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策略选择
——以吉林大学为例
2017-03-23郑孝义
魏 来,郑孝义
(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策略选择
——以吉林大学为例
魏 来,郑孝义
(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高校就业市场开拓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拓高校就业市场应遵循线上线下相结合原则、生源地和毕业生流向地相一致原则、行业企业岗位与专业相匹配原则;高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市场开拓思路,加快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
就业市场;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基层就业
高校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我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都是在高校就业市场这一场域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定向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换,高校就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加凸显,并呈现出专业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如何拓宽高校就业市场,提高高校就业市场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高校和毕业生的特点。由于行业壁垒的广泛存在,各类型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彼此了解程度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无缝对接。从近年来的就业市场建设实践来看,开拓高校就业市场主要渠道无外乎高校“走出去”或者用人单位“请进来”两种路径。核心目标是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处于主动积极作为的地位。我国高校体量十分庞大,按照教育部官方网站介绍,截至2016年5月30日,我国共有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用人单位没有时间、经历和成本主动对接这些高校,即便是对“985工程”高校(39所)和“211工程”高校(112所)的专业特点和毕业生状况,同样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就需要高等学校通过主动拜访、上门洽谈等方式介绍校史、学科专业特长和毕业生特点,等等。通过精准定位,为用人单位分析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情况,促进学科专业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无缝匹配,从而促进用人单位在校园招聘、奖学金设定、实习实践、甚至是科技项目需求方面与学校展开合作。
第二,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选择。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求职应聘的渠道日趋多元。但校园招聘,即校园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的主渠道,这种特征在东北地区高校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毕业生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首先应该对自己的优势进行系统挖掘,对自身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念深入了解;然后对职业世界进行不断探索,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岗位情况,然后将两者进行匹配。这样在就业择业时,就能按照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和岗位情况,对用人单位的性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路径、地域等条件做到心中有数,会对符合条件的招聘单位进行继续了解和挖掘。在同等条件下,就业市场开拓的优质用人单位数量越多,来校进行宣讲招聘的单位就会越多,符合毕业生理想定位的单位也会越多。从而扩大了毕业生的选择范围和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毕业生的签约率,或者说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有利于为在校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稳固的合作关系,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企业是否提供实习生岗位的情况因势利导,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在校学生争取机会。有些企业看到大学生实习的有利因素,提供实习生岗位。因为企业需要支付的薪酬普遍不高,同时可以为校园招聘储备人才。对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提前录用。高校应加强自我营销能力和水平,向在校大学生传达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和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还有些企业很少招在校实习生,他们更多看到一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留任工作的比例可能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分享和同类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接收实习生对公司人才储备的重要意义,争取使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学校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职业发展实践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有些专业对实践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到医院临床实践。以吉林大学为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立项的形式,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项目、赴广西北海、成都龙泉驿区挂职锻炼等活动。鼓励同学们深入广泛参于各类社会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调查和研究,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使得理论知识更加深化,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有利于就业一线教师及时传递企业最新信息。主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一线教师(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老师)应该参加就业市场开拓,至少参加岗位需求与学院对口专业符合的用人单位活动。通过现场交流、实地走访、校友分享等环节,会对企业的综合发展状况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另外和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个人友谊,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网申、笔试、面试等入职流程,以及具体需要考察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HR个人的好恶。针对这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求职学生,这样应聘的成功率就会比较高。
二、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基本原则
第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就业市场开拓更多是指现实的就业市场(线下)。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同学们依赖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并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进行网申、笔面试和性格测试。鉴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获取就业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本文所指的就业市场开拓主要指现实的就业市场(线上),学校就业网上挂出的招聘信息和招聘快讯都是用人单位直接与就业部门对接的。高校就业部门应同时加强外部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核实和汇总,并指派专人负责收集和本校专业契合度高,薪酬待遇好,职业发展路径宽的优质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可以通过浏览第三方就业网站,如前程无忧(51job)、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和大街网等招聘网站;国内一流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省市地方人才网等信息平台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转载到学校就业网的信息一定要通过电话确认等方式核实其准确性。这样经过选择、甄别和汇总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增加毕业生同学的就业信息获取量,从而增加自身的选择和面试机会。线上和线下就业市场的共同开拓,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第二,就业市场开拓地与学生生源地、毕业流向地相统一的原则。就业市场开拓不应平均用力,应分层次、分重点的开展。根据实践经验可知,很多毕业生由于情感因素愿意回原籍地就业,因为父母、亲戚和朋友都在一起生活,更容易借助一些外部资源。以吉林大学为例,吉林大学的前五位生源省份为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所以这些省份就是学校就业开拓的重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还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京沪广深一线城市对人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吉林大学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43.99%)、北部沿海地区(22.35%)、东部沿海地区(10.35%)、南部沿海地区(6.44%)①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第21页。。这些交集的省份和地区就是高校就业开拓的重中之重。如果更加细分,可以分行业、分企业看各省份毕业生流向,这样就非常明确地了解了此项工作的着力点在哪。
第三,行业、企业、岗位与需求专业相匹配原则。首先,选择行业。行业指围绕某一核心业务知识体系一系列生产单位的集合。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显示,我国行业可以分为农林牧副鱼、采矿业、制造业等2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选择毕业后从事哪个行业尤其重要。因为有的专业与行业有关,如专业技术类。有的专业与行业无关,如财务、计算机、外语等。关键是选择资源丰、资本厚、技术高、市场大的行业。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来一些较好的快消、家电、纺织等传统行业已经成为“红海”,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行业则发展潜力巨大。其次,选择企业。一旦确立了准备投身的行业,接下来必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是选择行业的领军型企业、排名中等规划的企业还是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这些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比如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京东、百度、腾讯、360这些雇主品牌建设各不相同,如何选择都有很深的学问。最后,选择岗位。无论企业具体有多少个职能部门,大体都可以归结为6大类,分别为产品研发、生产服务、市场营销、资本财务、人力资源和综合行政。其中前三个部门是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后三个部门是为创造价值部分服务的。不同类型的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性格类型也完全不同。
三、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拓思路。“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人才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地域和行业布局。学校应制定统一的对外宣传策略,招生就业等相关部门应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等等。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的院士和政界杰出校友数量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这就是开拓就业市场的重要品牌和名片。
就吉林大学而言,近年来高校“走出去”的步子不断加大,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限制,吉林大学对广大南方考生的吸引力有限。例如江苏省文科高考生会选择学校综合排名相对较后,但地域经济发展较好的扬州大学报考志愿,而会放弃选择地理位置偏北但学校排名靠前的吉林大学。另一方面,根据《吉林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的生源地主要为东北及华北地区,排名前十位的南方生源省份只有江苏省和湖北省。这说明,如果在该生源地招生人数越少,我们在那个省份就越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应适当调整招生地域结构,为广大南方及西部地区投放更多的招生名额。同时,应该重视招生宣传工作,工作人员要做好充分准备,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尽可能争取当地优秀生源。秉着“吉林大学是我家,学校发展靠大家”的集体责任和担当,将吉林大学“走出去”战略落地生根,这样,才能早日成为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
第二,建立精准性对接的就业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是就业市场供需双方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学校就业中心在就业市场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一直致力于向学生介绍第一手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介绍各学院、学科的人才培养情况。然而很多学生关注专业教育,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对职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注。这就导致在就业的两端没有达到一个恰当的对接,从而形成就业实效性不高,盲目就业,或者是待业的现象。
对于从事就业工作一线的老师来说,详细而深入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用人单位具体情况,有助于校内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毕业生就业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通过校园就业网站、“吉大就业”微信公众号、讲座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国家战略、就业政策、相关企业的情况进行介绍。对于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各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派出辅导员老师或者就业指导老师去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向学生积极传递就业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做好个人生涯规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吉林大学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方式,积极搭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帮助学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更精准的对接,从而提高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实效性。
第三,提高在校学生实践的选择机会。从狭义角度来说,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在毕业以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并通过劳动所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客观事实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即学校无法培养出用人单位立即可用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深刻了解从事工作的岗位需求能力,并针对自身的不足,尽快弥补,争取尽早适应工作要求。毕业生对工作了解的最好方式是实践,由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意识不强,利用假期选择实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毕业生盲目进入就业市场有诸多负面效应,不仅在新的工作岗位会面临很多新困难和新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后续的职场生涯。如果利用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或者假期到企业实习则有利于给自己重新定位,从而感受到自身需要哪些方面的调整,从而适时增强相应方面的能力。
作为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笔者认为在校学生从大学低年级就应该努力争取实习机会。每年利用暑假一个月时间参与、体验和感悟,临近毕业前就已经有二三次实习经历,对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行业,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本科生在大三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很多大型企业的实习招聘程序比较正规,选拔流程和入职招聘没有本质区别。对企业来说,大三阶段的实习招聘实际上是为正式招聘储备人才资源,对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实现某种形式的提前录用。此外,学校可以设立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实践的机制,使更多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赴校、院的实习基地参观考察、研究生寒暑假实践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包括参加学校的助管岗位,提前熟悉办公室工作流程和氛围。
第四,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上重要议程,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也会被一直关注。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包括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育人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就业出现问题,仅依靠就业指导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两条主线,两者应该相得益彰、互相配合。我们往往比较重视专业教育,使学生拥有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职业发展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这些未必能够实现人生的成功、事业的发展。人受客观的影响,在工作中势必要和领导、同事交流,这样你的理想、观念、态度、品德都会影响到职业生涯发展,而这些又归属于职业精神范畴。例如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你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还看重你对企业的忠诚度、执行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你的自我调整的能力、踏实认干的态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勇于吃苦的勇气、调整适应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从长远上看甚至比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所以,理性的认识自己,给自己合理的定位,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和目标,再进行相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畅通流动渠道,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基层就业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方向。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体现在就业取向上就是只关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体面工作。面对竞争激烈的地区和行业,是否每个人都适合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思考。相反,基层就业根本就没有成为很多同学的选择,因此他们对基层就业没有太多关注。基层就业主要包括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等。国家特别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纷纷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基层就业人员提供成才成长的特殊渠道和路径。
基层就业是一个大熔炉,它能锻造出更优质的人才,从而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实践证明,那些选择去西部或者较边远地区的同学,他们的成长反而更加迅速。有志于公务员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可以重点关注基层就业。农村是人生的大舞台,不了解“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中国。如果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能够做出一番成绩,那么以后就可以胜任各项工作。
[1]王辉,刘海军.高水平大学建设视野下的高校就业市场工作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08).
[2]吴蓉芳.高校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双向反馈机制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6).
[3]张建军.刍议新时期高校就业市场的构建与运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4(05).
[4]王辉,刘海军.在实践中确立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工作目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G646
A
吉林大学2016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JY201607)
魏来(1982-),男,博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理论。