失控,以至于中断考试。
传统教育方式是形成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略的因素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引导者。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忽视甚至无视向导功能。中学时期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理想的天使、公正的代表,如若教师的认知发生偏差,对学生缺乏关爱、理解、耐心与热情,学生则会由失望进而转化成压抑、敌对、攻击等心理或行为,更有甚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暂时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由消极思想→消极情绪→心理不适向心理障碍发展,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青春发育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分,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干预、过多干预或干预方式不当,都可以激化矛盾,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而当代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极致的环境里,导致他们情感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注重自主教育,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当代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事实上,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心理承受能力就越低。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团队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一是加强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由于当前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也相对淡薄。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而我国这一方面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让学生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证明,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许多家长对子女由于“溺爱”或教育方法不当,会使子女形成骄横暴躁、不懂体谅他人等不良性格,容易引发不良行为。关心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家长要像关心孩子身体健康一样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心理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及时了解发现子女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治疗,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和宽松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